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朱棣在皇宫发现一道圣旨,他看后痛哭:父皇害苦儿臣了

崔崔不是催 2025-04-14 17:32:18
前言

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里,咱们国家长时间都处在封建社会,皇权那可一直是最最至高无上、让人特别向往的权力。所以,历史上有老多属臣为了争夺皇权就起兵造反的事儿了,靖难之变就是这种事儿里的典型。

1399年到1402年的时候,明朝有个藩王叫朱棣,他对当时在位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很不满意,就起兵造反。最后,朱棣把建文帝给取代了,自己当上了明朝的新皇帝,这在历史上就被叫做“靖难之变”。

好多人都知道这起特别出名的造反事儿,为啥?因为这可是咱国家历史上没多少的臣属成功把权夺到手的例子,而且就因为这场争斗,明朝往后几百年的历史走向都被改变了。

朱棣夺了帝位后,清理皇宫时意外发现一道建文帝留下的圣旨。看了圣旨内容,他大哭起来,还叹道:“父皇可把儿臣害苦。”那圣旨上写的啥?朱棣为啥说出这种话?叔侄相残的靖难之变到底是咋回事?咱们走进历史探寻真相吧。

【太子病逝,文帝即位】

“开局就一个碗,到最后却打下一个国家。”嘿,这可是现在好多网友用来调侃明太祖朱元璋传奇一辈子的话。元朝末年的时候,老百姓的日子可惨了,灾祸一个接着一个,朱元璋就看准这个时机,起兵反抗元朝。

他打了一辈子仗,这一打就是十五年。想当初,他不过是个拿着破碗要饭的乞丐,可最后却成了掌管整个天下的开国皇帝,还建立起了大明王朝。

他可能以前也过过苦日子,所以哪怕当上皇帝了,他还是很体谅老百姓的难处,对那些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在他的治理下,明朝的政权越来越稳固,老百姓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

朱元璋的地位越来越稳固之后,就碰到了一个让历届皇帝都头疼的事儿:找个合适的接班人。一开始,朱元璋定的继承人是朱标。朱标是朱元璋的大儿子,还是正儿八经的马皇后生的,不管咋看,那都是相当合适的人选。

朱元璋可把这个太子看得特别重,打小就对他充满了期待,用心地栽培他。朱标也确实没让老爹失望,读了好多书,为人又宽厚又仁义。要是没什么意外的话,等朱元璋一去世,这大明的江山就该由他来接手。

可世事难料,1392年的时候,朱标到地方视察完回到京城,结果就染上风寒,最后没治好就死了。这朱标可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太子,他这么突然就没了,朱元璋都来不及伤心,就有个难题摆在眼前了:下一个继承人该选谁好?这可是关系到大明统治的大事,朱元璋必须得谨慎对待。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朱标去世之后,有两位比较有竞争力的人选:一个是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另一个就是原来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一提到朱棣,那就得说说他的勇猛。朱棣在1360年于南京出生,那时候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正大举攻打南京,所以他打小就是在战火纷飞里长大的。

他可厉害,文的武的都精通,简直就是打仗的天才!11岁就被封作燕王,20岁的时候就到北平就藩了。朱棣这人,才能可不比朱元璋差,弯弓射大雕那是小菜一碟。他特别爱打仗,脑子还特别好使,智谋多得很,也晓得咋能打胜仗。

朱棣跟朱元璋是同一类人,那都是有雄才大略的主儿,各方面的能力可比侄子朱允炆强多了,当皇帝的话朱棣更合适。其实在朱元璋心里,他也不是没动过把皇位传给朱棣的念头。可就是这血统问题,让朱棣遇到了大麻烦。

他算不上是真正的“龙子”,啥意思?就是他不是马皇后亲生的呗。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都传了好几千年了,朱元璋也不容易跳出这个框框。

再看朱允炆,他在才能上不像朱棣那么出众。不过,他有个优势,就是看重孝道,而且他的地位很正统,特别符合儒家思想里理想继位者的要求,所以得到了朝中很多官员的支持。

据记载,朱元璋曾经悄悄就立储这件事询问过大臣的意见。他对翰林学士刘三吾说道:“如今太子没了,要治理国家就得选好继承人。”

皇长孙年纪轻轻的还不懂事,我就寻思着让燕王来接我的班,你觉着行不?”刘三吾听了就这么回道:“要是立燕王当接班人,那秦王和晋王肯定心里不服气。皇长孙朱允炆虽然年纪小,可他懂得可多了,又有礼貌又有文化,大家都挺支持他的,您就放心把大权交给他得了。”

从这儿就能看出点门道来,朱允炆可受文官集团拥护了。朱元璋对朱允炆,感情挺复杂的。一方面,朱允炆打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知识特别丰富,还能用德行让人服气。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差不多就没出过宫,没什么社会阅历。这么一来,他的性子就很仁慈柔弱,心地太善良,脸皮不够厚,心也不够狠,跟帝王这个身份不太搭。朱元璋心里很担忧:自己这个孙子这么柔弱,他那小肩膀能扛得起治理大明帝国的重担吗?

最后,可能是因为朱元璋特别偏爱原太子朱标和马皇后,也可能是他默认了文官们承认朱允炆的正统地位,反正经过朱元璋一番艰难的选择,朱允炆就被定为新的接班人。

1398年朱元璋一死,朱允炆就在南京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史称的建文帝。可他这皇帝,就当了四年,就被他叔叔朱棣给取代了。

【藩王不臣,靖难役起】

1399年的时候,燕王朱棣本来是应该在边境驻守的,可他却起兵造反,带着军队就往南打,目标直指帝都。这一打就是四年,到处都是兵荒马乱的。建文帝的主力部队,一点点地被消耗掉。最后,朱棣成功登上了帝位,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明成祖。这就是在历史上特别有名的靖难之乱。

靖难之变在历史上属于那种造反成功的少数事件,这就不禁让人纳闷了:朱棣不过是个藩王,他是咋登上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又是咋把好好的局面搞成最后国破人亡的?

说起来,在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的时候,朱元璋心里就明镜儿似的。他知道,朱允炆这小子资历太浅了,而且还过于仁慈。一旦自己蹬腿儿归西了,朝堂里那些心怀不轨的人肯定就按捺不住,开始动歪心思了。

朱元璋为了给孙子铺平道路,那可真是操碎了心。他寻思着,朱允炆这孩子太文弱了,恐怕镇不住军队。所以,他就开始对那些功臣大开杀戒,像蓝玉、胡惟庸他们那一伙的,先后都被朱元璋给收拾了。

另外,朱元璋心里明白,儿子们,尤其是朱棣,那是口服心不服。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回退朝的时候,朱元璋瞅见朱棣拿手拍了拍朱允炆的后背,还带着点嘲讽的口气讲:“没承想我这侄儿如今也能这么威风!”

很明显,朱棣这是话里有话,他在暗地里嘲讽朱允炆。朱允炆不管是才能还是辈分,都比不上朱棣,可却当上了大明帝国的接班人。所以,在朱元璋快不行的时候,朱元璋还下了一道圣旨,说的是“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他为啥下这道圣旨?就是为了限制那些藩王到京城奔丧,好给朱允炆撑腰。

朱元璋那可真是厉害的开国皇帝!他搞了一系列的办法,让威望不咋高的小皇帝稳稳地坐在位子上,权力交接的时候也是顺顺当当的。可是,这种好日子没持续多久。他之前担心的事儿到底还是发生了,建文帝年纪小、没多少社会经验,之后一顿瞎搞,就引发了靖难之乱,把自己的皇位给弄丢了。

最开始是朱允炆搞“削藩”这事儿。朱允炆可不笨,他心里明白,那些叔叔们都不服他,这可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他也就采纳了大臣们的提议,开始打压藩王了。

只是,他把最有威胁的燕王朱棣放在最后面,先对那些没什么本事的藩王下手。他想着这么做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把朱棣给吓唬住,可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朱允炆这么做确实除掉了那些小威胁,可这敲山震虎的做法,反倒让朱棣造反的决心更坚定了。

朱棣表面上装出臣服的样子,把自己儿子送到南京去当质子,私下里却在积攒力量,等着合适的时候。朱允炆就被这表面现象给骗了,还以为叔叔没了谋逆的心思。

这时候,他心里还是顾念着亲情的,不想把事情做绝,而且朱棣的实力也挺强的,于是朱允炆就想采用怀柔的办法。哎,仁慈这一点可成了朱允炆的致命伤!

燕王示弱之后,朱允炆手底下的齐泰和黄子澄都上奏,请求把燕王的儿子拘禁在京师,这样就能斩断燕王的帮手。就连燕王第三个儿子的舅父徐辉祖,也提醒建文帝可别养虎为患。

但建文帝心地仁义,很仁慈地就把燕三子给放了,想跟叔叔缓和关系。可这事儿却成了导火线,等儿子平安回来后,燕王立马起兵,靖难之乱就这么开始了。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朱元璋把全国好多能打仗的武将都给杀了,这时候朱棣又特别勇猛,而且刚开始的时候建文帝没怎么防备。这么多情况凑一块儿,燕王朱棣虽然只是个藩王,兵力也没朱允炆多,可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厉害,一路过关斩将,不断打胜仗,最后把南京给攻下来了,当上了皇帝。本来朱棣该是处于劣势的,结果却成了赢家。

真得说,朱元璋的担忧成真了。他那特别仁义的孙子,没能力承担起皇位这么重大的责任。朱元璋自己,也得为他的优柔寡断付出代价,在那至高无上的皇位上被人赶了下来,然后就不知道去哪儿了,消失得没影了。

【发现圣旨,哀叹先皇】

明成祖朱棣打进南京之后,建文帝朱允炆就把皇宫给烧了,然后就没了踪迹。朱棣可不像他侄子那么心软,马上派人到处搜查,铁了心要斩草除根。

传说,朱棣花了一辈子的力气都没找到建文帝在哪,结果却意外发现了一道圣旨。朱棣看了圣旨的内容后,还长叹着说“父皇害苦儿臣了”。那这圣旨上到底写的啥?

朱棣正担心建文帝会卷土重来,突然手底下人给他递过来个东西,说在搜皇宫的时候,意外找着了朱允炆留下的一道圣旨。朱棣赶忙打开看,这一看可不得了,圣旨上写着建文帝让将士们打仗的时候别伤害朱棣。朱棣看了心里特内疚,觉得挺对不住这个太过仁慈的侄子。

朱棣对着这道圣旨看了好长时间,忍不住痛哭流涕,心里直埋怨先皇朱元璋:父皇父皇,您要是按照兄终弟及的规矩,把皇位传给更有本事的人,叔侄相残这种事儿又怎么可能发生?

《明史・成祖本纪》里记载了,靖难之乱开始的时候,建文帝让大将军耿炳文出去打仗,对手是朱棣。要出发的时候,朱允炆就跟他说:“以前萧绎带兵进京城的时候,对他的手下讲:‘一家人之间,要是动用武力,那是很不吉利的。现在你的将士和燕王打仗,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可别让我落个杀叔父的名声。’”

瞧,不管建文帝是为了追求名声还是别的啥原因,反正他最后对朱棣还是手下留情了。

另一方面,据史料记载,在跟燕王叛军打仗的时候,朱允炆手底下的士兵连一支箭都不敢射出去,就怕不小心伤到燕王。朱棣,还以为自己像有神明相助似的,在千军万马当中杀敌,却没被射中一箭,他哪里知道这是侄子在故意放他一马。

朱棣的哀叹,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儿。他可是实力很强的藩王,这实力都超过他的地位了。要是不使些狠招儿,肯定会被皇帝打压,搞不好还得被赐死。

在朱棣这种人眼里,打从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开始,叔侄情分就已经没什么分量了,他和朱允炆那就是非死即活的关系。

从历史的眼光看,朱棣真的是个特别称职的皇帝。在他当皇帝的时候,大明帝国一点也不比明太祖朱元璋那时候差。他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特别是对咱们国家陆疆和海疆的开拓与巩固,做了老多工作了,贡献可大。

说不定,这也是他报答建文帝仁慈的另一种方式。

【结语】

老早就有这么句话,“最是无情帝王家”。在抢夺皇权的残酷争斗里,要是心慈手软,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优柔寡断的话,只会惹来更多麻烦,这就像人们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建文帝朱允炆那可就是个典型例子。他都当上皇帝了,可政治手段和野心却跟这皇位不相配。到了该果断出手、下狠劲儿的时候,他却犹犹豫豫的。所以最后落得这么个结果,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