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洋人镜头里的江苏镇江:改建的省会街道,悲惨的战争寡妇

醉薇聊历史 2024-09-16 02:27:52

镇江乃民国时期之江苏省会,自 1929 年 2 月江苏省会迁至于此,直至 1949 年 4 月国民党溃败撤离,其时间跨度长达 20 载。然而,身为一个省会城市,当年百姓之生活究竟处于何种状态?或许,我们借由这一组洋人所拍摄的照片能够探寻到答案。

镇江铁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4月25日,沪宁铁路镇江铁路段正式开工。1906年,位于牌湾西端京畿岭的镇江火车站开始建设。1908年4月1日,镇江火车站迎来了第一列火车。当时沪宁铁路在镇江还修建了一条支线,延伸至镇江小码头江边。本图原始注释:铁路在镇江分了叉。

旧城改造

1929年2月江苏省政府从南京迁至镇江后,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省建设委员会将全市用地分为行政区、工业区、码头区、商业区、旧城区、住宅区、学校区、园林区等八个分区,并开始着手改造。

新辟街

这是一条新开辟的街道,路口处竖着一块木板订成的路障,上面写着警示语。可以看到道路两边被拆迁的房屋废墟。道路虽然还在建设中,但已有不少行人来往。

岗亭

镇江街心的一座交通岗亭,外形活像一盏现代造型的大台灯。亭子上端四面各有一面钟表,钟表下方张贴着广告,看上去十分超前。而岗亭下靠人力拉动的压路石磙,又把我们拉回到真实的从前。

兴建公园

作为一座省会城市,公园是少不了的。图中反映的是正在建造中的花园和游泳池,泳池边堆放着不少假山石。

贫民窟

和当时中国的其他城市一样,在镇江城内也存在着大量的贫民区,低矮的茅草屋,用土坯修成的泥巴墙,又脏又乱。

民居旁边

竹栅栏,木桶,一个妇女正弯着腰忙碌着家务。近景是一口排污井,为了防止跌落,井口用木板遮盖起来。这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环境。

露天厨房

有的家庭甚至没有专门的厨房,只能在室外做饭。那时候人们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只要每天能有口吃的,便已心满意足,足够快乐了。

救济

教堂之外,聚集着很多来自贫民区的人,他们不是来听福音的,而是准备领取教会救济的面粉,这些面粉来自于美国。教堂还没有开门,他们就已早早在外面等候了。

寡妇

领取救济的人群里,出现了两位寡妇的身影,她们的丈夫都是因战争而死去。这是其中一位,头上裹着抹额, 腋下夹着一只空口袋。面对镜头,她垂下眼帘,似乎为现在的处境而感到羞愧。

另一位

这是另一位寡妇,她已经领到了粮食,此时正背着面口袋走在回家的路上。和前者一样,面对镜头时,她也是垂着眼睛的。 在当年,年纪不大便死了丈夫,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这让她们很自卑。

休息

连年的战乱,让很多家庭失去了男人。这个小女孩的父亲也死于战争,她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衣服的破洞说明生活的窘迫。她是帮母亲来领救济的,力气太小,不得不在途中停下来休息。

小姑娘

抱着半袋美国面粉的小姑娘,扎着两根麻花辫。尽管去领了救济粮,但胖乎乎的脸蛋,说明她的日常饮食还是可以的,起码不至于挨饿吧。

街头

镇江街头走着的一老一少,两人的肩膀上都扛着面口袋,这些面粉是由红十字会和教会组织联合赠送的。注意看老人的穿着,比较完整的棉衣遮不住衬衣的破破烂烂。

女孩子

站在江边合影的一群小女孩,她们来自于同一所女子学校。因为接受了教育,每个孩子都显得干净清爽。

傍晚

傍晚时分的镇江码头,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两条游弋在水上的木船正在划向港湾,给人一种“渔舟唱晚”的优美意境。

0 阅读:0

醉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