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本是同林鸟,灾难临头各自飞,这种说法有道理没?有事实基础没?有,而且多,所以现在很多人根本就相信真正的婚姻关系。
但是,有没有一些真正契合婚姻精神的婚姻关系呢?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发达还是落魄,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无怨无悔地陪你看日落日出、潮起潮落?也有!只是很多人GET不到这种幸福与宝贵。
这其实牵涉到一个哲学问题:人其实在本质上是利己、是自私的,但为什么总会有人忘我而无私呢?他们为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同理,我们可以扩散到历史上的农民造反问题上去,老百姓为什么造你的反?因为跟着你没法过日子了呗!因为你特么薅羊毛薅得没完没了了呗!我们又不是天生的受虐狂,凭什么惯着你那臭毛病。
鉴于此,我们应该要看到诸葛亮治蜀的伟大之处。刘备集团争霸天下的时候,因资源有限和连年征战,蜀中百姓不可谓不重,但是为什么蜀中百姓没有揭竿而起呢?要知道,老百姓可是先后反抗过东汉和曹魏的哦。
诸葛亮治蜀的主要内容当过家的人大抵都知道,任何时代,当家人其实都是不好当的,尤其是没什么家底子的家庭。所以,诸葛亮出山给刘备做当家人,其实是在挑战当时天下的最高难度。鉴于此,再加上诸葛丞相干出了旷古绝今的成绩单,这就是丞相被千古传颂、顶礼膜拜的根本原因。
因为丞相在荆州呆的时间不是很长,把他在荆州的种种成绩摆出来,也没有太多的说服力,所以咱们今天就来具体介绍一下丞相治蜀的事情。
丞相治蜀,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农业、经济和法制。这三个方面大家能理解吧,这大抵就是古代治国最典型的三个维度了吧。秦国的李冰修建了都江堰而千古留名,汉文帝重视农耕被誉为千古明君,隋文帝制订隋朝的律法也是广受赞颂。那么,丞相在蜀中是怎么干的呢?
第一个方面:丞相兴建大利。先解释一下,啥是大利?大利在古人心中就是那些有利于民生的基础建设,而古代民生最依赖的就是农业的发展和稳定,所以所谓的大利其实大多就是兴建水利、修桥铺路等等。
丞相因为在隆中隐居过,躬耕于南阳嘛,所以对农业这一块还是比较了解的。再加上人家那见识和格局、位置和职责,早就对粮食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一句话,丞相很重视粮食,也很需要粮食。
历史上大部分的军阀需要粮食是怎么弄的?派士兵拿着枪杆子挨家挨户去征收,征收要是不好使,那就拿着枪杆子顶着人家的脑袋,要命还是要粮,你给个选择,还有就是直接开抢,跟土匪似的。比较注意吃相的是像曹操那种人,搞屯田制,我负责圈地,你们负责种粮,最后的收获我六你四。
丞相不是这么干的,他是选择帮助老百姓把蛋糕做大,然后从老百姓的利润增长部分去分红。你原来一亩地产粮600斤,我帮你增产到1000斤,最后我拿300斤或者200斤,你老百姓拿700斤和800斤。这种方案,哪个老百姓不愿意接受?
用今天的话来解释,丞相其实就是特别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人家绝不搞涸泽而渔那一套。你薅羊毛把羊都薅死了,以后还薅什么?
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
这是丞相治蜀时的劝农语录,啥意思呢?别在老百姓农耕的时候派徭役,天时不能夺,过了日子这庄稼就长不出来了!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去骚扰老百姓务农,要让老百姓心无旁骛地把握住黄金时间,跟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在高考前夕对子女学习是一个态度。然后到了收获分成的时候,不要将老百姓的家底都掏空,要按比例征收,老百姓只要明年还有力气干活,咱们明年就还有收成。
有些“聪明”的同志,尤其是有税务方面工作经验的同志,会有疑问,这不就是搞“薄利多销”那一套吗?这来钱速度太慢了,按这个节奏,蜀汉集团是不可能经得起刘备长达十年的满世界折腾的。
所以,这只是丞相的总体思想,人家发现问题就去解决问题,把劲都用到了给老百姓增产上去了,也就是水涨船高方面去了。效益上去了,分红自然也上来了。
比如,丞相就非常注重兴修水利,因为水土是那个时候的农业根基。在蜀中,丞相对都江堰等一系列水利枢纽的治理,都是有具体记载的。
丞相对水利工程重视到了什么程度呢?人家北伐的时候,本来就人手不够,还特意特地专设了堰官进行都江堰的管理维护,并批了1200人的编制,专门负责此地的水利保养问题。
诸葛亮北征,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顺便提一句,这是有史以来专设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例。在现在,有一句话叫“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在丞相那里,叫“再穷不能穷水利,再苦不能苦农业”。
都江堰咱们就不专门介绍了,总而言之,是它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名。
都江堰虽然没有黄河那么喜欢咆哮,但也不是一个一直安静的美男子,滔滔江水带点河沙这是难免的,所以这就存在一个及时清淤的问题,否则河道会堵塞,水流会泛滥成灾。
丞相不仅明确规定了要对都江堰进行定期检修,其实就是要每年都去河道中捞沙子,专业术语叫做“岁修”。还把一些经验汇编成册,整理成规章制度,让专人去负责落实。
其实,前人治理都江堰也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六字诀:“深淘滩(岁修),低作堰(分洪)”;比如八字真言:“遇弯截角(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在主河道的中心一定要深挖保证航道正向流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但他们都缺少一种制度化的意识,也就是完全靠经验作业,随意性很大,不受控制的因素太多。比如人的责任心、技术传承、数据记录与保存等等问题。
丞相治理都江堰的首开制度化的先河,实在是中华民族之福,是益州百姓之福。因为他最大程度地确保了几千年的都江堰治理经验没有成为失传的绝学。都江堰到现在还在造福四川人民,大家首先要感谢的李冰父子,其次便是诸葛丞相。不信,大家去看看隋炀帝开凿的苏杭大运河现在是个什么样子。
丞相除了把对都江堰的管理写进蜀汉宪法外,还在蜀中搞了大量基础建设。比较著名的有:在成都西北的低洼处修建了九里堤防水,在当时粮食主产地的黄金分割点郫县设置了国家粮仓来最小损耗的汇聚粮赋,还有汉中的最大水利工程“山河堰”,以及增修的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等等。
据考证:山河堰灌褒城田8000余亩,灌南郑县田30600余亩,灌酒县7000余亩,共46000余亩;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米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多达三百多个;汉中地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很多当年的堰渠经历代维修,一直延用至今。
丞相的伟大之处是一言难尽的,他治蜀的第一个方面咱就先说到这里,接下来看看他治蜀的的第二个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钱粮不分家,光有钱能保证大家都吃得饱,但是如武器装备、衣服药品等等,还是需要钱来解决的呀。
丞相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因地制宜地打造出来一个国际品牌,那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蜀锦”。
丞相为什么选择“蜀锦”这个品牌呢?因为益州本是四塞之地,其他资源没啥优势,种桑养蚕,然后织锦,这个产业还不怎么容易被外面反垄断。
丞相把“蜀锦”这个品牌做到什么程度了呢?在国际上是抢手货,在国内更是硬通货,基本上可以当成货币使用。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蜀锦在蜀汉内部可以当货币使用,比如某个战士立了战功,按规定要奖励十万钱,可政府拿不出这么多钱怎么办?用蜀锦替代可以,用其他东西不行。为啥呢?因为蜀锦轻,容易转运;因为蜀锦不易变质,容易保存;因为蜀锦很抢手,人家不怕变不了现,甚至还有可能赚一手差价。你用土豆去代替货币试试?吃不完就全烂掉了,卖也不一定卖得出去,也不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人家能接受才怪。
第二个是蜀锦在国际上大火之后,蜀锦就成了蜀汉赚外汇的主要渠道了,赚敌人的钱,再拿敌人的钱去打敌人,那种感觉倍儿爽。曹丕继位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专门写了一篇名为《与群臣论蜀锦书》的劝导文章,大意就是说:你们这帮败家玩意别特么再买蜀锦了!知道吗?你们买的蜀锦就是咱们魏国健儿的鲜血啊!这是资敌呀!但然并卵,因为曹魏的皇室没少穿蜀锦,你特么有本事让魏国上下看不到一匹蜀锦呀!你自己穿,光想让下面人不穿,那可不好使。
那么,丞相又是怎么做到这样的呢?
一个是丞相自带超前思想,古代有很多统治者在思想上是极大局限性的,他们特别反感商业,认为这人只要做起生意来了,就不会好好干活,所以必须禁止一切商业活动,著名代表就是商鞅。你特么要么给我死地里,要么给我死战场上去,不要有其他想法。但丞相却用超前思维想到了要用敌人的钱去要敌人的命,在他主政第一年就下达了官方红头文件《言锦教》,强调:
“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另一个是丞相掌握了品牌建设的核心要义。宣传、政策先到位,然后官方资本、民间资本都调动起来,再然后躬身示范让官员、个体工商户、生产者都燥起来。诸葛亮曾亲自在自家的周围种桑800株进行榜样示范,号召蜀地百姓大量种桑养蚕为奢侈品提供原材料。
总之,就问大家一句话,丞相威武不?牛逼不?
然后,说说丞相治蜀的第三个方面:依法治国。这一方面其实很多朋友都曾触及到了,那就是刘备入主益州的方式其实并不太光彩,人家益州的民心以及士族之心难免会有点膈应的。再加上你刘备这个外来户还带来很多河北、荆州外来户,以后大家在一起生活,有啥磕磕碰碰怎么办?
丞相是怎么办的呢?咱知道大家各有个算盘,各有各的顾虑,之间的矛盾和误会一时半刻也消除不了。咱都翻篇了,从今儿个开始,规矩就一条:按制度办,也就是依法治国。
丞相先是与法正、刘巴、伊籍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这是先把规矩定好,做到有法可依。
然后,三令五申,不管是谁必须按照《蜀科》的规定办事,这就是有法必依。
也没有啥法外开恩那么一说,这叫执法必严。
丞相这招依法治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通常只有丞相这种大才才用得好。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先主没去世之前,都对此持怀疑态度,说是咱们刚刚到益州来,不是应该走温情路线吗?咱是不是有点狠了?要不学一下高祖,搞个“约法三章”,然后和睦相处就行了。丞相是怎么解释的?高祖可以宽宏是因为秦太残暴了,刘璋被咱打失业了就是因为他啥也不管,老百姓看不到公平,所以民心完蛋了。所以,咱们必须一视同仁地树新风、扬正气,才能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看得到希望。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另外提一下,刘备身边的著名红人法正曾经就乱来过,有人找诸葛亮投诉,被诸葛亮用极高的政治智慧化解了,所以诸葛亮推行法治,法正也很给面子地积极配合了。
《蜀科》颁布后,丞相开始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的面对臣民,不仅如此,他还对官吏进行反复的进行廉政教育,并定下了一系列的业务操作流程。
作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皆有条章,以训励臣子
蜀汉在法制化道路下变成举国上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
总而言之,重视农业,兴修水利,扩充基建,倡导工商,依法治国,丞相的治蜀最终效果是:
亮之治蜀,田畋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诸葛治蜀的逻辑分析很多人可能都不太了解诸葛治蜀这些事情,或许也对这些不怎么感兴趣,但实际上,这些才是历史精华。
也还有可能是,经过上述的介绍,因为帮大家把窗户纸都给捅破了,大家觉得丞相治蜀也不过尔尔嘛,不就是发展农业和经济,然后依法治国嘛,一句话的事,有啥讲究的?
这玩意有点跟我们现在很多小学生都能背出圆周率来,而当年祖冲之先生则是穷极一生在各种机缘巧合之下才把圆周率弄出来,是一样的道理。
诸葛治蜀里面是带有很多超前思维的,包括前面的发展工商业,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再加上当时的管理理念和水平限制,很多领导者一辈子能把农业整好就觉得功德圆满了,谁还有心思去琢磨商业品牌建设这些事?就算选择发展工商业了,也不会有什么品牌建设这种思想,顶多是加大工商生产力度,扩大贸易范围等常规路数。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但其实把诸葛治蜀归纳总结一下,我们最应该得到宝贵经验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这句话。为什么呢?咱一条一条来解释吧。
在乱世之中,最后挤进赛道的刘备集团,他最大的短板和瓶颈是什么?其实就是核心资源。这个核心资源也就是人,包括人才和人员,或者就叫人口。人才就不说了,你刘备进来晚了,都被人家选过好几遍了,你只能看着办了。要么到民间市场去海淘,要么去别的公司挖墙脚,要么找点边角料将就将就。然后就是人口,这是战争中消耗剧烈的核心资源,军队补员、后勤生产,哪哪都需要人。那么,想有多少人,首先要取决于你能养活多少人呀!这就牵涉到一个粮食问题。
曹操为什么能收编流窜多年的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及其百万家属?不就是因为他刚刚当上兖州刺史,手里有大量从刘岱那里拿过来的土地资源!他也只是因为把土地分给了青州军,触犯兖州士族的根本利益,陈宫、张邈等兖州士族才会反他的。他后来为什么要推行“屯田制”,因为没有粮食,他根本就活不下去,兖州之战因为缺粮差点就被吕布彻底绞杀了。没粮食,你的队伍就会自行解散的。还记得马超把庞德等部曲抵押给张鲁,换的是什么东西吗?粮食!
粮食是乱世生存之本!因为你没粮就没人,没人就没有一切!
现在知道丞相为什么那么重视农业了吗?咱蜀汉就这么点地盘,就这么点人口,先主又处于创业初期,到处要用人、用钱,咱不增产增效根本就运转不过来呀。你搞摊派甚至抢劫,人家揭竿而起;你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天下虽大,已经没有你的容身之地了。你只能想办法去自给自足。
这跟我们养鸡吃蛋是一个道理,你养了一万只鸡,每天要吃一千个蛋,你要是看哪只鸡不下蛋了,逮起来杀了炖汤喝,这问题真的不大。但你只养了一百只鸡,每天要吃八十个蛋,偶尔还要一天吃两百个蛋,你动不动杀鸡取卵试试?你只能想办法让这一百只鸡好好给你下蛋。
丞相治蜀的助农思维,其实比很多扶农、扶贫政策都要科学得多,那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思维。我们现在搞服务、搞咨询的朋友,都可以好好研究一下丞相的思想,你的服务对象不好过,你的服务费怎么有保障呢?
然后说说蜀锦,这是一个钱的问题。曹操、袁绍等人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两条路:挖墓发死人财,吃大户发活人财。只有丞相的蜀汉是用垄断产品去赚敌人的钱。高下立判、云泥之别呀!
这其中牵涉到了很多商业逻辑,因本人还在商圈供职,就不一一跟大家透露了。如果等到本人退休了,有机会再说。
最后说说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看起来平淡无奇,现在不经常有人把这个挂在嘴边。但其实这个东西实施起来是很难的。因为被管理的个体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利益保护和防范的成本和力度是不一样的。简而言之,大家是不公平的。刘璋为什么在益州没搞好,因为他纵然东州兵抢劫呗!刘备为什么一直被益州人民观望,因为人家还不确定你是不是一只披着羊皮狼呗!益州士族为什么抵触情绪那大,因为你们这些外来户侵犯他们的既得利益了,然后他们还害怕你们拉偏架呗。
社会矛盾的根源是在于资源分配的不均匀!丞相深谋远虑地看到了这个本质,将错就错,反正一切都已经打乱了,都已经洗牌重来了,那咱们就定好规矩,按制度办事,过去的事都过去了,今后的事都按制度来,谁都不能乱来。
这实际上是在解决蜀汉人民对“公平”的诉求。所以,别看蜀汉后来死了那么多人,但人家蜀汉的高级领导也死了好多呀,丞相都累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关羽一家被团灭了,老百姓能有意见吗?
当然,前面说了,依法治国这玩意是把双刃剑,它的本质是在讲公平,在什么情况下,这玩意不好使呢?利益分层且固化的情况下不好使。人家年薪百万,你让他和一个月薪三千的人讲平等和公平,不反了你才怪!
最后讲一讲,为什么在丞相治下,蜀汉人民负担那么重,却一直无怨无悔,甚至千百年都在感恩和怀念丞相呢?(现在四川还到处是丞相纪念祠)因为丞相确实是有大恩大德,有超绝的人格魅力,大家看看他干的那些事,都是利在千秋的好事呀!兴建大利的利民工程,打造蜀锦的品牌建设,树立公平的人文思想,这都是让世代益州人民受益的恩德呀!汉中之战时,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益州百姓毫无怨言地冲上去了,这就是最好的备注。
一点点思考自古套路留不住,唯有真诚得人心。你对人越真诚,帮到的人越多,给别人带来的利益越多,你成就的事业就越大,因为真诚,才是最大的成事套路,也是人性的一大秘密。
所以,我们活在社会上,一定要有一种成就他人的情怀和思想。当然,这不代表我们要去做一个老好人,毕竟所谓的成就他人是指成就那些可以、值得、应该去成就的人,而不包括那些包藏狼子野心的白眼狼之流。
为什么在诸葛亮主政期间,益州人们负担那么重却毫无怨言,能为丞相、为蜀汉赴汤蹈火?难道真的是因为刘备背后那块汉室正宗的金字招牌吗?不是!而是因为丞相治蜀期间,是真的对他们掏心窝子,是设身处地地与他们同甘共苦。
咱们平民百姓,很多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缺陷,比较典型就是短见、狭隘等,但咱老百姓有一种亘古未变的优点,那就叫良心,他们知冷暖、懂感恩。谁真心实意对他们好,他们就能把命给人家。
丞相治蜀,说到底,不也是为了解决刘备集团政治资源的各种需要,这种需求在本质上其实是和老百姓的利益相冲突的,而且这种冲突在当时的蜀汉集团是格外严重的。换作是别人治理蜀地,蜀地估计早就内乱了。是丞相用超前思维把矛盾转化了,我们不是剥夺者和被剥夺的关系,我们是休戚相关的共同建设者的关系,我们时时刻刻站在统一战线上……
很多人说丞相不行,但几千年过去了,就说建立群众基础这一块,能和丞相等量齐观的,唯有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解放军。
我们很多人由于阅历不够,看问题是看不到根本的,比如他们判断一个人厉害不厉害,很多时候就是看这个人能不能折腾,或者折腾出了多大的动静,其实本质上要看这个人的折腾是破坏性大于建设性还是建设性大于破坏性。诸葛亮治蜀,虽说也征收一部分百姓的利益,但整体上让老百姓的自强基础更扎实了,这便是他的厉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