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的青岛崂山:路边的土地庙挺别致,山间的四合院很漂亮

醉薇聊历史 2024-08-07 22:28:39

一组清末时期的山东青岛老照片,拍摄者为当时驻扎在青岛的德国人,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崂山的美丽风景和当时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状况,非常难得。

乡村风景

美丽而宁静的青岛乡村风光。一条河流被石筑的围堰分割成数个小鱼塘。远处葱茏的树木下,掩映着一座茅草屋,古色古香地美。

小庙

路边的一座小土地庙,和其他地方一样,规模很小。在庙前还竖着两个带有旗斗的小旗杆,这种情形非常罕见。

德国游客

两名游山的德国军官和几名百姓的合影,这几个百姓扛着竹耙子来山上收集树叶做烧锅的燃料。那时候,很多山都是光秃秃的,这和百姓上山无节制地砍伐树木有关。

别墅区

青岛崂山有着海上“名山”之称,当地有一句俗话,叫做“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崂山回环的山势,幽深的风景, 很快吸引了德国人的注意,山间别墅应运而生。

村落

有权势者可以建属于自己的别墅,其他人来此游览只能租住在民居中,有的甚至搭建起了临时的帐篷。图中的这个小村落,便成为德国人游览崂山的暂住之地。

农家

一座规整的农家院落,院子外有两间门朝外的房子,门前摆着各种石料,想来应该是一个石匠的家。

俯瞰

从高处的山坡上俯瞰农家院落,一座小巧的四合院建筑。这个院子经常有德国游客前来租住,为此,主人将小院子打扫得十分干净。

换个角度

从这个角度可以更清楚看到小院的状况。门前的台阶说明小院筑在一个高地上,四周被繁茂的绿树笼罩,院子里也种着 不少的花卉作为装点。

穷人家

比较起来,这户穷人家庭的住房便寒酸很多,茅草屋顶,用秸秆编成的房门,妻子和女儿坐在门前做针线,丈夫抱着幼儿站在旁边。万幸一家人的衣着还算完整。

村街

村路边的一个小吃摊,设备简陋,却成了男人们交流的场所。没事的时候,大家便会聚集在这里,抽两袋烟,聊一阵山海经。

寺庙

一座规模颇为庞大的寺庙,此时已经成为了德国人的军营。周围百姓似乎并不害怕这些洋鬼子,经常聚集在山门之外的矮墙边看西洋景。

热水铺

乡村街头的一个热水铺子,是专门有偿供应开水的地方。炉灶上坐着好几个铁皮壶,一名男子正在拉着风箱。炉灶旁边站着德国军人和围观的百姓。身后房屋的门楣上贴着醒目的“福”字。然而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真不知道“福”从何来?

集市

崂山脚下的一处乡村集市, 位于一个小村子的旁边,不大的场地挤满了人,因为阳光强烈,很多人都带着竹斗笠。

洗衣服

一条小溪从乱石丛中潺潺流过,这里成了附近妇女们洗衣服的好出处。妇人们因为脚小蹲不稳,一个个都是跪着洗衣服。

墓地

村口附近的一块墓地,四周遍植松柏,环境幽静,坟前立有石碑。从坟墓看,便知不是穷苦人家的逝者。

坟地

普通人家的墓地是这样子的,只有一个个光秃秃的土馒头,没有墓碑。几名德国士兵把这里当做风景地拍照留影,坟堆之间,还蹲着一些在此玩耍的孩子。

0 阅读:2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