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正这个人很厉害,对刘备也很重要。但是,很多喜欢他的人将其媲美诸葛亮,甚至还来一些什么“法正不死,刘备能一统天下”的意淫,这就显得有点夸大其词了。
那么法正这个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应该如何去解读他呢?其实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给出了很精准的评价与参考,原话就是:“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也就是说,法正之于刘备来说,相当于程昱、郭嘉对曹操的作用和分量。
陈寿把法正比拟为曹操身边的郭嘉、程昱,这其实是相当得当的。因为法正和郭嘉、程昱一样善用奇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鬼点子多。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共性,那就是他们在老板那里说话十分好使,别说这都是缘分,事实上,这一点在职场中是相当重要的。
话不多说,我们全面综合地剖析一下法正这个人吧,看看我们在现实之中遇到类似的人,应该如何与之相处?
简单介绍一下法正的生平法正出身名士家庭,为名士法真之孙。大家记住这一点哈,家庭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人家法正本就是出生在当时的社会主流——士族阶级,这是法正一生的行为底色。
法正的家庭出身看起来很不错,但是他的投胎地点却没有选好,他出生和成长在扶风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要知道,汉末天下大乱,关中平原及其周边的陇右高原,那可一直都是妥妥的重灾区。
战乱时代,是很容易给社会阶级重新洗牌的。因为不管你士族出身,还是草莽出身,在乱世之中,都得老老实实回到生存线上去重新寻找出口,只不过不同阶级选择的方式和方向会存在一些区别而已。
建安初年,由于天下饥荒,法正与同郡的好友孟达一起入蜀依附了刘璋。为什么会依附刘璋呢?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的益州是天下少有的太平区;二是益州从刘璋父亲刘焉时代就比较重用东州派等益州外来户。法正和孟达觉得到益州的发展机会会更多一些,这和我们现在选择就业城市,不太喜欢那些明显排外的城市,是一个道理。
但人算不如天算,刘璋没有他老子刘焉那么手腕强硬,在益州主政时期,管理上过于倾向于平衡主义,即右倾主义。种种原因之下,并没有对法正立马委以重任。法正在益州等待机会、自我证明很久之后,才混了个县令岗位,之后被任命为军议校尉,相当于现在的团参谋。
自感怀才不遇的人内心通常都是比较苦闷的!但是,作为一个外来户,法正即便郁郁不得志,又能如何?几经周折,法正和益州本土士族张松成为了好友。因为张松也感觉自己目前待遇配不上自己的才华。他们一致将其归因为老板刘璋的用人和管理问题,经常在一起发牢骚,甚至协商跳槽、卖公司的等消极意见。
时间到了赤壁之战前夕,张松终于等到了自己逆风翻盘的机会了,因为刘璋居然派他作为业务代表去出使人在荆州的曹操。
张松觉得这是一个跳槽的好机会,但为了能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格,却没有采取对的方式,他在曹操那里自抬身价却没有得到曹老板的认可,所以跳槽曹操集团的想法注定只能打水漂了。
求而不得的张松退居其次地选择了当时百废待兴的刘备,曹操家大业大自然可以拒绝张松,你一穷二白的刘备总没有理由拒绝我吧。果然,刘备对张松一见如故,给了张松极高的礼遇以及承诺,张松也因此成为了刘备在益州的内应。
张松跳槽成功,情况相似的法正、孟达也自然跟着张松上船了。法正还是比较谨慎的,后来还借机到刘备那里亲自考察了一番,考察之后,他发现刘备确实是一支潜力股,所以回来便坚定地和张松密谋怎么才能帮刘备空手套白狼取得益州之地。这是他们入职刘备处的投名状,可不能含糊。
后来,曹老板又恰到好处地出来给他的好兄弟、老冤家刘备造势了,他扬言要打汉中张鲁。张鲁要是被曹操拿下了,那益州不就直接暴露在曹操的军事威胁之下了?刘璋表示自己好怕怕,于是,张松的人就赶紧劝刘璋要引刘备入川,人家专业守门二十年,是行业内著名的保安队长,叫他过来帮忙守住益州北大门,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心思还比较单纯的刘璋哪里知道自己已经被卖了,赶紧叫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去迎接刘备,关键是去迎接刘备的人选还是早已出卖他的法正和孟达。真特么讽刺。人家是肉包子打狗,刘璋这是被忽悠得,主动用肉包子去请狗过来吃。
刘备入川后,法正、张松、孟达自然是正式加入了刘备集团的编制。但是,他们的处境还是略有不同,法正和孟达算是正式在刘备集团上岗了,因为他们去接刘备入川后,就没离开刘备了。而张松当时还属于益州卧底,得不到新老板刘备的保护。所以,后来东窗事发,张松自然是为自己的背叛拿命买单了,而法正和孟达却安全着陆了。
法正入职后,深得刘备的信任和器重。为啥呢?一则是人家带了这么一份厚礼来办入职手续的,你刘备不对他高看一眼,礼貌吗?二是人家法正确实有可取之处,是可用之材,至少在对事物的见解上比读书时只喜欢遛狗骑马搞音乐的刘备要深刻多了。
比如,刘备和刘璋闹掰了之后,益州的有识之士郑度就跟刘璋说,刘备不可怕,他再能打,但他目前时孤军深入,怕他干啥?一招坚壁清野就能拖死他。这个消息一度让刘老板愁得吃不下睡不着。最后是法正让刘老板放下了心头那块石头,他是怎么开导刘备的呢?他说郑度的主意确实是个好主意,但是刘璋这个人整事整不明白,您就放心好了,这样的好建议他是不会听的。后来果然,刘璋以“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为由,否定并罢黜了郑度 。
刘备占据益州后,法正力劝丢不下面子的刘备娶了刘璋三哥刘瑁的遗孀,给出的参考标准是晋文公,晋文公逃难到秦国时曾娶了亲侄晋怀公子圉的妻子怀嬴。真实的用意是做大事不拘小节,政治联姻还需要考虑这些礼法吗?娶了刘家的寡妇就能团结她的娘家,她的娘家可是益州大户吴家,她哥哥便是大名鼎鼎的吴懿。
总而言之,法正和新老板刘备相处得是如鱼得水。刘备也始终对法正这个把他视为大腿看的伙计看得特别重,他在当上益州老大后,曾给了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这样的最高赏赐。法正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这样的核心高官。
这里插一句,刘备为什么对法正这么“一见钟情”呢?除了缘分这种东西妙不可言外,更多还是跟刘备的早期经历有关系,因为确实很少有法正这种级别的人才把刘备捧得这么高。所以,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遇到对的人,这才是真正的缘分。
法正在刘备集团站稳脚跟后,作为刘备的新欢,表现得很强势。比如他就公开反对过依法治国的直属领导诸葛亮。说诸葛亮、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制定的《蜀科》不合时宜,现在正是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实际上是益州士族的利益)的时候,怎么能搞这么多、这么严苛的规章制度呢?咱们策马奔腾活得潇潇洒洒不香吗?
另外,法正这个人还比较睚眦必报,在得势之后,对于之前那些对不住他的人都加以了报复,甚至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这一切,作为刘备集团的总经理心知肚明,但诸葛丞相也知道法正是老板刘备的心头肉,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过去。
但是,法正一生真正的高光时刻还是出现在汉中之战。一是力劝刘备拿下汉中,因为这是刘备集团战略发展的必需甚至急需;二是逮准时机对刘备说“可击之”,从而促成了“老将黄忠斩杀敌军总司令夏侯渊”的名场面;三是后来刘备被曹操打急眼了,谁也拉不住地要冲上去跟曹操拼命时,法正用“站在老板刘备身前挡箭”的方式阻止了刘备的自杀式冲动行为。
刘备据汉中后自立为汉中王,法正被任命为(汉中王)尚书令、护军将军,不解释了,这岗位绝对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不是亲信不要想的那一种。
公元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
法正之死,对刘备和蜀汉集团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损失。其他方面倒是其次,主要是再也没有人能劝得动犯起倔来的老头子刘备了。刘备夷陵之战惨败后,深感无奈的诸葛亮就曾感慨,要是法正还活着,刘备或许就不会这般瞎胡闹了,就算去打夷陵之战,也不至于败得这么惨、这么彻底。
简单分析一下法正这个人上面已经基本上已经把法正这个人介绍得比较到位了,这一部分就着重分析一下这个人的底色。
网上有很多人说“法正不死,便无三国”,意思是法正能帮助刘备打下整个天下。这种无稽之谈大家要少理会一些。
法正有不有才华呢?其实还是有的!但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名士何其多,法正几十又到了能改变天下大势的程度?诸葛亮、荀彧、鲁肃、周瑜、庞统、徐庶、荀攸、程昱、贾诩、郭嘉等一大串人,谁不比他厉害、全面?但这些人都没有决定而只是影响天下大势。
法正是士族出身,这样的人其实是自带能力体系的,因为人家打小的成长环境以及见识、有意识的培养都摆在那里。后来的李世民为什么在开科取士之后会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他所指的天下英雄其实就是多指法正这种民间读书人。
法正这种读书人其实要读懂他们很简单,一定要学会把他们的能力和背景、资源与渠道,跟他们自身的欲望结合起来。他们本身有一定的能力和资源,他是极度渴望能够在社会活动中变现的,他们对自身的考核指标是什么?那就是要得到一定的社会认同,或者说是获取一定的社会地位、得到一定的社会舞台。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法正为什么在刘璋那里就跟个怨妇一样?到了刘备这边就变成了忠心护主、奇计百出的大才了?是法正这个人顿悟了吗?不是,是他身处的环境变了而已。很多自身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读书人会破罐子破摔,到处反向做功。但一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便是变成可昭日月的忠臣义士,古今大多读书人皆是如此。
法正在本质上就是另外一个张松!只不过他比张松要幸运一些而已,最后活成了曹操身边的郭嘉那副模样。而张松却在卖蜀之后没来得及漂白自己就早登极乐了。
按照今天的职场逻辑来说,张松、法正是什么人呢?我特么广而告之,老子是个人才,你这个老板重用我,你就是个好老板,你公司便是一个有前途的好公司。若是你不重用哦,那就完全变样了,什么破老板?压根不会用人!什么破公司?毫无进取心。张松和法正若是能得到刘璋的重用,若是能顺利投靠曹操,他们还会是后来这个样子吗?跟刘璋和刘备不都是依靠益州争霸天下吗?这就是真正的双标行为,关键是最终解释权归谁而已。
总而言之,法正这个人我不想多说,说多了我都有点自我感觉自己丢失了读书人的体面。
接下来,我们详细来解释一下,法正为什么对刘备如此之重要的问题。
刘备这个人,在历史上以亲民、仁义出名,大家也不要绝对地说刘备就是一个纯粹的表演家,人家确实是很仁爱,很善于笼络人心。至少人家没像曹操那样干过屠城、盗墓之类的缺德事,也没有像曹操那样用绝户计去战斗。
但是,我们要明白,刘备不管怎么说,他是一个老板,他的行为指向永远是优先指向他的事业目标的。他的行为和意愿是存在天然的矛盾性的。所以,去解读刘备的行为时,一定要有这个认知前提。他为什么对张松、法正、孟达奉为上宾?人才市场的分配早已固化,好不容易遇到一个有能力且有意愿到你公司就职的人,你不捧着点能行吗?曹操为什么可以那么任性地怼张松,因为人家帐下人才如云,多你张松一个不多,少你张松一个不少,怼了你又咋滴?我老板都当这么大了,还不能任性一点?
这一点其实用今天的话来解释,那就是职场之中的选择往往都是双向选择,所不同的是不同的主体选择空间和自由是不一样的,对于当时各方面捉襟见肘的刘备来说,他是没有太多选择空间的。择到碗里便是菜!像法正、张松、孟达主动往他那里跳槽的人,对他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当然,这些并不构成刘备之后对法正十分信赖甚至依赖的全部理由。刘备后来之所以和法正那么的情投意合,其实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潜在原因:
一是法正“投其所好”地弥补了他身边的人才空缺,在庞统去世后,刘备身边其实缺一副清醒的大脑,他身边几乎没有什么高素质的谋士,法正的出现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缺。
二是法正能干事的前提下,还能兼顾刘备的个人情绪。老板也是人啦,也有七情六欲,但是刘备一路从底层挣扎起来,很多时候是克制的、隐忍的,甚至伪装的。他需要一个懂他的、听他的,能掏心窝子说话的人。诸葛亮充当不了这样的角色,因为诸葛亮一出生就把自己的定位定得很高,很纯粹,那就是匡扶汉室,辅佐刘备干一番伟业。与老板合伙打造一个大公司,和跟老板干一番事业,其实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以公为主,后者是以私为主。法正是属于后者,所以他考虑问题一边是从老板的角度优先出发,而诸葛亮则是优先以公司为考虑。
三是刘备兼并益州,要真正稳定益州局势,需要法正这样既忠诚又熟知益州内部情况的帮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你刘备以一种备受争议的方式拿下了益州,没有益州老熟人给你提供一些管理建议,你还真得多走很多弯路。政务治理从来都没有什么标准的使用说明书的。
综上所述,法正对于刘备来说在各方面都是高度匹配的,再加上人与人之间那种妙不可言的缘分,所以刘备对法正十分信赖甚至依赖的。
这样一来,法正身上也就诞生了一种其他人难以实现的价值,那就是他能劝得动刘备。一个人情绪上头了,有合适的人能把他拉回正常的轨道,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换成今天的职场语言,能让老板听得进自己的话很重要。法正对刘备来说,虽然不是扮演鲁肃在孙权身边的角色,但有一点很相似,两人都能让老板听他的话。刘备在定军山上被曹操刺激得要以身冒险,只有法正才拉得回。法正死后,刘备毅然决然要发动夷陵之战,却再无人可以劝得住了。
总而言之,法正这个人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其本质上就是一个颇有才华且多方追求前途出路的士人。但是,他身上有其他人无可替代的一点,那就是刘备就专好他这一口,他在刘备那里说话比一般人就是要好使一些。
如何与法正式人物相处类似于法正这样的人,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实很常见,这种人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很有才华和很有想法。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这样的人,一定要懂得如何与其相处。
先说说反面案例刘璋同志吧!被坑的刘璋同志其实很冤!人家作为益州集团的一把手,一不小心就被属下卖了,还要被扣上不会用人的帽子,他找谁说理去?益州本土士族和东州外来户的利益之争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刘璋不可能一碗水端平,重用益州人,东州人有意见;重用东州人,益州人又有意见。他能怎么办?再说,像张松、法正这样的人,并没有益州重大事务上证明过自己,刘璋凭什么就要打破自己的管理秩序去重用你呢?大家要记住一点,像张松、法正这样的人其实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因为他们一旦过得不如意,便会把原因和责任推到他人身上,尤其是管理者身上。
再说说正面案例刘备同志!刘备这一生其实大部分时间过得十分憋屈,但很多时候又阴差阳错成为了一个“捡漏王”,冥冥之中,他的老对头曹操成了他最大的幸运之神。比如说,孙刘结盟、刘备入川都是曹操给他提供了契机。这次招揽张松、法正等人也是如此,是曹操过于傲娇,导致张松因爱生恨,从而报复性地对刘备投怀送抱。偏偏刘备当时的事业还属于起步阶段,人才及岗位需求都十分旺盛,张松、法正等人的投靠就好比及时雨一样,他有足够的空间来匹配张松、法正的需求。这玩意跟一个成熟公司很少直接外聘高级管理人员,而一个草创公司一招就是重点岗位,是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像法正这样的人,你如果不能让他过上他想过的生活,尽量不要去招惹他。这和对待那些青春靓丽的小姐姐是一个道理,你如果不能让她过上她想过的生活,她随时可能由你的亲爱的变成恨死你的仇人。
严格意义上来说,法正属于职场之中有一定能力的小人。这种人用孔夫子话来说就是“远之则怒,近之则不逊”,你不搭理他,他会暴跳如雷,但你如果亲近他,他又会变得相当没有边界感,很是得意忘形。
这种人在什么情况下是可以亲近的呢?自我体系还不够成熟的起步阶段是可以用的。因为你的很多东西都是虚的,很多岗位和荣誉都是空缺的,是可以用来安置这样的人的。安稳了这样的人,才有机会将其才能变现。
刘备为什么能把法正安排得妥妥当当?不就是因为他手里有大量的干部编制吗?不就是他在人才引进方面一直没有达到饱和吗?换成是曹操,人家连那些跟他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都安排不过来,怎么可能惯着你张松趾高气扬的毛病?你处处表现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其实在我心目中啥也不是。
当然,法正这样的人对刘备这样的老板来说,还是很好用的。因为小人往往比君子更有办法让老板听自己的话。当一个老板,身边全是诸葛亮那样的君子也是不行的,也必须要有法正这样能让自己深度解压的人。要是刘备身边全是诸葛亮这样的人,那就变得每天都在不偏不倚地谈事业了,他的个人情绪是非常容易钻进死胡同的,进而酿成大错。
总而言之,君子和小人都是有可用之处的,关键取决于自己的状态和需求。一般地,状态比较稳定、需求比较饱和的情况下,要尽量多亲君子而远小人。但是,如果你自身情况本来就是一团糟,剑走偏锋地用用小人也无所谓,吃都吃不饱,哪有资格去挑食呢?
正常情况下,遇到法正这样的人,要学诸葛亮。大的原则就是,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尽量让他、敬他、容他、满足他,把一切交给时间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