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攻入大都,本该亡国的元朝仍延续几十年!元顺帝的逃跑很关键

崔崔不是催 2025-04-15 16:04:41
前言

洪武元年闰七月二十八日丙寅(1368年9月10日),明朝的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带着军队打下了通州,这时候的大都可就危险。

元顺帝在大都城里匆匆忙忙地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向大伙说出了自己要出逃的打算。成吉思汗当年可是横扫天下的,他的子孙里,元朝统治集团里,也不是都没血性的。

明军攻势很猛的时候,大臣哈剌章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元顺帝逃跑。他跟元顺帝说:“您这一跑,都城马上就保不住了。金宣宗往南跑那事儿,就是个惨痛的教训。咱们得拼死守住,等着援兵来。”

中书左丞相庆童早就做好了以身殉节的准备,他对大臣们讲:“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还有什么可说的!”

那些臣下一个劲儿地要求死守大都,元顺帝,回答得那叫一个干脆:“都到这份儿上了,我难道要像当年的宋徽宗和宋钦宗似的,去当人家的俘虏?(今日岂可复作徽、钦?)”

当晚,元顺帝惊慌失措地逃出大都,一路往北奔去,到八月十五这一天,逃到了上都。这时候,元顺帝那悬着的心才总算落了地。

【一、】

逃到上都之后,元顺利可算是暂时能喘口气儿了。

元上都就在如今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地儿,北边有龙岗丘陵,南边有砧子山,上都河从西南朝着东边穿过这儿。四周都是天然的屏障,能进攻,也能防守。打忽必烈那时候起,这儿就是蒙古人用心经营的老根据地了。

元代实行的是两都制,大都可是他们掌控金朝和南宋旧地的中心,上都,则是管控漠南漠北的中心。

只要紧紧把上都掌控住,就能靠着大都,控制漠北,让蒙古人的游牧根基稳如泰山。

元顺帝可是末代皇帝,他在位竟然长达35年,在元朝所有皇帝里在位时间是最长的。《元史》说他是“亡国昏君”,可他才不是那种只晓得享乐、一点不思进取的皇帝哟。

元顺帝,他的蒙古名字是妥帖睦尔。他的生父是元明宗,元明宗被自己的弟弟文宗给毒死了。文宗把明宗害死之后,就把明宗十岁的大儿子妥帖睦尔流放到高丽去了。文宗去世以后,妥帖睦尔被立为新皇帝,在1333年的时候登上了皇位。

元顺帝刚继位的时候,文宗的皇后和那些权臣的势力可不小。在右丞相伯颜的协助下,顺帝把文宗留下来的权臣都给除掉了。可这之后,伯颜自己又开始专权了。顺帝就又和另一位丞相脱脱合作,把伯颜也给铲除了,这才掌握了朝廷里的大权,真正成为元帝国的统治者了。

在脱脱的辅佐下,元顺帝把之前几位皇帝的暴政给纠正过来了,还恢复了科举取士,靠着考试选出了不少人才。

这时候,元顺帝开始推行“文治”和““汉化”政策了。他去治理水患,让农业得到发展,还疏浚黄河河道。这么一来,元朝的统治基础就被巩固了,当时特别尖锐的民族矛盾也缓和了不少。

元顺帝这人可机灵着。他对建筑技术可在行了,还亲自设计过宫殿的建筑图,工匠照着那个图来做,一下子就能建成漂亮的大房子。

元顺帝设计了自动报时器“宫漏”,这“宫漏”精巧极了,大家都说以前很少有这么精巧的东西。元顺帝可没接受过这方面的训练,这么看的话,他也能算得上是个“科技奇才”。

顺帝让脱脱来治理当时的社会,脱脱进行了全方位的整顿和改革,这在历史上被叫做“脱脱更化”,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可是,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积压得太多了,官吏又都腐败不堪,再加上改革过程中出了差错,所以没多久这改革就失败了。

打那之后,元顺帝就开始“飘”了,有了贪图享乐、不管政事的懒怠想法,把国家大事全扔到九霄云外去了,到最后就成了一个昏庸的帝王。

至元十四年的时候,元朝有个像“定海神针”一样重要的脱脱。他带兵去镇压张士诚,结果被奸臣给算计了,元顺帝就把他给罢黜了。打这以后,各地反元的武装就跟雨后春笋似的蓬勃发展起来了。元朝的统治,那就像失控的马车一样,再也管不住了,最后元顺帝只能灰溜溜地逃到沙漠去了。

【二、】

洪武元年八月十五日元顺帝到了上都,然后一直待到洪武二年六月十三日才离开上都去应昌,这期间他在上都待了十个月,也可以说,他在那儿观望了整整十个月。这十个月,可是决定元朝命运的最后关头。

元顺帝刚逃到上都的时候,最担心明朝的大军跟在后面追过来,所以一直都戒备着。

他把上都留守乃蛮台升为枢密副使,还让乃蛮台手底下那一万多人的骑兵来给自己当宿卫,就这么时刻防着追过来的明军。接着又让高丽王带兵到上都来,听他的调遣。

元顺帝在上都刚刚站住脚,就封对自己忠心的扩廓帖木儿做齐王,也速为梁王,还盼着这俩人能从明军那儿把大都给夺回来。

扩廓帖木儿在韩店之战里把明朝大将汤和的部队打败了。可是徐达和常遇春的援军一到,战局就彻底变样。

徐达和常遇春使了个计谋,夜里去劫扩廓帖木儿的军营。这一下可把元军打得大败,扩廓帖木儿慌慌张张地逃窜。他,不但没能收复大都,就连山西也给弄丢了。

洪武二年二月的时候,梁王也速带着四万精锐骑兵跑到通州这儿来了,他心里想的是把大都给拿下。嘿,明军那反应可快了,常遇春和李文忠麻溜儿地回来救援。在凛州打了一仗,可把也速打得够呛,这一下子就把元军对大都最后的一次反扑给粉碎了。没辙,也速只能退到到大帽山待着,还赶紧向元顺帝求救。

洪武二年六月的时候,明军接连拿下大宁州和新开岭,一下子就把军队开到元上都跟前了。元顺帝,就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问大伙对当下局势有啥想法。

大臣们商量了好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没什么办法了。”元顺帝灰心到了极点,只能仰天长叹:“天意这样,我能怎么办?”六月十三日,绝望的元顺帝只好放弃上都,往应昌逃去。

应昌就在如今内蒙古的克什克腾旗,它在上都以北一百公里的地方。这地儿处于大都和蒙古人老窝和林之间,离和林也就一千多里地。元顺帝到了应昌以后,就碰到个挺难决定的事儿,就是要不要接着往北逃,一直逃到和林老窝去。

元顺帝心里明白,要是逃回到和林,那就表明他的大元帝国不再和中原争啥了,只能灰头土脸地被撵回蒙古老家去。可是,他要是不逃回到和林的话,他难道还有能耐跟朱元璋去争中原吗?

【三、】

在应昌,元顺帝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明将薛显带着军队从古北口出来了,正朝着应昌这边来。这时候,好多大臣就劝元顺帝别守应昌了,“往北去和林吧”,可元顺帝,一直拿不定主意,老半天都下不了决心。

在他心里,老是不甘心退回和林,成天就琢磨着还能不能把大同给攻下来,然后从山西借道去收复大都。可他最后试了那么一回,还是没成,就因为元将脱列伯、孔兴被明将李文忠给打败了,他的想法也就彻底破灭。

脱列伯打了败仗之后,远在兰州的扩廓帖木儿给元顺帝上奏说:“可别以为应昌是个能依靠的地方,您得赶紧去和林。”完了之后,他自己就先逃回到和林去了。

顺帝遭到这个打击之后就病倒了,而且一病就没再好起来,过了几个月,在应昌去世了。他儿子爱猷识理达腊接着当皇帝,还继续用大元这个国号,这个爱猷识理达腊就是昭宗。

元昭宗刚登上皇位没多久,就带着一帮大臣跑到北边的和林去了。在和林,就建立起了北元政权。这就表明,元朝打这起就不再掺和中原地区的争夺。明朝统一全国的这场战争,最后是以胜利收场的。

元顺帝虽然被朱元璋打败了,可他还是成功带着他的政权一路向北逃窜,给蒙古人保留了一股有生力量。

元王朝在他手上大一统后覆灭了,可他儿子建立的北元政权,跟明朝对峙了好几十年,到1402年就被鞑靼取代而灭亡了。

【四、】

北元是个啥样的政权?它和明朝的关系,到底是外国跟中国之间的那种关系,还是都统一在明朝政权之下的内部关系,又或者是一个国家里两个各自独立政权之间的关系?

有学者觉得,元顺帝把大都给弄丢了之后,他既没有带着那些文武百官向明朝低头称臣,也没有守着京城拼命抵抗,最后以身报国,反而是带着百官慌慌张张地往北边跑。

后来在漠北建立了政权,还坚称自己是大元王朝的合法继承者。从某个方面来讲,元朝虽说从中原撤出去了,但这个政权可没有就这么消亡。

还有些学者觉得,在历史上,王朝更替,通常都是拿首都换主人这事当作标志的。

元顺帝北逃之后,虽说政权实体还留存着,可也得把这看作是元朝已经被明朝给取代了。换个说法就是,大元帝国在元顺帝出逃的那个时候开始,其实就已经灭亡了。

如今史学界都公认:北元政权的存在,不会影响元朝的灭亡以及明朝的开端,北元政权的存在和元朝的灭亡并不冲突,这才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况。

元顺帝逃出大都之后,那个以黄金家族为核心的蒙古族封建贵族政权,好长一段时间里,还保留着元王朝的好多重要标志。就拿国号来说吧,他们依旧用“元”这个国号,一直用到明朝永乐年间,才被改成“鞑靼”。

另外,元顺帝的帝号可没被去除,“至正”年号和“惠宗”庙号都还在。元顺帝死了之后,他儿子爱猷识里达腊把年号改成了“宣光”,他死了之后庙号是“昭宗”。

一直到永乐初年的时候,鬼力赤登上皇位之后,就把帝号给取消了,开始用蒙古人传统的“可汗”这个称谓了。

元顺帝手底下还留着一整套封建官僚机构,不过这机构实际的行政效率,跟主宰中原的时候比起来,那可差得远了。

北元那些当官的,还接着用元朝的丞相、太尉、知院、枢密、平章这些官名儿,元朝原来的官制也没改。嘿,他们甚至把象征中原政权的传国玉玺看得特别特别重要。

大家都知道,传国玉玺是天命皇权的象征,从秦汉开始,它就是中国汉族政权封建政治传统的象征。

明军打过来的时候,元顺帝要出逃,这时候他还惦记着把玉玺带在身上。在他心里,这玉玺可是他“受天命”的象征,也是他延续元朝正统的重要依据。

【五、】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对北元政权是啥态度?这,从他当上皇帝之后发的一篇公开布告里,就能看出个大概来。

在这份公开的布告里,朱元璋认可了元朝的正统地位,他说:“元这个北狄入主中原,四海之内外,全都臣服,这哪是人力所能为,这是上天授予的。”

从天命论的这个高度出发,去论证元朝统治是合理的,并且确立它封建正统的地位。朱元璋,还让自己手下的史官,通过编写《元史》这事儿,把元王朝的正统地位给定下来,就像给它盖棺定论一样。

在洪武六年刚建成的历代帝王庙里,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被挂在了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这些人的旁边。

朱元璋承认元朝具有正统地位,主要是想为自己的统治构建理论根据。他觉得元朝是“受天命”的,而自己的明朝把元朝取代了,这是顺应天命。

朱元璋可是个超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心里明白,元顺帝从大都跑了之后,整个中原都归明朝统治了,元顺帝根本没法再威胁到刚建立的明朝。所以这时候,朱元璋就很大气地承认元顺帝的政权是元统的延续。这么做,对争取那些还想着给元朝效忠的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可太有好处。

朱元璋的态度是这样的,他觉得北元还是继承了元朝衣钵的正统,不过不再是奉天承运的正统了。所以在洪武十一年夏天,元顺帝的儿子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去世的时候,朱元璋还专门亲笔写了祭文,派人去吊唁。

明朝和北元这样特殊的关系,在历史上出现过好多次。

公元4世纪初的时候,西晋灭亡。之后,拓拔魏把北方给统一了;刘裕在南方取代晋朝建立了宋朝,这样一来,南北方就各有一个王朝了,它们对峙的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半世纪那么久。

北方王朝占着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地区,就标榜自己是封建正统;南方王朝,觉得自己是汉族政权,也宣称是华夏正宗。不管咋样,两边谁也没法否认对方的存在。

在南北朝之后,公元10世纪的时候有宋辽、宋金对峙的情况,这和明朝与北元的关系有点像。

明朝和北元这两个政权,在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明朝是汉民族建立的政权,它占据着咱们国家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说自己是正统;北元,是大元王朝的继承者,也宣称自己正统。嘿,更有趣的是,两边还都承认对方的正统地位。

洪武五年的时候,朱元璋派人带着书信去北元,信里说:“虽说疆土有南北的分别,但是前后延续了一百五十年的国运,这就是以小国侍奉大国的明显例证。”

朱元璋在这封国书当中,搬出宋、金对峙的那段历史来说明朝和北元的事儿,要求北元向明朝称臣纳贡,还说可以让他们“王其国”,就是允许他们合法存在下去。

这就表明,朱元璋其实已经认可了明朝和北元相互对峙的这种现状,也认可了北元政权存在的合法性,并没有想着非要把北元往死里整,不灭亡北元政权就不罢休。

【结语:】

当时,元顺帝再怎么挣扎、反抗都没用,大都肯定是要陷落的。他要是留下来,那就只能被朱元璋俘虏,根本没有别的路可走。

要是他被活捉了,或者直接死在城里头,那元朝这个封建王朝的统治就彻底玩儿完了。哪怕之后有人再弄出个新皇帝来,从法统上讲,也早就没了正统性。

国难临头的时候,元顺帝跑了。这事儿虽说有点丢人,可他保住了命,也给北元以后重新崛起留了一线生机。

元顺帝从大都离开之后,虽然老是受挫,可心里一直装着复辟元朝的梦。明朝前期的也先就很典型,他老是打着重建大元一统的旗号,多次发动对明战争。

明朝每次对北元发动战争的时候也一样,一直都把北元的民众当成自己管辖下的“赤子”来对待,严禁官军去侵害他们。这样对峙的结果就是,双方都没有能力真正把对方给消灭掉。

明朝和北元就像一对爱恨交织的“难兄难弟”。它们一块儿共存了两百多年,结果,都在十年的时间里,被同一个敌人后金给灭了。嘿,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