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之战中,刘备是如何打跑曹操的?这真值得他吹上一辈子吗?

采蓝说历史 2023-09-16 04:54:08

我常说,一个人不要轻易、随便去给自己找标杆,假如你一不小心给自己找了一个你一辈子也超越不了的坐标,那将会是极其痛苦加沮丧的一个过程。

比如一个你想赢却怎么也赢不了的对手就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曹操在刘备的生命之中大抵就充当了这么一个角色。刘备初见曹操的时候,就被曹操身上那股子能成大事的气质给折服了,连杀贼护主而得来的朝廷编制都不要了,毅然决然地跟曹操回老家募兵去了,妥妥的小迷弟一枚。此后相生相杀的过程中,刘备也曾多次到曹大哥那里去求抱抱、找温暖,然后又反复因为不老实被曹大哥揍得满地爪牙。曹操在很长时间内,既是刘备的偶像,也是刘备的噩梦。

但不得不承认,刘备这个老兵油子身上有着常人所不具备的百折不饶的精神,这只顽强的打不死的小强经过一次次的浴火涅槃,逐渐成为了汉末坚挺到最后的大诸侯,被曹操视为不得不重视的对手之一,甚至就是最忌惮的对手,没有之一。但我相信,在刘备的内心之中一定充斥着一个声音:曹孟德,我一定要堂堂正正地赢你一次,否则我永远找不回真正的自我!

好在苦心人天不负,辗转流离几十年的刘备终于在自己和对手曹操生命的尽头赢来了一次宝贵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汉中之战的下半场。那么,刘备是怎么打败自己的宿敌曹操的呢?真的是完全靠实力吗?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更加系统地去梳理传统的胜负逻辑了呢?

汉中之战下半场的大致过程

夏侯渊战死后,张郃连夜率败军退回汉水北岸,曹营一片惊惶,夏侯渊的司马郭淮等人紧急推举张郃为代理都督。群龙无首可不行。

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

次日,刘备率军向汉水进逼,曹军诸将全都建议死死堵住汉水,不能让刘备渡河。只有郭淮一人极力反对,理由是汉水谈不上什么天险,根本就顶不住。而且你越是表现出死守汉水防线的架势,就越容易被对面的老兵油子刘备看出自己已经被逼入绝境的虚弱与恐慌。正确的应对办法就是留出沿岸一线空地,既显得咱们不怵他们,还可以在他们渡河的时候来个半渡而击。

曹营这边争来争去,但刘备并没有趁势渡河,也算帮助曹军内部暂时搁置了争议。双方就此隔着汉水开始形成对峙之势。

不久,汉中战场的消息传到了曹操那里,听闻心腹爱将夏侯渊战死沙场,曹老板是啥反应呢?愤怒还悲痛?曹老板第一时间在公司内部发布了一则通告:夏侯渊今月贼烧却鹿角···渊本非能用兵也,军中呼为“白地将军”,为督帅尚不当亲战,况补鹿角乎!

上述这则通告是啥意思呢?核心就是把夏侯渊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他是“白地将军”,不会打仗,作为司令员连上前线都不应该,何况是亲自去补鹿角呢?听着有一种夏侯渊死不足惜的味道在里面。

但上述真的就是曹老板的真实意思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夏侯渊可是他的自家亲戚,更是跟了自己几十年的铁杆悍将,人家为国捐躯了,曹老板还在这里说人家死得活该?曹老板不是这么没礼貌的人。

可曹老板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就是领导者的智慧了。夏侯渊其实虽然算不上顶级名将,但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战功也十分卓著,关键是忠心耿耿,曹操不至于落井下石地去骂他。但是夏侯渊死了,汉中战场还在继续战斗,汉中战场前期的失败总要有人来承担责任吧?死人扛下了所有,活人才会心安理得地去继续战斗,否则,内心忐忑的人是不堪一击的。

也就是说,曹操这些话其实主要是说给张郃等汉中前线的领导干部听的。这次吃了败仗不怪你们,都是夏侯渊无能所导致的。同志们不要有啥心理负担,继续好好干革命,我曹某人是力挺同志们的,给我顶住了,我马上就来前线慰问兄弟们了。

与此同时,曹操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思在里面,批评一下夏侯渊给那些平时因夏侯渊而憋着情绪的同志们出气。比如一直被夏侯渊当作炮灰的张郃,比如因不满夏侯渊太霸道而一直借病罢工的司马郭淮。这些人现在都是那支孤军的主心骨了,不让他们顺顺气怎么行呢?

搞完这次应急公关后,曹操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呢?他其实已经打算放弃汉中了!有啥依据呢?他在听到汉中兵败的消息后,便立马安排拆迁专家张既去拆迁武都的氐族人了。这些宝贵的人口可不能留给你大耳贼。是不是不打算在汉中一带混了,才会干这么涸泽而渔的事情?

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搞完移民安置工作后,曹操才起兵去汉中。曹操此行的目的显而易见,既然他都打算放弃汉中,自然不是去跟刘备PK的,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想把张郃那支部队给带回来,兵员尤其是老兵太宝贵了,咱不能这么败家就不要了。

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纵横捭阖一生的曹操也不复当年了,因为夏侯渊的阵亡,而对整个汉中战场产生了一种回天乏力的疲惫感了。但这也不仅仅是曹操心气变了的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夏侯渊这么多年都是帝国西线的一把手,他的牺牲对他一直领导的西面军的士气打击太大了。

这个时候,又有朋友会不解了,不就是一个战略撤退吗?下个命令给张郃,让他们自己回来就不行了,张郃也算是“五子良将”的级别了,总不至于这点事情还搞不定吧?曹老板为什么要亲自去接应他们呢?

因为曹操担心的不是张郃的能力问题,而是人心问题。他清楚地知道他这个自家兄弟夏侯渊在西面军当一把手,其实是相当不得人和的。这种情况下,将士们是很容易被刘备策反的。那个瞎胡闹的玩意死都死了,大家何必再替他卖命呢?他不把兄弟们当人看,我刘备可是有名的厚道人,保证把大家当兄弟们看待,快来投奔我、拥抱我吧!

夏侯渊为什么不得人心呢?一方面是他不大会做人,仗着自己是大领导的自家人,经常欺负、坑蒙那些外系干部,如张郃、郭淮等人都是如此。郭淮出身世家大族,可以不鸟他,不爽了就称病告假,图个眼不见心不烦。但张郃不行,他本身就是降将,属于污点证人系列,再被领导抓到点把柄就容易被用来以儆效尤,所以只能忍着怨气拼命入坑。夏侯渊多次把他顶在最危险的位置上,自己躲在大后方悠哉游哉,张郃都是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跟夏侯渊的作战方式有关。夏侯渊作战的特点是什么?喜欢往硬地方钻,喜欢搞千里奔袭,喜欢火中取栗……跟着他混,基本上都是天天在高危岗位上度日子。管理高危作业需要什么条件?要么待遇好,要么领导得人心呗,不然谁会毫无怨言地替你卖命?遗憾的是,在夏侯渊这里,啥都没有。你们都是生产队的驴,给我往死里造就是了,其他的少给我唧唧歪歪,否则老子弄死你。有多少将士们会喜欢这样的领导?

比如下面这段话:

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大家仔细看看,三日跑五百里,六日跑一千里,谁特么愿意这么跟你玩速度与激情?要知道你夏侯渊是骑着战马,下面的兄弟们却全靠老条腿。没在战场上战死,就先被你夏侯渊累到了半条命,关键是还没待遇。大家说,下面的兄弟们会喜欢夏侯渊吗?

所以,大家如果已经当上或者将来要当领导了,千万不要光顾着自嗨,做什么安排和布置一定要适当照顾一下下面兄弟们的条件和感受。

曹操为了给夏侯渊带给这支军队的伤害擦屁股,不光在夏侯渊“下课”后第一时间批评他给同志们出气,还立马表扬了“带病工作”的郭淮,并且迅速承认了汉中军团自选老大的合法性,给张郃假节的待遇。当然,曹老板做事永远会留一手的,他同时也派出了自家人曹真为征蜀护军去汉中督军。

啥都安排妥当了之后,曹操才率军从长安出发,这个时候已经是219年3月份了。

4月,曹操走完五百里褒斜道抵达汉中,赶至阳平关。途中虽然经历了刘备派陈到的截击,但被猛男徐晃强行开道成功了。徐晃也因此被曹操授予“假节”待遇。(假节是有生杀大权的,一般人是不配拥有的)

曹操赶至汉中后,心里有点慌的刘备又赶紧退回了定军山。要跟曹老板过招了,说一点也不紧张,那是假的。

刘备这一辈被曹操揍惨了,开始学乖了,开始明白了对面的曹大哥不可力敌只能智取的道理了。他不跟曹老板正面作战,而是不断地搞背后骚扰,咱打不过你,但要恶心死你。

刘备派黄忠不断地去截击曹军的粮道,结果出现了一次著名的险情,就是黄忠截粮却被曹军给围了,是赵云带着几十骑兵去接应却碰上了曹操大军,最后是赵云摆出空寨疑兵之计才吓退了曹操。刘备说赵子龙一身是胆便是这次事后。

对面的曹操此行的目的虽然是把部队完整带走,但抱着“来都来了,就试试看”的态度,跟刘备对战了好几次。

可曹老板即便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刘备还是干不过曹操,输火上身的刘备便恼羞成怒地要跟曹操拼命。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

当时的战场箭如雨下,刘备要真冲上去拼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夏侯渊,还真不好说!

紧要关头,法孝直同志直接挡在了准备冲锋的刘备前面!意思很明显,老大您若要寻死,还不如让我先死!

刘备被法正彻底感动了,一边大呼“孝直避箭”,一边拉着法正的手表示自己不冲动了,咱们一起撤退吧。

试也试了,曹操感觉短时间内还是不能把刘备怎么样,再加上自己的后勤保障越来越不可控了,甚至已经出现兵士逃亡的情况。于是曹老板在5月份终于心生退意,结果著名的杨修同志又借机抖了一下机灵,根据曹老板的“鸡肋”暗号口令而先行散布撤退的信息,结果被曹老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给杀头了。

五月,曹操自汉中撤军。刘备那头则迅速接手,令刘封从汉中出发,孟达从荆州的秭归出发双方会师汉中东段。六月,刘封、孟达成功会师,刘备囊括汉中全境并和荆州西部连成了一片。诸葛亮《隆中对》的策划基本达成,刘备站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

汉中之战的意义分析

汉中之战其实在夏侯渊战死的时候就已经宣布将以刘备获胜而告终了,不是曹操、张郃不能打,而是对于曹操来说,再死磕汉中这个点,与刘备争一时之气,意义已经不是很大但风险极大。一个势在必得,一个存心放弃,刘备焉能不胜?素以成败论英雄的朋友们,这样的胜负真能说明能力的高低吗?刘备汉中之战赢了曹操,能说明他的军事才华胜过晚年的曹操吗?

但是,不管怎么说,汉中之战是汉末意义极其重大的一场战役,对曹操、刘备双方皆是如此。

首先,夏侯渊战死沙场,这应该是汉末死在沙场的最高级别将领了。一个统帅级别的将领牺牲了,对于这支队伍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士气受到严重的打击必然的,老大都光荣了,下面的兄弟们难免会怀疑人生;整个集团的各种内部矛盾也会随之爆发,新的老大谁来当?种种昨日旧账应该怎么算?人心、战术是否需要重新调整路线?这些都是亟需考虑的问题。所以,曹操在夏侯渊牺牲后,接连出招,目的就是为了稳住汉中方面军的局势。

其次,曹军在夏侯渊战死后,在汉中之战的战略方面已经陷入了被动局势,和刘备鏖战汉中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但要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且不说翻越秦岭那条无底洞的物流运输线会激发国内各种民生矛盾。单论东线趁着曹操被汉中拖住了,再搞出什么幺蛾子,那对整个曹魏政权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所以,对于曹操来说,他来到汉中,处理汉中战场问题其实只有两个途径:要么速战速决地解决刘备;要么全身而退地保全实力。大家不要觉得曹操抱着带回部队的想法来到汉中是没有进取心的表现,人家是真的是老道持重。

而对于刘备这一方面来讲,赵云、黄忠等将领皆因此增加自己的历史分量,“赵子龙一身是胆”广为流传,最大的受益者黄忠能在青史留名则取决于他干掉了一个分量极重的敌军总司令。

汉中是刘备势在必得的,因为拿不下汉中,所谓出川北伐那就无从谈起了,汉中是刘备集团进一步拓展的必要元素。所以,他不惜倾举国之力来打这场仗,赢了才有希望,输了就只能偏安一隅了。天助刘备,他最终还是成功拿下了汉中,成功将地盘打造成了完整一片,两川地形险阻全部拿下,三国鼎立的局面彻底成立。

当然,汉中对于刘备来讲,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因为四百多年前,他老祖宗刘邦也是从这里杀出来的。相似的场面,总容易让人产生相似的联想,人们会不自觉地从刘备身上联想到刘邦,进而联想到汉祚未尽,联想到刘备是匡扶汉室的不二人选。

夺下汉中,刘备的政治声望达到了人生顶峰,同时他的总体实力也是达到了顶峰,两川险要之地,再加上天下之腹的半壁荆州,他的家底子比他老祖宗刘邦还要厚实得多。正因为实力声望大涨,刘备在这年七月,自封为了汉中王(避讳刘备,没称汉王)。

如果说刘备真正对于曹操有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其实就是在汉中之战以后。政治和权力其实是需要很多东西作为背书的,之前的刘备一直没有堂堂正正地打赢过曹操,虽然他也靠着刘皇叔的招牌和仁义爱民的名声纵横江湖,但是天下人其实对他没有多大信心的。打赢了汉中之战则不一样了,一直天下无敌的曹操被打败了,你刘备证明了你值得信赖,证明了你是能够干成大事的。现在的公司资质审核中为什么业绩是一个不变的常规项,道理就是如此。实力和信誉这些东西都需要背书。

汉中之战后,刘备成为了四百年刘家,在天下人中的最后号召。大汉皇室那块金字招牌的效力因为汉献帝的被迫沉沦而将最后的热力值全部倾注到了刘备身上。忠汉即是忠刘,忠刘即是忠于刘备。

汉中之战后,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汉室复兴三个条件中,其中两个已经达成了。益州和荆州均已纳入了刘备集团的产业版图。遗憾的是,最后一个条件,总是差那么临门一脚难以实现。

整个汉中之战,刘备方面除了诸葛亮、关羽外,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等所有集团中能上场的干部全部上场了。曹操那边,所有帝国西线的将星也都全部到齐,夏侯渊、张郃、曹真、曹休、徐晃、郭淮等等后面跟诸葛亮打擂台的所有班底全在,其中还包括了大领导曹操的亲自压阵。

这说明这是一场规格极高的重要战役,曹操是不可能不重视的。曹操方面之所以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大势所致。有时候,势不在我,任凭多少精英去斡旋、多大领导去坐镇,都是难以挽回颓势的。

但曹操终究是世之枭雄,他在给汉中之战结尾前,就早早做了后手。几年前他就着手汉中的移民工作,大量的教徒自己走,有记载的就已知被移走了八万多人,之前的关中逃难几万户又都被抓了回去,与此同时武都的氐人也大部分被拆迁到了关中。曹操算是能祸祸的全给你祸祸了,绝不把核心资源留给你刘备,免得你就地取材来进一步伤害我。

本来曹操寄希望于夏侯渊能够顶住刘备,自己再亲临汉中后吓跑刘备,但是中原的各处起火耽误了他的行程,夏侯渊的意外死亡也使他逼跑刘备的可能就此落空。关西的民生凋敝、秦岭的寸步难行、后院的几度起火、死守汉中的成本太高,逼得曹操不得不无奈把汉中留给了刘备。

曹操的退出汉中,在曹魏历史沿袭的国防道路上也渐渐成为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东进西防。终曹丕一朝,没动过一次汉中的念头;曹叡刚继位后想立威伐汉中,被孙资一句话就拉回来了:你爷爷这么能打都说那地方真不是人打的,到处是山和石头,费力不讨好,极容易把自己拖垮。所以,您还是算了吧,不如等他们主动跳出来再收拾他们。

总而言之,汉中之战,刘备虽然不是胜在实力和能力上,但是确实是取得他人生之中最至关重要的一场大胜。从中也希望大家明白一个道理,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之中,若是追求一些小成就是可以依靠个人努力去达成的,但是追求所谓的大成就,光靠个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得借力时势才行。

一点点思考

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叫“入宝山而空手归”,其实很多人读历史大抵和这句话描述的意思差不多。历史之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浩瀚无边,但很多朋友却永远只关注历史那光怪陆离的外衣和形式了,永远在争论一些诸如谁比谁能打、谁比谁聪明、谁比谁漂亮之类的无聊问题。曹操是不是比刘备能打?这应该是公认的吧,但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输了呢?胜负本身是没有研究意义的,胜负逻辑才有。我们要从历史中真正有所收获,要学会去读懂它的逻辑。

汉末这段历史的主旋律其实就是:天下大乱,各方英雄豪杰要建立不朽功业。这样的场景,其实缩小到我们现在的创业市场来,难道不是相通的吗?

那么,大家怎么样才能创业成功呢?很多成功学大师不是到处在借此宣扬什么管理思想、人才观、资金流、文化土壤、战略策划、战术灵活等等吗?他们说的那些东西有问题吗?其实在明面上是没有的。因为你创业是要吸收人才、是要积累资金、是要打造文化等呀!但是,其实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江湖骗子,为什么?他们的套路都是一些形而上的套路,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实践内核。

举个例子,曹操一辈子也在创业,刘备一辈子也在创业,他们的行为差异为什么会那么大呢?结果差异为什么也会那么大呢?这其实就是他们各自的基础和条件不一样所导致的。曹操是官二代、富二代,资金、团队等问题都不是主要问题,他的主要问题要通过官方认证并越做越大。但刘备不一样,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各方面都需要他殚精竭虑地去考虑权衡,输不起、不敢输,只能是精打细算地摸着石头过河。同样一场人生考试,几乎每个人交出来的答卷都会是不一样的。

其实,深奥一点地讲,人生的终极建设其实是弥补短板,而不是宣扬长处。生活、工作、创业、谋事等,其实都是在构建自己的一个或大或小的合理体系罢了。我们要通过这些体系的长时间运行,去及时发现它的短板和漏洞所在,并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弥补它、堵住它,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体系能持续运行或者更加高效运行。

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那么重要?就是因为诸葛亮弥补了刘备的战略短板嘛!荀彧为什么对曹操那么重要?就是因为荀彧能帮助曹操获得官方认证并解决曹操的融资短板嘛!汉中之战中,夏侯渊作为一方主帅为何会死在乱战之中?就是因为他有冲动鲁莽的行为短板嘛。汉中之战后期,曹操为什么不得不把汉中让给刘备?就是因为他有物流短板以及他僭越行为带来的政治短板嘛。

再往后面说一说,不久,才过上好日子的刘备为什么经历夷陵惨败?不就是因为刘备这个人的情绪短板十分明显嘛?刘备这个人白手起家,踏实肯干、待人真诚这些都是他的优点,但是他骨子里的“小农意识”是很难摆脱的,只能沾光不能吃亏,一吃亏就容易暴怒,就容易情绪上走极端。这种人要是没人拉得住,迟早完犊子。法正对刘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拉得住刘备。

凡此种种,难以一言而尽,愿君多思,愿君与时俱进!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