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殇:细数安史之乱前后,唐玄宗那些匪夷所思的昏聩之举

崔崔不是催 2025-04-15 16:01:03

755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的第九天,安禄山在范阳突然起兵,跟唐朝对着干,“安史之乱”就这么开始了。大唐原本的好日子和安宁,都被这场没想到的叛乱给打断了,一切都停了下来……

战鼓声在渔阳轰鸣,响彻天地,把《霓裳羽衣曲》的美妙旋律都给打断了!

在这之前,李唐王朝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年没打过大战了,国家一直太平无事。眼瞅着战乱就要来临,朝廷和民间都不可避免地感到有些紧张和担忧。

现在帝国正处于最强盛的时候,就算心里再怎么不看好,大概也没人能想到,从东北边陲小镇爆发的这场战争,最后会成为大唐帝国由辉煌跌落谷底的关键时刻。

李隆基在“安史之乱”那会儿,做了一系列超级糊涂、离谱的事儿。这些举动,不单是直接导致了安禄山起兵造反,还愣是把一场原本规模不大的地区冲突,给搞成了长达八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可怕浩劫。

从特别英明到超级糊涂,“太平天子”李隆基这辈子,真是让人看不懂的“大变身”。想当年,他一手打造了“开元盛世”,那真是个了不起的君主。可没想到,后来他却一个人差点把正处在顶峰的大唐王朝,给一步步带进了没法回头的火坑……

【皇恩浩荡的尽头,就是犯上作乱】

742年那会儿,唐玄宗觉得用了快三十年的“开元”年号该换换了,这个年号可是记录了他的好多大功绩。他就琢磨着换个新的,最后挑了个有“世间万物都是珍宝”意思的词语,宣布说要改年号。

到现在,大唐的历程和李隆基的一辈子,迈进了特别关键的“天宝”时期。这个时期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个重要的转折点。

就在这一年,唐朝政府把边疆和一些重要地方分成了十个大的军区,四十岁的安禄山,因为在守卫北方边疆时多次立下大功,被正式封为“天宝十节度”里面的平卢军区总指挥。

在河北当官的时候,安禄山就特别大方,经常拿重礼去收买和拉拢那些来往的官员,结果京城里那些有权有势的人都开始不停地夸他、捧他。

安禄山封了大官后,经常能来京城见皇上。他很会拍马屁,在唐玄宗面前总是装得很忠心,一个劲地讨好。所以,皇上特别信任他,也很喜欢他。

安禄山不要脸地认了比自己小十六岁的杨贵妃做干妈,这么一来,他和皇帝的关系就更近了。在玄宗在位那会儿,他可真是顺风顺水,要啥有啥,受到的宠爱无人能及。

来说两个特别有代表性的实例吧:

749年五月,就是天宝九载那会儿,唐玄宗下令,给安禄山封了个东平郡王的头衔。这事儿可不简单,它是唐朝头一遭给边镇的节度使封王。对那些胡人来说,这恩典更是破天荒的。

天宝十年,玄宗觉得安禄山在兴庆宫南边道政坊的老宅子又小又破,就决定在城东的亲仁坊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的私房钱给这个养子盖栋新房子。

御赐的房子位置选得真有门道——亲仁坊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曾是唐睿宗李旦,也就是李隆基他老爹当皇帝前的住处,玄宗皇帝也是在这儿起步,最后坐上了龙椅。

要说大唐王朝里哪个地方最特别,那亲仁坊肯定算一个,就像安禄山在玄宗那时候受到的宠爱一样,真是不得了。

皇帝下令要建得“超级豪华,不惜重金”,于是安禄山的住处打造得那叫一个花钱如流水,奢侈到了极点。

史料上说,那豪宅建好后,真的是气派得很。院子大得吓人,窗户上雕花精致,高台弯弯绕绕的池子美得很。里面挂满的帷帐帘幕,把整个地方装点得跟仙境似的。那时候,这房子在京城里可是排名第一,谁都知道。

当然,皇上掌管天下,给宠信的大臣赏赐名利和好东西,就算他们过得再奢华,也还算说得过去。

但玄宗对安禄山,在权力上给得太多,军事上也一味惯着,这实际上给大唐王朝挖了个大坑,留下了致命的危险。

咱们先瞅瞅那些有权有势的位子:在闹事之前,安禄山已经捞到了四个地方的军政大权,还管着平卢、河北的物资调配,另外还负责管着整个东北地区的牲畜养殖,简直就是把帝国东北的钱袋子、粮仓子都攥在了自个儿手里。

更重要的是,安禄山不光是平卢、范阳、河东这三个地方的节度使,他管的地盘可大了,包括了现在的北京、天津,还有辽宁、河北、山西、内蒙这些地方。他手里头握着大唐王朝三分之一的正规军。

很多次历史都告诉我们,那些一开始受到皇帝大大赏赐,风光无限的故事,到最后常常都是君臣闹翻或者下面的人造反。可奇怪的是,玄宗这位曾经英明神武的皇上,却始终没搞懂这个简单的规律。

这时候的安禄山,权势大得吓人,钱多得数不清,手里还握着大堆的兵马,一个人守着北边的边疆。在远离京城上千里的东北边境上,他就像个当地的霸王,无人能敌。

但话说回来,“一人之下”终归敌不过“唯我最大”的霸气。那些心里揣着坏水的小人,被皇上的大恩大德喂得胃口大开。就在玄宗对他深信不疑,宠爱有加的时候,安禄山已经悄悄地在背后搞小动作了……

【近乎偏执的信任】

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那会儿,原本对玄宗特别恭敬的安禄山,态度开始有了大变化。

说到底,安禄山掌控了三个地方的兵马,势力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来越骄傲。他看到大唐长时间太平无事,军事防备也松懈了,心里就开始飘飘然,有了轻视朝廷的念头。

但玄宗对他真的是有莫大的恩情,安禄山原本打算等皇帝去世后再动手造反。可那个跟他有矛盾的宰相杨国忠,老在皇帝耳边嘀咕,说他想反叛。这样一来二去,终于把安禄山给惹毛了,再也忍不下去了。

那年四月,唐玄宗被杨国忠反复劝说后,决定派给事中裴士淹去河北,名义上是“宣慰”,实际上是想探探安禄山的虚实。

裴士淹到了范阳后,没想到安禄山竟说他身体不舒服。他先是把裴士淹晾在驿馆里,二十多天都不理不睬。后来虽然勉强见了面,但还带着一大堆全副武装的亲兵,在裴士淹眼前摆威风,炫耀武力。

裴士淹哪曾见过这种大场面,吓得赶紧把圣旨一念完就急忙跑回长安。他跟玄宗讲述事情的时候,直接说安禄山心怀不轨,“一点都不像个臣子该有的样子”。

安禄山这家伙,动武冒犯规矩,不把天子派来的人放眼里;他仗着自己厉害,就胡来一气,完全不把朝廷的权威当回事。按理说,他这样嚣张跋扈,不管有啥理由,都该是个掉脑袋的大罪。可玄宗,他却觉得没啥大不了的,说安禄山本来就是个胡人武将,行为粗鲁点也正常,裴士淹的话纯粹是夸大其词,吓唬人罢了。

到了六月那会儿,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眼看就要和荣义郡主成亲了。唐玄宗,特意下了旨意,让安禄山来长安参加婚礼。可安禄山,又找借口说自己病了,就是不肯来京城。

到了这一步,安禄山那野心勃勃的样子已经明摆着了,但李隆基还是死心眼地认为,他这个养子肯定不会起兵反叛。

事情真是一个接一个,到了七月,安禄山又突然说,要给朝廷送上三千匹北地的好马。而且,他打算每匹马都配两个马夫,再由二十二个蕃将带着它们一起进京。

六千多人浩浩荡荡往关中赶,他们去干啥已经很清楚了。朝廷里的官员们拼命阻拦,玄宗皇帝好像也察觉到了什么,立马派人跑到范阳去传话。他跟安禄山说,献马这事儿没问题,但一路上到处都是驿站,没必要再专门派人护送了。

另外,我们又试着邀请安禄山,想让他在十月份来京城一趟。

没想到钦差到了范阳,受到的待遇比之前的裴士淹还要差劲儿。安禄山这家伙,连下跪接旨都没做,就大大咧咧地坐在床榻上,一脸傲慢地说:“马不给也行,十月我自然会去京城。”

十月里,我打算大大方方地走进京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小打小闹,而是明摆着给人下马威。

安禄山那时候心里头就差没直接喊出“我要反叛”了,可就算他这样明摆着有想法,李隆基还是跟没事人一样,一点反应都没有。

那位上了年纪的太平皇帝,整天就想着天下太平、万事大吉的美梦,根本醒不过来。他对那个养子安禄山,简直是盲目信任,快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结果,对于可能会发生的天大变故,他是一点儿准备都没有,更别提有啥防范措施了。

这事儿吧,很快就会给李隆基和他的大唐王朝惹来天大的麻烦……

【临阵斩将,自毁长城】

755年11月9号,那个既让人吃惊又在预料之内的事情终究爆发了,安禄山在范阳带着十五万大军造了唐朝的反。这时候,李隆基正跟杨贵妃在骊山的华清池里享乐,唱歌跳舞,玩得正欢。

听说后,玄宗还是不敢相信安禄山真的造反了,他甚至猜想,这可能是有人故意设局,想陷害安禄山。

到了十一月中旬那会儿,前线的战况消息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就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一封封告急信把李隆基从华清池那片云雾缭绕的享乐世界里猛地拉回到了冰冷的现实中。这下子,大唐的皇帝也得振作起来,好好琢磨琢磨该怎么对付这场突如其来的叛乱了。

就在这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刚好回到长安汇报工作。玄宗皇上问起平定叛乱的办法,这位安西的名将显得胸有成竹,他向皇上打包票说:“用不了多久,我就能把叛贼的头颅取来,挂在宫门前。”

玄宗听了报告后非常高兴,立马就把安禄山原本管的平卢和范阳节度使的位置,交给了封常清。他还让封常清赶紧跑到东都洛阳去,招兵买马准备打仗。

封常清确实该自豪,他是帝国西北的大将,以前在西域战场上威风八面,战无不胜。所以李隆基才信任他,觉得他十天内就能砍下安禄山的脑袋。

不过,封常清确实勇猛无敌,但这次他去洛阳打仗,身边带的不是以前那些安西的精锐战士,而是洛阳城里的一帮闲散人员。

那时候,匆忙组建起来的队伍还没来得及训练,叛军就如潮水般往南猛攻,一口气打下了陈留和荥阳。封常清没办法,只能带着他手下的那六万不怎么靠谱的士兵,急急忙忙跑到虎牢关去对抗敌人。

一边是凶猛无比的东北边防军,另一边则是些从没摸过刀枪的商贩和百姓,这胜负嘛,不用多想也能猜个大概。

两军在虎牢关那儿打了起来,封常清的队伍一下子就散了,撒腿就往洛阳跑。封常清赶紧把剩下的士兵集合起来,边打边撤,但还是挡不住叛军往西边冲。就这么的,安禄山起兵才33天,到了十二月十二号,大唐的东都洛阳就被攻占了。

后来,封常清撤到了陕郡,他觉得叛军刚打了胜仗,士气正旺,陕郡这边又没什么可以防守的地方,再加上潼关那边兵力不足,就跟驻守在陕郡的高仙芝提议,赶紧带着军队往西撤,退到潼关去。

他们俩跑到潼关后,靠着那地形的险要,把追过来的安史叛军给打退了。正准备重新集合人马,好好干一场,结果倒霉的事说来就来。

其实,太监边令诚和那两个人以前就有矛盾。一听说前线打了败仗,他就跑到玄宗那儿添油加醋,说封常清把军队都丢了,不打就跑了陕郡,把军心都给搞乱了。他还瞎编说高仙芝私吞军粮,往自己腰包里揣。

东征的军队打了败仗,洛阳也丢了,这让李隆基心里头很是不爽。一听这话,他更是火冒三丈,啥都不问,直接就让边令诚带着圣旨去潼关,把高、封这两个人在军营里给杀了。

封常清和高仙芝,被人们叫做“唐朝两大战将”,是那时候唐朝打仗最厉害的两个人。封常清虽然丢了东都,有错在先,但他带的兵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打输了也还能理解。

那时候,放弃陕郡,退到潼关去,真的是个挺明智的决定。毕竟战场上情况那么紧急,高、封他们俩根本来不及跟朝廷打招呼。虽说这么做有点像先动手再报告,但说实话,他们的行为也还没到该杀头的地步。

打仗时换将领是大错特错,可玄宗这糊涂蛋,在大敌压境的时候,竟然听信太监的坏话,狠心地杀了前线两位忠心的大将。这么做,简直是自己拆自己的台,还让潼关守军的信心全没了。

【被逼出战,潼关失守】

高仙芝和封常清被处死后,玄宗发现身边没了可用的将领,只好让正在京城养病的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出山。他下令哥舒翰带领河西、陇右、朔方等地的二十万大军,前往潼关镇守。

要是说起经验、战绩、本事,哥舒翰绝对是当唐军大帅的最好人选。但现在他年纪大了,还得了重病,走路都不方便。皇帝一个劲儿地催他,没办法,最后只能让人抬着他去前线。

就在哥舒翰去潼关上任的时候,756年新年第一天,安禄山在洛阳搞了个登基仪式,他自封为大燕皇帝,正式跟李唐王朝对着干了。

洛阳失守,对唐朝政府来说,无疑是个重创,但还没到走投无路的时候。

潼关坚如磐石,一直守护着关中平原这片沃土,还有京城长安的安宁。

叛乱刚起那会儿,帝国边镇的军队一时半会儿还赶不上帮忙。但现在,各地的增援部队正马不停蹄地往关中赶,去支援皇室。

看看那个自封皇帝的安禄山,虽然他占领了洛阳,但其实已经走到了死胡同,前进后退都不行,左右两边都为难。

叛乱平息没多久,河北那块地方的人们反抗就没停过。转眼到了第二年二月,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位,就是后来在安史之乱里特别出名的那俩,带着朔方和河东的精兵强将,一口气打下了常山和嘉山。他们乘胜追击,把博陵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样一来,范阳和洛阳之间就彻底失去了联系。

洛阳往西那边,虚弱的哥舒翰守着潼关这个险要之地,燕军多次猛攻都没辙。安禄山没办法,只好让崔乾佑先退到陕郡那里待着。

安禄山打算往东和东南打过去,但没想到碰上了各路唐军的死命阻拦,这让他攻打荆楚、江淮这些有钱有粮的地方的计划全泡汤了。

瞅瞅眼下的局面,大唐皇上在长安城里那是坐得稳稳当当,啥都不用操心。可那个伪燕的皇上,在洛阳那边就惨,周围全是敌人,整天提心吊胆,连觉都睡不好,吃饭也没胃口。

时间慢慢过去,只要李隆基能保持冷静不慌乱,那叛军的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

安禄山说不定会扔下洛阳,跑回范阳去。要是他真的这么做了,那安史之乱可能就不会拖那么久了,影响的地方也会小很多,后果也就不会那么严重了。

可就在这个关乎帝国前途的重要关头,李隆基干了一件可能是他这辈子最糊涂的事。他居然让守着潼关的哥舒翰,放弃防守去跟敌人硬碰硬!

到了潼关上任后,哥舒翰立马动手挖沟筑墙,摆出一副严防死守的架势,就是打死也不出兵应战。

不过,安禄山起兵时,打的是“清除皇上身边的奸臣,杀掉杨国忠”的旗号。这时候,杨国忠看到哥舒翰手里握着大军却不动弹,心里头慌得不行,生怕他瞅准机会杀回关中,要了自己的命,好向天下人有个交代。

考虑到这些情况,杨国忠不停地劝玄宗让潼关的军队出击。到后来,他甚至捏造了假消息,说崔乾祐在陕郡那边只有四千多人,还都是老弱病残,这正是唐军反击的大好机会。

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这时候不动才是上策。但玄宗急着想平定叛乱,一心想着胜利,结果被冲昏了头脑。他派人跑到潼关去传令,让哥舒翰带着全部人马立马出击,攻打陕郡,夺回洛阳。

有了高和封两人在战场上被就地正法的教训,哥舒翰哪还敢不听从命令。虽然他心里清楚,这次出征危险重重,成功的希望很小,但也只能咬紧牙关,含泪带领部队冲出关外。

这一行动恰好合了叛军的意,他们一听说潼关的唐军要主动打过来,崔乾佑立马就在潼关到陕郡那条必经之路上,早早地埋下了伏兵,就等着唐军自己往里钻。

六月八号,唐朝的军队走到了潼关西边的灵宝地带,碰上了一条七十多里长的窄路。就在这条小路上,他们冷不丁地被叛军给偷袭了。

唐军一下子乱了阵脚,整个队伍乱成一锅粥。人马、车辆全挤在那狭窄的峡谷里,想进进不去,想退退不出。敌人从前后两面一起攻打,结果十几万人有的被叛军乱刀砍死,有的慌不择路跳进河里淹死,还有的被挤来踩去丢了命。最后,就只有八千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了潼关。

六月初九那天,崔乾祐瞅准时机,带着军队一路往西打,没费多大力气就拿下了潼关。

【弃长安,灾难终于降临】

灵宝那一仗,简直就是玄宗在伪燕政权最迷茫的时候,不经意间给安禄山送上的一份超级大惊喜。

打完这场仗,唐军十几万精兵没了,实力大减。更关键的是,潼关没守住,关中地区直接暴露,都城长安眼看就要受到重创。

六月十二号那天,玄宗一听潼关失守,叛军马上就要打过来的消息,刚开始还装得挺镇定,说要亲自带兵去打仗。可谁想到,到了晚上,他偷偷地带上贵妃、皇子,还有那些平时受宠的大臣们,急急忙忙地从长安跑了,打算去蜀地躲一躲。

后来的事儿,大家伙儿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六月十四那天,皇上的车队走到长安城西边儿的马嵬坡,护驾的士兵们因为被迫离开老婆孩子、远离家乡,心里头憋着一股子气,再加上一路上逃跑又饿又累,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闹了起来。

在混乱的战场上,杨国忠这个祸国殃民的大奸臣首先被士兵们砍杀。接着,愤怒的将士们又通过一种叫做“兵谏”的方式,硬是让玄宗皇帝下令处死了他宠爱的妃子杨玉环。

兵变之后第二天,李隆基继续往西走,去了四川。太子李亨,因为老百姓拦在路上请求他留下,没办法,只好跟老爹走了两条路,带着两千人马往北去了灵武。到了七月十三号那天,在将士们的支持下,李亨就当上了皇帝。

一场突如其来的军事叛乱,让李隆基痛失挚爱,皇位也不保。他名声一落千丈,政治生涯基本上就算是到头了。

757年秋天的时候,唐军跟敌人在香积寺拼死打了一仗,好不容易把长安给抢回来了。到了那年的十月,玄宗从成都一路折腾回到了京城。可没多久,肃宗李亨就开始怀疑他,直接把他关在了皇城里的太极宫。之后的五年,玄宗老爷子年纪也大了,过得那叫一个惨,连自由和脸面都没了,都成了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肯定地说,李隆基宠信放纵安禄山,又冤枉杀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硬逼哥舒翰去打东边那场仗,最后还扔下祖宗庙宇和老百姓自己逃跑。他干的这些事,全是他自找的,真的一点也不值得咱们可怜他。

安史之乱原本只是场局部战斗,但闹得实在太凶,简直让人觉得人都疯了。就这么一下子,它变成了全国性的大乱子。本来强盛无比的大唐王朝,被这一搞,伤得特别重,从那以后,就再也没能振作起来。

更悲惨的是,“安史之乱”这场灾难横跨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皇帝统治时期,整整闹腾了八年时间。

那时候,大唐国内乱成一团,吐蕃就瞅准机会打了进来。河西、陇右、西域这些地方,全都被外族人给占了。河北、河南、河东、关内这四个地方,更是被打得稀巴烂,之前多美的地方,战后都变得跟废墟似的。老百姓们遭了大殃,不是逃难就是死在战场上,真是惨。

平息叛乱那会儿,花了大把的钱,数目多得数不清,造成的损失更是大得吓人。等仗打完了,唐朝政府已经没力气再去彻底收拾河北那片“闹腾”的地方了。没办法,他们只好又让那三个投降的伪燕将领,去当卢龙、魏博、成德的节度使。

“河朔三镇”的出现,意味着藩镇割据的情况慢慢出现了。从那以后,大唐的国力一天不如一天,中央的权力也大大减弱。虽然叛乱最终被摆平了,但帝国的没落已经开始了,就像丧钟在悄悄敲响!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