1953年,毛主席邀救命恩人来京相聚反遭拒,主席:把我的话带给他

朱瑾瑜瑾秒 2025-03-21 18:14:23

1953年夏天某天,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金丰乡的牛牯朴村里,有个叫陈添裕的老百姓,跟平常一样,给田里的作物浇完水后,就回家忙起家里的活计来了。

就在这时,陈添裕家的院墙外头,响起了村干部急促的呼喊:“陈添裕,添裕兄弟!赶紧出来瞅瞅,有你的急电!”

陈添裕满脸纳闷,急匆匆地从院子里头窜了出来,心想谁会给他发电报呢?村干部把电报塞到他手里,他忙不迭地拆开,一眼就瞅见了上面的字:“陈添裕,速来北京,参加国庆活动!”更让他吃惊的是,电报末尾还写着“中南海 毛泽东”。

读完那份紧急电报,陈添裕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毛主席心里还装着他。可琢磨来琢磨去,陈添裕最后竟然婉拒了毛主席的邀请!

陈添裕是个地道的福建农民,他咋就让毛主席这么上心呢?毛主席为啥不嫌路远,非要请陈添裕来北京参加国庆大典呢?可陈添裕为啥又不去呢?

要解开这些问题的谜团,咱们得聊聊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一路艰辛苦楚 辗转到达福建乡村】

1929年6月那会儿,毛主席过得挺孤单的,身边就只有怀了三个月孕的老婆贺子珍,还有几个一直挺他的同事。因为不再是前委书记了,所以原先给毛泽东用的马啊、一些东西啊,都被拿走了。

不过好运总是跟着有梦想的人走。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时,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也来了,他挺在意毛泽东要辞职这事儿。他心里琢磨:“闽西的革命现在搞得热火朝天,咱也得开个大会,把各级党政组织和革命政府建得更完善。要不,请毛泽东来闽西,和咱们一起干革命,咋样?”

因此,邓子恢迅速跟红四军前委通了气,想着能让毛泽东去福建西边的苏家坡,帮那边的同志准备开第一次大会。红四军前委一听,就同意了邓子恢的请求,而毛泽东呢,也爽快地答应了邓子恢的提议。

接着,毛泽东他们一行人先去了福建龙岩,到那儿简单休息了一下就继续往苏家坡赶路。不过龙岩到苏家坡可有100多公里远呢,而且福建那边天气总是又闷又热,让人受不了。毛泽东他们就这样忍着难受的天气,走了差不多两天的时间,才好不容易到了苏家坡。

到了苏家坡后,7月20号那天,邓子恢牵头,把毛泽东和当地的伙伴们聚到一块开了会。这个会一开就是好几天,大概有三四天那么长。可能是因为不习惯这边的环境,再加上路上赶来赶去挺累的,会议还没搞完,毛泽东身体就撑不住了,开始上吐下泻,还发起了高烧。

邓子恢请来大夫给毛泽东看病,大夫说他是得了疟疾。吃了大夫给开的药后,毛泽东的身体就慢慢好转起来了。

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始终在追查毛泽东的下落。为了不让他们找到,毛泽东听了邓子恢的主意,躲进了苏家坡的深山老林里。在那里,他一边休养身体,一边悄悄避开敌人的搜捕。

在山里静养的那阵子,毛泽东用了个假名,叫杨子任。这是他之前在湖南念书时爱用的一个笔名。说起来也巧,在湖南话里头,“子任”反过来念,跟他的本名“润之”听起来差不多。

从1929年8月起,苏家坡附近的大山里头,多了个陪着老婆疗伤的“杨子任”。福建那边的方言里头,“子任”跟“主任”说起来差不多,所以福建的乡亲们就都管毛泽东叫“杨主任”了。

然后,毛泽东和贺子珍在苏家坡住了几日,接着在8月21日转移到了永定县金丰乡的牛牯朴村。

就在这时候,粟裕带着队伍在永定县附近进行游击战。为了保障毛泽东的安全,组织特意派了几个战士去牛牯朴村保护他。而且,粟裕还特地指派了一个人专门负责料理毛泽东和贺子珍的日常生活。

为了不让敌人起疑心,毛泽东和贺子珍被悄悄安置在牛牯朴村的一户农民家里,这家的主人叫陈添裕,那时候他还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看上去挺憨厚。陈添裕家有座两层高的土楼,他们就住在楼上的房间。

于是,毛泽东和贺子珍就在这地方安顿了下来。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毛泽东的疟疾老毛病又不幸卷土重来。还好陈添裕眼疾手快,第一时间察觉到了不对劲,他赶紧把这事紧急报告给了红军。粟裕一听毛泽东病得不轻,心里头那个急啊,二话不说就奔到了牛牯朴村去探望他。

那时候,毛泽东身体情况挺糟糕的,粟裕和手下人合计了一下,觉得得找个医术高明、靠得住的大夫给毛泽东看病。说来也巧,永定县苏维埃政府头头阮山这时候向粟裕介绍了他姐夫吴修山。

吴修山是个大夫,性格特别耿直。当他得知要给“杨主任”看病时,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别提了。他二话不说,拎起药箱就往村里赶,去给“杨主任”瞧病。

吴修山一到毛泽东住的地方,就赶紧走到毛泽东身边,开始给他把脉。因为身体真的不太舒服,毛泽东只能轻轻地坐起来,靠在床沿上,他朝吴修山笑了笑,用这种方式表达谢意。

过了一会儿,吴修山跟毛泽东说:“您身子骨虽然不太好,但只要照着方子按时吃药,肯定没问题的!”说完,吴修山就走过去,到桌子那儿拿起笔,唰唰地在纸上写下了中药的方子。

毛泽东瞅了瞅吴修山经营的那家中药铺子,打趣着问:“老大夫配的这剂中药,喝起来不会很涩口吧?”

“咋可能呢?咱们红军战士连战争的苦都能扛,还会在意这点中药的苦味?”吴修山如此回应道。

没错,毛泽东在吃了吴修山配的一阵子中药后,身体迅速好转,整个人的状态都比之前好多了。

【农户悉心照料 宛如自己的亲人一般】

乡下的乡亲们都特别实在,心眼儿好,热情得很。永定县金丰乡牛牯朴村的人,尽管不晓得“杨主任”到底是干啥的,但从他那一身的气派和说话的方式上,就能瞧出他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因此,大伙儿对“杨主任”都心怀敬意。

村里人听说“杨主任”染上了疟疾,心里都挺急。有的村民赶忙回家拿了些自家养的鸡蛋,有的跑到地里摘了一大把青菜。这些地里长的、家里养的,每天都会被好好地放在“杨主任”屋外的墙角。大家伙儿都是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办法,来表示对“杨主任”的关心。

毛泽东和贺子珍看到这些食物后,打算给乡亲们一点钱表示谢意。可这些乡亲们真是朴实得让人心疼,他们跟毛泽东说:“这些东西又不是特意给你们的,干嘛给我们钱啊?我们才不会收你的钱呢!”

在村子里住的那阵子,毛泽东经常收到乡亲们悄悄送来的各种吃的。他呢,就会教村里孩子们认字读书。这样一来二去,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然而,9月17日那天,也就是中秋节,平静的日子被搅乱了。福建的老百姓特别看重这个节日,都想找机会和毛泽东一起,大家围坐一桌,吃顿温馨的团圆饭。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地的反动分子纠集了好几百号人,浩浩荡荡、凶神恶煞地朝村子冲来。

粟裕一听到敌人要打过来的风声,立刻就带着战士们沿路布下防线,跟村民们联手,一次次地把敌人的冲锋给顶了回去。但敌人人多势众,咱们这边压力大,只能边打边往后撤。这时候,毛泽东疟疾又有点犯了,腿软得走不动,这可把他的安危给悬了起来。

眼瞅着敌人一步步逼近,再加上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太好,这情况让大家心里都挺焦急。上面安排了好几位同志,护送毛泽东和贺子珍赶紧撤走。陈添裕他们村的村民自己动手做了副担架,抬着毛泽东一路往安全的地方转移。

没走多远,大伙儿又碰到了新麻烦。前面只有条窄巴巴的小路,也就一个人能走,陈添裕抬着担架根本过不去。更吓人的是,小路底下就是直愣愣的山崖,稍微不留神,人就可能掉下去了。

这可咋整啊?敌人眼看就要到跟前了,大伙儿一时间都慌了神。就在这紧要关头,年轻的陈添裕喊了一嗓子:“这样可不成,咱不能再犹豫了,要不咱背着杨主任赶紧撤吧!”

不过,毛泽东个子挺高,反观陈添裕他们几个年轻人,身材都相对瘦小,看起来谁也没那力气背得起毛泽东。这时候,陈添裕又开口了:“杨主任,要不我来背您吧!”“这可不行!你背不动我的,再说这样也不合适。”毛泽东连忙摆手拒绝。

陈添裕一下子慌了神,连忙喊道:“敌人眼看就要追上来了!再磨蹭咱俩都得被逮住!”话音未落,他蹲下身子,一把拽过毛泽东的胳膊,往自己肩上一扛,背起毛泽东就跑,毛泽东也没办法,只好顺着陈添裕的意思。

陈添裕个子不算高,但身体里藏着股子惊人的劲儿和不服输的韧劲儿。他扛起毛泽东,迈开步子就往前奔。没一会儿,陈添裕脑门上就开始冒汗,一颗颗汗珠跟豆子似的往下掉,衣服也被汗水给浸透了。

跑的时候,陈添裕的鞋子都甩飞了,可他压根儿没去管,直接踩着石头小路拼命往前冲,脚上早被划得伤痕累累。

陈添裕一口气奔了五公里的山路没停,最后平安到达雨顶坪村。他小心翼翼地把毛泽东放下后,实在是撑不住了,双腿一软直接跪在地上,累得直接昏了过去。

毛泽东看到这个情况,使劲想站起来把陈添裕扶起来,边上的村民见状也都过来搭把手。这时,贺子珍已经先一步跑到村民家里,找了根缝衣针回来,然后小心翼翼地帮陈添裕把扎在脚上的刺一根根挑了出来。

【拒绝前往北京 毛主席做了这样的回应】

没多久,陈添裕慢慢恢复了意识,贺子珍赶紧拿了茶水过来,帮他一口一口喝下去。站在一旁的毛泽东,对陈添裕的举动特别感谢,他紧紧抓着陈添裕的手,好长时间都没放开。接着,他还让贺子珍在本子上,把陈添裕还有其他几个村民的名字都记了下来。

接着,毛主席亲自给陈添裕写了个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你们我永远都记得!等革命胜利了,记得带上这纸条来找我!”

后来,毛主席在武装队伍的保护下,离开了雨顶坪村。到了那年12月底,他参加了在上杭古田举办的一次大会。在那次大会上,毛主席又被选为红四军的前委书记。

毛泽东走后,陈添裕一得空儿就会掏出那张纸条瞅瞅。虽说上面的字他认不全,但心里头还是热乎乎的。为了好好保管这纸条,他特意把它塞进了贴身的衣兜里。

到了1931年,有次聊天时,陈添裕意外得知,他之前提到的“杨主任”,原来就是红军第四军里的毛委员。但遗憾的是,那张宝贵的纸条,他翻箱倒柜就是找不着了。

时间飞逝,好多年就这样溜走了。通过无比艰难的抗争和拼搏,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那天宣告诞生。老百姓这回是真的当家做主了,全中国的老百姓都挺直了腰杆!

1953年的时候,毛主席特地找上了福建省的省长张鼎丞,让他帮忙找一个人,这人就是以前在永定县牛牯朴村背着毛主席躲敌人的陈添裕。毛主席心里惦记着,想请陈添裕来北京,一起参加国庆节的天安门观礼活动。

陈添裕一看到毛主席的电报,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真是没想到这么多年了,主席还记得他。可琢磨来琢磨去,他还是决定不去,为啥呢?因为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行了,重病缠身,想动都动不了。

因此,陈添裕安排了他的亲弟弟陈奎裕代他前往北京,并向毛主席解释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在陈奎裕动身的那天,乡亲们带了不少之前“杨主任”爱吃的地道乡村美食来给他。

1953年国庆节晚上,毛主席摆了宴席,请了好多国内外的朋友吃饭。当他走到陈奎裕旁边时,笑眯眯地说:“你肯定不是当年背我跑五公里的那个小伙子陈添裕吧!我记得你个子没这么高!”

陈奎裕一下子呆住了,接着赶紧开口:“主席,您这记性可真够厉害的!我是陈添裕的弟弟。我哥他病了,来不了这儿,怕把病过给您,就让我替他来了!”

听完陈奎裕的话,毛主席热情地拉起他的手,说道:“牛牯朴村的父老乡亲们,我一直记在心里,祖国同样不会忘掉他们!你回去跟你哥说一声,我也没把他给忘了!”

过了几天,陈奎裕回到了老家,跟乡亲们和哥哥讲了毛主席说的话。陈添裕一听,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过去的那些事儿,就像放电影一样,在他脑子里一遍遍过着。“真是太感谢主席了!”陈添裕在心里头小声念叨,“要不是他,咱们哪儿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

从1929年到1953年,这24年里,国家领导人和咱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一直没变。虽说他们一个在高位,一个在田间,相隔千山万水,但心里头那份亲近劲儿,就跟在身边一样。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