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有名的权臣,大家头一个想到的通常就是多尔衮、隆科多、年羹尧、和珅这些人,可老是把一位不怎么出名的重臣阿桂给忽略掉了。
阿桂,他可是为数不多的那种既能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能入朝理政当宰相,最后还能安安稳稳善终的权臣。特别要说的是,在乾隆那时候,阿桂当宰相的时间可长了,他的权力可不比和珅小,和珅都得对他有所忌惮。
和珅和阿桂可不一样,阿桂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国家栋梁。他能有权有势,靠的全是自己立下的大功和治理国家的本事。
【一、名门望族】
阿桂那可是实实在在的肱骨之臣,他这一辈子经历了清代的康、雍、乾、嘉四个朝代。他亲身感受过盛世的繁荣,也亲眼看着它走向衰败。
阿桂,字广庭,章佳氏,他家是满族贵族。他爷爷阿思哈做过三等侍卫,他爸阿克敦就更厉害了,都当上刑部侍郎、尚书、大学士了,皇帝可器重他爸了。
按理说,阿桂那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官二代”,就凭着贵族血统过一辈子富足的日子那是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可阿桂打小就跟别人不一样。大家都知道的,清代的八旗子弟大多就爱骑马射箭,对文化教育根本就瞧不上眼。不过阿桂受他父亲的影响可大了,从小就接受了特别系统的教育。
阿克敦在八旗子弟里那可相当特殊。别的八旗子弟靠着祖上的福分得到权势,阿克敦却不一样,他全凭科举考试,光明正大地挣来功名,就这么得到了皇帝的看重。阿克敦心里可清楚了,在太平的时候,文官的地位更稳当。
阿桂的父亲对他影响特别大。在满是书卷气的家庭氛围熏陶下,阿桂六岁就开始在家塾读书,十五岁入了学。阿克敦还专门请了大名鼎鼎的经学家沈彤来当他的老师。到了十九岁,阿桂就成了国子监的大学生。阿桂年轻时候接受的经学教育,对他日后的发展可是非常重要的。
阿桂自己才学特别厉害,背后还有老爸给他铺道,家学和背景都很深厚。可阿桂的仕途也不顺当。他年轻的时候,满是书卷气,可就是有点孩子气,不够成熟,这可让他吃了大苦头,差点把命都丢了。
【二、初次受挫】
乾隆十三年冬天的时候,金川那边闹动乱了,清军就去征讨金川,阿桂,以幕僚的身份参与军事工作。
清军大将川陕总督张广泗在前方打仗,可金川老是攻不下来。这时候在皇宫里的乾隆,就又派大学士讷亲去管军务这事儿了。讷亲刚走马上任,就放话三天之内要把金川那些匪徒给拿下。哪知道,结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三天不但没把敌人的老窝给端了,自己这边还死了不少兵,士兵们的士气也一下子就低落下去了。
仗没打胜,清军内部还起了矛盾。
前面的大将张广泗和讷亲,他俩的矛盾那是越来越厉害,都想把对方给整死。乾隆知道这事儿以后,心里明白将相之间不和睦可是个大问题。所以,乾隆干脆利落地就下了旨意,马上把他俩叫回京城,还以贻误军机这个罪名,把他俩分别给处理了。
在这复杂得很的内斗里,担任参军事的阿桂也被卷了进去,让人给安上了“勾结张广泗,蒙蔽讷亲”的罪名,就这么被抓起来,押回京城关进大牢了。
要是没出啥意外的话,阿桂在这场官场的混战里也得把命给丢了。
不过还好,当时阿桂的父亲阿克敦还活着。阿克敦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乾隆特别器重他。所以到了第二年的六月,乾隆为了安抚这个老臣,专门下了诏书,免了阿桂的死罪,把阿桂放回家,还嘱咐阿克敦一定要好好管束阿桂。
你得知道,阿桂可是阿克敦唯一的儿子,那可是他家血脉的独苗苗。就这一条赦免令下来,阿克敦激动得不得了,那真是感激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得说一下,乾隆那赦免诏书里多次提到阿克敦岁数大了,勤勤恳恳干了好多年,对朝廷是有功劳的,而且就阿桂这么一个儿子,这让乾隆动了恻隐之心,所以就赦免他不死了。
阿桂能捡回这条命,也多亏了他父亲的庇护。总的来讲,这头一回随军出征,阿桂不但没飞黄腾达,还被打击得够呛,差点就把命给丢了。
【三、仕途转折】
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对阿桂来说可是他仕宦生涯又有希望的一年。想当初他第一次跟着军队征讨回来后,虽说也担任了些朝廷或者地方上的职务,可那些职务都像是见习的一样,一直就没被重用。
清代的时候,新疆那地方有天山横在那儿,水草可肥了,地方也大得很。但准噶尔部那些叛乱的家伙老是搞分裂的事儿,就这么着,很长时间里,新疆都没法变成一块安宁稳定的绿洲。
不过从乾隆二十年起,好运就来了。先是蒙古准噶尔部闹起了内乱,乾隆皇帝就打算对他们出兵,平息西部边疆的祸乱,打这时候起,阿桂才开始得到真正的重用。
阿桂以内阁学士的身份到乌里雅苏台督台站去了,要参与西征平定准噶尔部。他跟蒙古亲王成衮扎布一块去征讨阿逆,他,憋着一股劲儿要大干一场,那是亲自上阵,特别英勇。
仗打完了之后,蒙古亲王给乾隆上书,在信里一个劲儿地夸阿桂,说他“遇事奋勉”,那是相当赞赏阿桂。
西陲平定之后,乾隆想要新疆保持稳定,于是决定在新疆继续驻军。
你得清楚,这战乱才刚刚平定,要在新疆驻兵的话,那得面临老多困难了。就单说边陲这儿的粮食问题,就把驻军给难坏了。
可就在这时候,好多大臣都觉得伊犁那地儿兵马不够,守不住,觉得从伊犁撤回来更好些。不过阿桂,一直坚决主张就在伊犁搞屯田这事儿。
阿桂的上奏正好跟乾隆在这儿驻军的想法一样,乾隆觉得这个上奏很不错,就直接让阿桂在伊犁搞屯田的事儿了。
从这以后,阿桂就开启了伊犁屯田的伟大壮举。伊犁河谷水草茂盛,以前这儿是游牧之地,现在可完全不一样了,真可谓是换了人间。
阿桂学识不凡,在屯田这事上干得特别老练,屯田效益相当不错。更要紧的是,打这以后,大老远往新疆运军粮的毛病就给解决了,驻军在新疆也变得更加稳定。
乾隆二十六年的时候,阿桂在伊犁的屯田已经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样子了。他向朝廷上奏,想进一步招揽周边的农民到伊犁去开垦农田,把农田规模扩大,还派兵屯田,对当地进行管辖。这些做法取得的效果相当不错。
阿桂在伊犁屯田干得特别棒,乾隆皇帝那当然是特别满意,立马就把阿桂任命为内大臣、工部尚书,还有镶蓝旗汉军都统,还让他接着在伊犁驻守。
在乾隆心里,这时候对阿桂那是更加信任,简直就把阿桂当成和阿克敦一样的栋梁之臣。
这是很自然的事儿。你得知道,治理新疆,康熙和雍正那两朝都没能完成这个使命。可是到了乾隆的时候就不一样,他不但把叛乱给剿灭了,还在那儿驻军,把新疆治理得特别好。在乾隆心里,这可不就是能让自己名垂千古的大功劳嘛。
阿桂,那可是乾隆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你看,就从康熙晚年总结出来的“十全武功”来说,这里面好多战功都是阿桂立下的。这样一来,乾隆那么爱惜他也就不奇怪。
乾隆二十八年的时候,阿桂在伊犁治理多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之后他被召回京城,担任军机大臣、正红旗满洲都统,还当上了工部尚书并且加太子太保。到了第二年,乾隆皇帝把阿桂他们这一族从正蓝旗给抬到了正白旗,正白旗可是上三旗之一,这就能看出乾隆帝有多看重阿桂。
打这之后,阿桂在仕途上就一路高升。第二次平定大小金川的时候,清军在木果木设的大营丢了,前线那形势可危急了。阿桂深受乾隆的信任,在这兵败的节骨眼上又接到命令,担起剿灭贼人的重任。
阿桂刚到前线的时候,那可机灵得很,会瞅准时机。当时叛贼有些懈怠,他就悄悄摸到要道墨陇沟去了。巧的是,半夜的时候大雾弥漫,阿桂就趁着叛贼没防备,一下子发动攻击,刚上任就打了个小胜仗。
后来阿桂苦战了好几年,到乾隆四十年的时候,他带兵把金川地区彻底平定了。就因为这事儿,乾隆帝觉得阿桂“统办进缴之事,实堪依任”。
阿桂扫平大小金川,在班师回京前,乾隆就得到消息了,那叫一个兴奋!他立马把自己穿的黑狐腿黄马褂脱下来,下令赏给阿桂,还夸赞说:“这次平定大小金川,全是阿桂一个人的功劳,太值得推崇。”
阿桂正式回到京城之后,乾隆皇帝那可是直接就亲自带着一帮人,跑到北京城南去迎接他。不但赏给他美酒,还下命令让他在紫光阁画像留作纪念。在紫光阁画像这事儿,就说明阿桂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成了清廷里“综理部务,赞襄枢要”的头号大臣。
【四、令和珅为之忌惮】
和珅在乾隆那时候可是个权倾朝野的大臣。他跟阿桂不一样,靠着自己的一套手段,也特别受乾隆帝的喜爱,所以那日子过得相当风光,简直得意到不行。
不过有阿桂在,和珅就得有所顾忌。
乾隆四十六年那会,甘肃出了很严重的叛乱。乾隆就吩咐阿桂去做督师,让和珅当钦差大臣,他俩一块去平息叛乱。
出发之前,阿桂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让和珅先走。和珅到了甘肃以后,发现军中那些战将,不管怎么样都不听他的指挥。这时候,和珅就打算向阿桂告状了。
等阿桂到了甘肃以后,得知了这件事,啥也没多说,马上就升帐调兵遣将。各位将领都听从指挥,没一个人有不恭敬的表现。阿桂立马转头问和珅:“钦差大人,我咋就看不出来谁不听从调遣?您说要杀的人是谁?”
乾隆皇帝晓得这事儿后,马上让和珅先回京城,还狠狠数落了和珅一顿。经过这一回,和珅才真切体会到这个“铁将军”的厉害之处。
在朝堂上,除了被乾隆皇帝一块儿召见去议政的时候,其他时候就从没见过阿桂和和珅有啥交往。哪怕是一起议政,阿桂也离和珅远远的,保持着距离。要是和珅主动凑上去,阿桂说话也只是应付应付,绝不肯靠近。就这种态度,可把和珅弄得心里特别不安。
乾隆四十九年那会,和珅进内阁当上了大学士。当时内阁一共有五位大学士,阿桂排第一,和珅是最后一名。军机大臣有七位,阿桂还是排第一,和珅排第三。这么看的话,在内阁里的地位,阿桂那可是稳稳地把和珅给比下去了。
阿桂特别受乾隆信任,他既是内阁首辅,又担任首席军机大臣,那可真就是朝堂上实实在在的权力核心。这时候和珅虽然被乾隆宠得不行,但他对阿桂的地位,心里头嫉妒得很,却也没啥办法。
可另一方面,和珅明着斗不过阿桂,就只能偷偷摸摸找阿桂的把柄了。和珅就仗着大臣们都怕他,在内阁和军机处大搞小团体,就想把大权都揽到自己手里。
阿桂,是内阁首辅,还当着首席军机大臣。这十来年里,他老是受命到外边去查看江浙那边的海塘工程、湖北荆州的堤工程啥的。就这么着,和珅就有了钻空子的机会。
可虽说已经掌控朝纲了,但有阿桂在,和珅还是觉得像背上扎了刺似的难受。
和珅找不到阿桂的把柄,就想从阿桂提拔过的人身上挑毛病。
乾隆五十年四月的时候,发生了军机处行走司员海昇杀妻的案子,和珅马上就机灵地意识到,这可是扳倒阿桂的一个好机会。
海昇是阿桂一手提拔起来的。有一回他俩吵架,海昇没控制住,把老婆吴雅氏又踢又打,结果把人给弄死了。完事儿后,海昇还假装他老婆是上吊自杀的。不过这事儿很快就被他小舅子怀疑上了,小舅子就把海昇给告了。
乾隆下令把这件事彻查清楚,负责查这个案子的人是户部侍郎曹文埴。仔细查完后,曹文埴就搞懂是咋回事儿了,也证实了海昇杀妻,不过是无心犯下的错。
这么着的话,确实能给海昇安上杀妻的罪名,可这脏水怎么能泼到阿桂身上?
就在和珅毫无办法的时候,阿桂自己主动站了出来替海昇说情。
大殿之上,阿桂上呈奏书说:“海昇杀妻,这罪过可不小。不过海昇这人性格老实厚道,他那妻子却泼辣蛮横还不贤惠。这次他不小心犯下这么大的错,请陛下您开恩,从宽处置吧。”
这一回,和珅可就逮着机会弹劾阿桂了。他在乾隆跟前进谗言说,海昇是阿桂亲手提拔的门生,所以阿桂才会为他求情偏袒。要是上面这么干,下面肯定跟着学。要是不严加惩处,肯定会被下面的官员说闲话的。
和珅这一番话下来,实际上已经给阿桂扣上了结党营私的帽子,照理说应该重重处罚才对。
和珅原以为乾隆这次肯定会狠狠处罚阿桂,哪知道乾隆就扣了阿桂点儿俸禄,就这么马马虎虎地把事儿给结了。
这事儿完了之后,和珅跟阿桂之间的矛盾就公开化了。不过,和珅也不再打算用谗言去扳倒阿桂了,乾隆那么信任阿桂,和珅想下手都难。
当然了,在政治方面,阿桂一直都是放任和珅的态度,自己不怎么掺和进去。这主要是因为阿桂当首辅的那十多年里,大多时候都不在京城,所以和珅也就能稍微安稳点了。
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乾隆帝禅位了,之后就自称太上皇。这时候新皇登基,年号改成了嘉庆。阿桂,当时都已经八十多岁了,还得了重病,可他心里还搁着一件事儿放不下。
阿桂在外面好多年了,他眼睁睁看着和珅在朝廷里到处祸害人,可乾隆帝特别宠信和珅,阿桂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曾经想过把和珅干的那些不法事儿向乾隆上奏,可又担心现在乾隆年纪大了,经不住这样的刺激,所以只能把这些担忧闷在心里。他只能盼着嘉庆帝亲政那天,狠狠惩治和珅,这样他才能踏实……
嘉庆二年的时候,阿桂病得特别重,只能躺在床上。太上皇乾隆,还亲自去探望他。这俩人年龄差不了多少,就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乾隆都把自己的织金陀罗经被赏给阿桂了,可即便这样,阿桂过了没多久还是去世了。
阿桂一死,乾隆可受了不小的打击。可和珅这个乾隆的宠臣,心里头那叫一个高兴,为啥?因为在朝堂上,他再也没什么可害怕的人。
可是,他的美梦没做多久。嘉庆四年的时候,八十九岁的乾隆帝,这时候他已经是太上皇,病重之后就很不甘心地闭眼走了,然后嘉庆帝就开始正式掌权。
乾隆帝驾崩那天,嘉庆帝让和珅来总管丧事。到了第二天,嘉庆帝就吩咐大臣们去检举那些奸佞的大臣。这不,才过了五天,和珅就被抄家了。
【结语】
阿桂逝世之后被追赠为太保,谥号“文成”。在满清差不多三百年的历史里,被称作“文武重臣”的就只有阿桂一个人。“文成”这个谥号那是相当稀少罕见的,这就表明乾隆皇帝特别看重阿桂。阿桂这人实实在在干实事,所以才那么受信任。也正因如此,都做到位极人臣的阿桂,总算没有被和珅那些人暗害,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