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对孟获七擒七纵了吗?他没有那么做,现实情况也不允许

采蓝说历史 2023-10-28 09:24:02

诸葛亮主政蜀汉其实时间并不长,前后也就12年,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丞相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比如《三国演义》中被人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以及六出祁山。

在演义小说之中,有时候为了突出人物形象,确实会虚构一些情节。咱尊重丞相一生的传奇,但有些事情该说清楚的还是要说清楚,不能盲目给人戴高帽子。比如,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实际上就不是丞相的作品。另外,七擒孟获也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七擒孟获看起来很高大上,捉了你又放,放了你又捉,直到玩得你没脾气为止。但其实这种事情大家仔细想一想,这是违背常理和人性的。作为一国之要,那时间可是宝贵的很,谁特么有时间跟你玩这猫捉耗子的游戏?那不是吃饱了撑的!

那么,真实情况和具体逻辑究竟如何呢?咱们来好好介绍和分析一下吧。

诸葛亮南征的背景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正式开始了他主政蜀汉的12年。但是,这12年丞相过得相当的不轻松,因为刘老板给他留下的几乎就是一个空壳公司,而且外部环境还相当的恶劣,行业霸主曹魏集团一心想要弄死他,隔壁邻居东吴集团也跟他们关系紧张。

诸葛亮走马上任之后,觉得必须要想办法去争取喘息之机,所以前两年基本上是抱着“打扫完屋子再请客”的态度,关闭国门,休养生息。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有很多遗留问题是必须要去解决的,否则你根本没法安稳地过日子,诸葛亮的当务之急其实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恢复与东吴的盟友关系问题,一个是如何稳定益州内部的局势问题。

第一个问题很好理解,蜀汉的家底子被东吴给烧光了,刘老板也被东吴给气死了,说吴蜀两家能真正回到从前,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关键是第二个问题,刘备生前,益州不是风平浪静吗?怎么突然就需要诸葛亮去稳定局势了呢?其实在刘备死前,南中已经不消停了,益州郡的地方豪强雍闿杀死了太守正昂,通过交州政府跟孙权勾搭请求归附,又把新派来的益州郡太守张裔抓起来献给孙权,孙权任命雍闿为永昌太守。等到刘备死后,建宁豪族雍闿、越巂夷王高定、牂柯太守朱褒全都反叛了。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闿跋扈于建宁,朱褒反叛于牂柯

说到底,还是蜀汉集团的实力差了点,有些地方势力对蜀汉集团并不看好,不相信跟着刘备能过上好日子。再加上蜀汉集团接二连三地吃了大败仗,人家更急于与蜀汉政权划清界限了。

邓芝

两个问题都是当务之急,诸葛亮是怎么处理的呢?他选择先外后内,把东吴的关系处理好了,然后才能安安心心地处理内部问题再谈发展。

当时的南中四郡只有永昌郡的吕凯、王伉还在艰难地挺着。同志们,辛苦了,但还要麻烦你们再多坚持一下。诸葛亮一边办国丧,一边封锁国界,但并没有发兵征讨那些叛乱势力。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

同时,诸葛亮派邓芝去访问吴国,并主动递出了橄榄枝,说咱们不打了行不?咱们新换了领导人,过去的事情都让它过去了,咱们一起朝前看,去拥抱新气象。

江东鼠辈其实早已感受到了冲动的惩罚,越冲动的人往往越容易后怕,东吴这些年背信弃义地捅蜀汉的刀子,其实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别的不说,光为了稳住曹魏,不得已要给曹魏装孙子,就够孙权憋屈的,因为孙子装一年是装,装十年就成真孙子了。你孙权要是继续向曹丕称臣,以后世人就只会把你当成曹魏的下属看待。而且,这还是你孙权主动向曹丕称臣的。另外,江东随时还要面临蜀汉报复以及曹魏兼并的两线作战的风险。

所以,面对蜀汉的主动示好,孙权其实没有拒绝的理由。你干了那么大的坏事,人家都主动表示既往不咎了,你还想咋的?蜀汉这边没有威胁了,你才能毫无顾虑地与曹魏决裂,摆脱曹家奴才的身份。

可是,蜀、吴和解也有一个核心障碍,因为刘备这边也称帝了,而孙权虽然把蜀汉打败了,但不管怎么说,他在名义上还是一方诸侯。他跟曹丕混是当孙子,但跟蜀汉和解,他还是在身份上不对等。

所以,孙权这小子提出了一个无耻的要求:和解不是不可以,但你们蜀汉也要承认我是天子,或者将来可以当天子。将来我们联手干掉曹丕那小子,然后二主分治,不香吗?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

为什么说孙权这个要求很无耻呢?因为自古以来天命都是唯一的。现在虽然曹魏和蜀汉都称帝了,但是人家各有各的资格,曹魏的天命是从汉献帝那里禅让过来的,人家过户手续齐全,是合理合法的。蜀汉的天命虽然有点牵强,但是人家刘备好歹是刘家的后人,人家拒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非说是曹丕鸠占鹊巢,然后自己要重振家业,这也是能够接受和理解的。但是,你孙权有啥呢?之前是汉臣,前段时间是魏臣,你凭啥突然要称帝呢?

孙权其实是想通过和蜀汉结盟打擦边球,我的盟友可以称帝,我也可以称帝,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嘛。

对于孙权这种无耻要求,诸葛亮这边是怎么答复的呢?邓芝是这么回答的:咱先好着,灭掉魏国之后,如果您还不认可我们的天命,咱到时再打。

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

啥思想呢?就是咱们先搁置争议,把眼前的问题处理好,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这种事情是邓芝这个外交官可以张口就来的吗?绝对是丞相预判了孙权的预判,提前给邓芝交代了底线。

孙权非常欣赏邓芝的坦率,给丞相的回信中说到:和合二国,唯有邓芝。

然后,蜀吴再度联盟,孙权正式跟曹丕提出分手,被劈腿的曹丕觉得很没面子,于225年兴兵伐吴。

搞定了东吴,并成功让曹魏和东吴互撕起来,丞相终于可以安心来处理一直搁置的南中问题了。演义中“七擒孟获”的桥段正是产生在诸葛亮这次南下用兵的过程中,这次南征前,著名的不靠谱先生马谡对诸葛亮提了一个“攻心为上”的建议,诸葛亮觉得很有道理,然后使劲地跟孟获玩猫捉老鼠的游戏,直到孟获彻底没有脾气为止。

诸葛亮南征的真实情况

其实说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攻心为上”之计,真正的出处是历史小说《襄阳记》,这部小说是一个不知名的作者写的,可信度其实并不高。原文如下:

马谡建言: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

马谡提出“攻心为上”,这或许并不值得怀疑,但“亮纳其策”和“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其实都是不可信的。为啥呢?且看下面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从历史规律以及历史事实来说,异族之间的“相安无事”不是什么感动天感动地就可以实现的,一般都是靠“和亲”和“互市”,这两点背后都是需要武力背书的。也就是说,不打不相识,一方不把另一方打服,是很难真正和平共处的。

其次,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是不可能采用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的,时间对他来说很宝贵,他没有时间去慢慢感化那些南夷,更不可能采用这种没有效果保障的方式的。

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诸葛亮直接兵分三路,亲率主力军直接扑向闹得最凶的越嶲夷王高定,派李恢和马忠两路进兵益州郡和牂牁郡。

丞相这一路主力军简直就是手到擒来,进入越嶲郡后,先是攻克了高定的根据地,随后还逮了这位夷王的家属,然后就要求高定赶紧投降。高定意欲负隅顽抗,然后就被丞相彻底灭掉了。

东路军马忠也比较顺利,成功干掉牂牁太守朱褒,随后对当地进行了抚慰和安定。

颇有波折的是中路的李恢军,他们一进益州郡就被包围了,而且李恢的兵力还处于绝对弱势。是李恢灵机一动,以本地人的身份跟人家套近乎,然后一顿忽悠,说自己想跟他们同谋,让叛军放松了警惕。

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绐谓南人曰:"官军粮尽,欲规退还,吾中间久斥乡里,乃今得旋,不能复北,欲还与汝等同计谋,故以诚相告

然后,趁着叛军放松了警惕,李恢来了个突然袭击,这才一举击溃了叛军,然后逐步清剿,最后和丞相声势相连。

南人信之,故围守怠缓。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

总而言之,诸葛亮南征其实并没有搞什么“攻心为上”的套路,而是凭实力直接碾压,相当的简单粗暴。后来,著名的投降主义领袖谯周在劝后主刘禅投降时,在《仇国论》中写道:“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这也充分说明,南中是被丞相打服的。人家以前不交税就都经常造反,后来是被丞相打老实了,现在咱们对他们扒皮运动很严重,他们势必会再次造反的。

诸葛亮南征,不仅并没有啥“攻心为上”,而是使劲削。另外,广为流传的“七擒七纵”也极大概率并不是真的。

“七擒孟获”的故事在《资治通鉴》、《汉晋春秋》等史籍中均有记载,情节已经广为人知了,大抵就是:孟获造反,诸葛亮去平叛,为了让南中一劳永逸,决定要彻底把孟获收服,于是抓一次放一次,前后搞了七次,最后终于让孟获心服口服,再也不敢闹事了。

孟获这个人在历史上应该也是真实存在,因为在其他史籍中也出现过。但是,“七擒孟获”却经不起推敲,大抵是司马迁同志借诸葛亮这个大品牌,寄托了儒家世界大同、抚化万邦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幻想。

首先,诸葛亮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秋天就收工了,就这么两三个月的时间,还逮了孟获七次,平均十天就抓一次,这比抓野兔子还容易,可能性真不大。

其次,在最靠谱、第一手的资料《三国志》中,就根本没提孟获这么个人,也没有提到这件事。如果真有这么件事,按照陈寿对丞相的折服与膜拜,是不大可能刻意抹掉的。

最后,咱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造反派的态度是非常果决的,给了高定一次投降的机会,不投降就直接干掉了。凭啥要给你孟获七次“复活”的机会呢?

当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中央朝廷对地方异族的治理逻辑不允许诸葛亮这么去操作的。真实的孟获其实是南中的汉姓大族,出身于南中八大姓的孟家,这种地方大姓其实一直是朝廷治理地方争取的助手,而他们也非常依赖于朝廷的授权来巩固他们在当地的地位和利益,所以通常的操作是联合镇压那些蠢蠢欲动的少数民族部落,然后抓壮丁让他们给地方豪强卖命、当部曲。

《华阳国志》:分其赢弱,配大姓焦、雍、娄、舞、孟、量、毛、李为部曲

丞相的历史形象很光辉,但咱得有一说一,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允许他去德化那些南夷部落的。因为他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玩这种毫无保障的游戏,因为人在牵涉到自身核心利益时,大多都不是不讲武德的,没有武力震慑,所谓的和平根本就没有保障。丞相不可能指望去感动一个反动头目的,战后还让他自治?还不留兵?可能吗?

丞相劝降高定不成就干掉他了,李恢玩套路取得战机,然后就对自己的家乡人一顿狂轰滥炸……真正的战事一起,都是追求极致的高效和最直观、最稳定的结果,谁有功夫和你在那磨磨唧唧的?

咱们看看诸葛亮此次南征之后,对于总督南中军事的人员安排,先后是李恢(益州郡人)、张翼(犍为郡人)、马忠(巴西郡人)、张表(蜀郡人)、阎宇(南郡人)。除了李恢是政治过硬的本地人,因为李恢是在刘备刚跟刘璋闹翻时就主动投降的好同志,其余全是清一色的外地人。南中诸郡的太守人选也大抵如此。为啥呢?因为权利游戏之中很难有真正的信任,你不是我这条船上的人,就必须要防着你!大家还觉得丞相会留着孟获在当地自治吗?

丞相平定、治理南中的真实方略其实和曹操对乌桓、孙权对山越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武装镇压开路,然后再想办法削弱你们,让你们再无力反抗,最后扶持靠得住的势力去低成本维持治安。丞相这次南征之后,南中后来还爆发了多次反叛,但都被汉姓大族带着部曲轻松搞定了,这就是明证。

丞相是怎么削弱南中的那些部落势力的呢?其实就是拉拢大地的汉族大姓,因为这些汉人和自己血脉相通,是真正亲近朝廷的。然后,扶持亲汉势力做大做强,帮助朝廷去镇压那些不可靠的少数民族顽固势力。

具体的招术有:抽空你的人才,把他们拉到中央去上班,免得在当地没人制得住;用当地的地头蛇来管理你,给你们制造内部矛盾,使得你们陷入内耗难以自拔;然后,帮地头蛇站台,他们不行了,中央军及时补位;最后就是资源上的不断抽血与制裁,你那里猛男多是吧?抽到前线去当兵(诸葛亮的“无当飞军”基本上就是这样抽出来的)!钱粮方面通过征税来控制、装备方面通过治安管制来控制。

所以,聪明的读者们,你们还觉得丞相是通过“七擒七纵”的方式搞定南中动乱的吗?不可能!因为朝廷、汉姓大族和少数民族部落在本质上是代表两种利益诉求,而且这两种利益诉求是具有天然的且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少数民族部落的势力强了,人家要自主管理权;少数民族的日子不好过了,人家会觉得你们汉人都是吸血鬼,是你们搞得他们日子不好过的。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要南抚夷越,其实真实的情况是南抚汉族大姓、削弱周边夷越。这才是真实的历史。

逻辑分析与现实思考

现在有很多军事迷,这没啥,喜欢关注和思考一点男人的游戏,这很正常。但是,遗憾的是,很多军事迷却根本摆脱了不了自身的局限性去臆想军事战争。比如,喜欢把军事战争去道德化或者理想化。

但是,实际上军事战争这是一种极致的矛盾冲突,是没啥可以挽回余地的,基本上是无所不用其极的。

当然,真正的军事战争也不一定是为了屠杀,一般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通过武力去逼迫对方妥协,比如前面提到的“和亲”和“互市”。只有对方妥协了,己方的获利成本才会降至最低、利益空间才能最大化。

诸葛亮南征不能免俗,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各种斗争也是如此。请大家记住一点,斗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丞相一生不相信暴力,但是他要做的事情,要承担的责任,有时候离开一定的暴力手段还真不行。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矛盾问题。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及行为逻辑,一定要有一分为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丞相面临的是一个超级烂的摊子,还想干比天还大的事业,就算他再长袖善舞,也必须要面临种种不得已的选择和代价。假设丞相手中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人才、足够的兵力,相信他是能做到如他隆中入职时说的那句“南抚夷越”的。但是,他没有,他必须要精准狠地尽快去稳定局势,要用铁腕手段去镇压南中叛乱。

丞相千百年来受蜀中万民祭祀怀念,是他对蜀地汉民族的功;丞相54岁壮年而卒,是他在很多地方的那些“不得已”的过。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皆有来因。一个人要成就功业,就要承受相对应的代价。《三国演义》为什么要虚构诸葛亮自折阳寿去火烧藤甲兵这样情节?不就是在点明因果报应这样主题和思想吗?

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要明白,真正的生死对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与人为善的方式去将其感化的,所以该有的斗争精神我们必须要有,不能太盲目地去做一个好人。金刚怒目、菩萨低眉,这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样的人,总之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咱举一个例子吧!假设你是一个职场管理者,你的下属已经公开反对你了,而且你还有一系列工作上的当务之急要去处理,你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样的事情?

首先,你要明白你的下属这种行为和态度意味着什么?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对你有意见或者利益轻微受损,否则他不会这么极端的。人家公开造你的反,要么说明人家觉得可以和你一较高下,这表面上是严重不服气,其实是想取而代之或者分裂割据;要么说明人家觉得在你手下没法活了,还不如破罐子破摔。

总之,这种情况,简单的安抚是根本不起作用的。而且,就算你用妥协的方式将其安抚了,还是会有更大的隐患的,因为示范效应出来了,其他人会有样学样地来试探你的底线。

重症下猛药,乱世用重典,非常情况下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必须要强力镇压下去。请大家记住,一个一心想置你于死地的人,通常是不会真正跟你和解的。那些什么化敌为友的童话故事除非是在无关痒痛或者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

诸葛亮南征的逻辑复盘是啥?南中各郡觉得蜀汉没啥前途,新领导诸葛亮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想趁机自立。丞相带兵镇压,然后防止反弹,进行了高压管理。攻心为上那一套根本就没有啥用武之地,也是不合时宜的。

总而言之,我们看待问题要清醒和理智,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对敌人要有对敌人的办法,对朋友要有对朋友,这两者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混为一谈的。

2 阅读:184
评论列表
  • 七擒七纵的说法出自《汉晋春秋》。原文:“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是虚指,意思是就算继续打下去,我照样能抓住孟获,只不过被小说《三国演义》虚构了完整的七次捉放。

  • 2023-11-18 22:46

    博主写错了吧!司马迁同志死早很多过诸葛亮,怎么可能借诸葛亮这个大品牌,寄托了儒家世界大同、抚化万邦的治国理念和制度幻想

  • 2023-10-28 16:42

    打得完吗,就和中东战争一样

  • 2023-11-12 12:25

    不得不说有点道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