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何能千古传颂?情真意切,内容详实且具体

采蓝说历史 2023-11-01 09:26:06

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头衔有很多,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发明家等等头衔放在他身上都是毫无违和感的。但是一个人太全面、太完美了,反而让人容易顾此失彼,因为过于关注他某一方面的表现而忽视其他方面,比如世人对诸葛亮的关注焦点大多集中在政治家这个身份上,即便我们从小就学习、背诵过他的《出师表》,可能依然会容易忽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造诣。

恰逢正在集中笔墨全面介绍千古第一完相诸葛亮,所以就顺便和大家来重温一下我们几乎耳熟能详的《出师表》,算是温故而知新吧。因为随着我们的人生阅历逐渐增加,再读《出师表》的感受和体会是会截然不同的。

咱主要就实事求是地说说《出师表》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它为什么能被千古传颂?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加立体、全面、深刻地读懂诸葛亮那颗至真、至纯、至雅的心。

《出师表》的内容解析

公元227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遗愿,筹备了第一次北伐,移师汉中,准备光复中原。但在临行前,心顾两头,又十分放心不下刘禅,担心他不能理好朝政,所以便留下了千古名篇《出师表》。

这种情况真的十分类似于我们现在很多要出去讨生活的父母,但在出发前又担心孩子在家里没法自己照顾自己,所以不厌其烦地跟孩子交代这、交代那,是一模一样的。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中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不是相同的意境?只是外出的主体不一样而已。

相信很多人在初读《出师表》的时候,根本感觉不到其牛逼之处在哪里。恰如当年的我们根本不能理解外出的父母临行前那种不厌其烦的叮嘱和唠叨一样。

好的文化作品都需要依靠和结合自身的阅历和觉悟去消化的,十几岁的孩子往往是很难读懂《出师表》中的味道和意义。

但今天,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了,在俗世之中沉浮反转很久了,再来看看《出师表》,感受和领悟绝对会不一样。咱们直接上原文吧。

文章单刀直入,没有半句啰嗦的话,开篇就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是啥意思?你爹筚路蓝缕创业一生,但是刚刚起步便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间,现在虽然我们位列天下的三大巨头之一,但你爹临死之前的夷陵之战败得太惨了,这都五年过去了,咱们益州这一地一国还没有恢复元气,还很虚弱。我们的任务很重,形势很严峻,咱千万不要飘,要有继续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精神。

然后紧接着就是: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意思就是给刘禅提气,孩子,相父我虽然要走了,但是你爹是个好人,他组建的这个团队是个好团队,你爹对这些叔伯兄弟都有大恩大德,他们会忠心拥护你的,你不要慌、不要乱,要相信我们这个团队的斗志和忠诚。

再接着就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意思就是思想上要有信心、有底气,但是行为上却要多加注意,要多向你爹学习,志向高远、从谏如流,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分不清个好赖。要坚持原则、按规矩办事,也就是坚持我之前那依法治国的路线,赏罚、公私一定要分明,不能徇私枉法,区别对待。

再就是: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潜在的意思就是,你现在还年轻,可能还无法完全看清身边的人和事,这也没关系,我给你推荐几个,这些人都是你爹考察过的,是你爹特意选拔出来辅佐你的。相父我也帮你验证过了,这些人确实靠谱。我走了之后,有啥事情,多跟他们商量,基本是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安排完了宫中的内政人员后,然后就军事方面的安排了: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意思就是:孩子你长在红旗下,一辈子没有领过兵、打过仗,军事问题指定是弄不明白的,这个向宠在夷陵那样的大败仗中都能做到全身而退,能力早已得到过验证,而且你爹对他的人品也是交口称赞的,他有能力又有威望,如果部队有啥事情搞不清楚,找他指定错不了。千万别自作主张瞎折腾。

随后笔锋一转: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孩子,别嫌你相父啰嗦,因为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将来,咱不能忘记咱们老刘家的兴衰史,咱得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我给你推荐的这些人,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贤臣,你可千万要用好他们,做到了,咱们光复祖业就指日可待了。

我为什么这么喋喋不休地跟你说这么多?因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你爹当年对我有知遇之恩,且毫无保留地把你和你们家托付给了我,我心里都记着呢。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在你爹托孤之后,我其实就是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了你和你们家,我时时刻刻都在无怨无悔地努力奋斗,生怕辜负了你爹。你放心,我就算搭上我这条老命也会在所不惜的。

这些年我为你们家做了些什么呢?大致是: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些年,经过我们的艰苦奋斗,已经积攒了一点家底子。咱们是汉室正统,不能跟曹魏那个贴牌公司妥协,要是妥协的时间长了,大家就会模糊了正品和高仿货之间的差别了。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去北伐,去解放两都、定鼎中原。

我走了之后,你怎么办?再跟你强调一下: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不要担心我走了之后,自己就会当家做主了。我再帮你把责任具体划分到个人,你只管按图索骥地检查效果就行了。什么事该谁去给你办?办不好找谁问责?咱都给你交代清楚了。

最后再啰嗦一下: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相父我虽然各种担心,但是你在家能好好听话,按照相父我给你提的意见去稳步前进,我就感激不尽了。

结尾便是: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孩子,我真的要走了,或许要过很久才能回来,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会想你的,因为我是真的爱你。

这样通篇从头到尾重新给大家梳理和解释一下,大家是不是觉得诸葛亮的思路特别清晰、逻辑特别连贯?是不是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可以这么说,《出师表》中连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还涵盖了诸葛亮想要交代的方方面面。

《出师表》牛在什么地方?

很多阅历和积淀不够的朋友其实是读不懂《出师表》的,他们大抵就把《出师表》当成了一封家长里短的家书了,觉得除了言辞恳切外,反倒显得有点啰嗦了。

但实际上《出师表》是很牛的!它的全文只有741个字,却事无巨细地涵盖了很多方面,包括形势分析、政治纲领、治国路线、内政管理、人事安排、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它堪称是古往今来教育孩子的范本,而且是永不过时的那一种。

你爹死得早,把你托付给了我,虽然你没有经历那种创业的艰辛,现在的日子过得也还比较安稳。但你要知道,你们家的家底子实在是太薄了,要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还很大,所以千万不能不思进取。

而且你要明白你现在拥有的这一切,都是源于你爹太会做人了,那些叔伯兄弟们感念你爹的好,报答到了你身上。所以,你要相信大家都是支持你的,不要慌乱,不要怯弱,要勇敢地去面对现实,去开拓事业。

孩子,你身为刘家人,身为蜀汉的皇帝,你身上是有使命的。你的使命就是完成你爹未完成的事业,要把你们老刘家的招牌真正扶起来。也正因为如此,我先替你去赴汤蹈火,但是,我走了之后,你要守好自己的家。

怎么守好这个家?你没有经验没关系,没有思路也没有关系,我都帮你提前考虑了。文、武、内、外各个方面的操作说明书,我都帮你拟好了,你照本宣科就行了。要是还心里没底,我帮把责任和事务具体到个人,你就负责点人头就好了。

总之,我要外出了,必须要外出打拼去了,不是不愿意陪着你一起长大了,而是有些事情是你和我迟早要去做的。天命唯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咱们不出去北伐,你们老刘家的招牌影响力就会慢慢消退。你一辈子躲在川蜀之地,是代表了汉室正统的。咱们北伐,就是用实际行动宣告:咱们老刘家才是正牌货,曹魏那些人是贴牌的投机分子,大家要看清。

我走了之后,总体的安排就是你们老刘家传下来的那四个字:萧规曹随。我之前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和路线不能动摇,要坚持,这是咱们的立国之本。咱们蜀汉集团虽然偏安一隅,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朝堂内外的派系隔阂与党争隐患同样存在,你只有尽量做到一视同仁,才不至于引爆他们那颗作乱的心。

你也不要担心我出去北伐是为了成全我自己的功业,我是你爹以命相托的部下,我这么做是为了报恩,是为了把你真正扶上路。

我说了很多,但没有刻意多说一句废话。孩子你要相信我、支持我,在家要乖,要听话。这样我在外面才安心,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和支持。

我之所以啰啰嗦嗦讲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我爱你,自从你爹把你托付给我之后,我早已把你当成了自己的孩子看待。

这样的文章,即便是在当下,依然是一篇充满革命情怀的实事求是学习材料。人家诸葛亮真的没有搞半点形式主义,直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不穿靴戴帽、不冗长空洞,突出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地就事论事。

为啥丞相这篇《出师表》历经千年,依然被人交口称赞,被广为传颂?因为文法简洁、主旨清晰、立意高洁和情真意切呗!再加上丞相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躬身践行传奇,它能不感动人吗?

南宋名将岳飞为什么会手书丞相的《出师表》?因为岳元帅是丞相有相同情怀的人,他能真正理解丞相那种伟大情怀和拳拳之心。

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什么没法真正读懂《出师表》的伟大之处?其实还是阅历和磨砺的问题,就像我们很多人一定要到一定年纪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一样,他们没有经历过俗世的各种考验,怎么会真正做到返璞归真的感恩和感动呢?

丞相的《出师表》为什么牛?为什么能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看看他是怎么说的是一方面,看看他后来是怎么做的其实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抛开秋风五丈原那些感人肺腑的场面不说,再透露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事实:丞相是227年三月北上汉中的,他的长子诸葛瞻就是这一年出生的。此后,丞相为了北伐大业,很少回成都,也就是说,丞相这一辈除了看到过襁褓中的小诸葛瞻外,就基本上没怎么见过自己这个亲生儿子。再进一步讲,丞相为什么要一直呆在汉中?因为只要他人在汉中,整个雍凉就不敢解甲,偌大中国就不敢释鞍,天下人就始终觉得刘家天下还有希望!只要他在!蜀汉那口精气神就在!人家是在牺牲一切给蜀汉续命,给先主刘备以及自己的信仰一个交代。

还有一点,蜀汉集团那深入骨髓的悲剧性和浪漫到了极致的纯粹性,也给《出师表》增加了几分感人的筹码。丞相为了不负所托,抛开自己的身家性命不顾,满脑子全是老刘家的江山;先主挣扎了一辈子,却始终能保持厚道地对待身边人;关二爷威震华夏,原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归宿,但是为了当初那一次跪拜,把忠义诠释到了极致……如果二爷没丢了荆州,如果刘备没毁灭在夷陵,如果后来不是马谡太言过其实……丞相不会那么孤独、那么累、那么心力憔悴、那么无力回天,但即便是这样,丞相有过任何怨言吗?他永远只会给刘禅和蜀汉朝臣以及天下人传递一个信号:没关系,一切还有我,我在,汉室的戏份就还在。

相信经过这么一解释,大家对《出师表》的牛掰之处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了。如果有些朋友还是没有什么新的感触,也没关系,等到你们经历更多的风风雨雨后,再来多读几遍。不为人父母,有时候是比较难以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

一点点感想

很多人说诸葛亮完全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美化才被推上神坛的,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诸葛亮配享文武二庙、被世人称道由来已久,《三国演义》只不过是顺势或者说就势用文学手法去更加具象化丞相那“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而已。真实逻辑是:因为丞相太厉害了,所以罗贯中要神化他。而不是罗贯中神化了丞相,所以丞相才显得比较厉害。

要真正学会去读懂一个人,一定要走进他的客观真实世界。有些东西,你不身临其境,是很难感受到那种心潮澎湃的感觉的。我们现在很多同志缺乏这种“切身感受”的意识和精神,喜欢闭门造车地想当然,这是很不好的。因为不管是历史还是生活,往往都是自带一定的欺骗性和隐瞒性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如果被人用放大镜盯着短处看,总是可以找出一点不完美的地方来的。比如丞相最后鞠躬尽瘁地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按照现在的理解,很多人就会说这是不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丞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矢志不移地坚持北伐,很多人也可以把这理解为穷兵黩武、顽固不冥。

老祖宗曾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记人好处、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这句话的意思大多数都能理解,但是能高精度去践行它的人却真的是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其实更热衷于贬低、抹黑他人来显得自己是那么的与众不同,或者刺激、满足于自我的某种狭隘的情绪。他们看人、看事,不是看人性、也不是看事理,而是看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看所谓的套路和外衣。

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其实算得上是真正千古无二的历史楷模和典范。他是能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反省和修正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智慧、勤劳、勇敢、忠诚等美好而朴素的传统美德无不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优质历史偶像可遇不可求,真不知道为何还要有人试图去非议他。

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尽量要与那些三观很正、满满正能量的人去学习和交流,这才是逐步改良自我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我为什么不太搭理有些人,不是什么我很傲娇,而是有些人一口,一股极强的负能量就扑面而来,那种深入骨髓的扭曲思想价值观就显露无遗,这样的人我躲都来不及,为何要搭理他们?

最后,真心地跟大家说一句:任何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也都是极其宝贵的。所以要尽量把它们用到有意义的地方去。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其中有一个关键差别就是,穷人往往是没有时间成本这个概念的,时间于他们来说,是用来打发无聊的。而大多数富人则认为时间是用来创造价值的。不要陷入那些毫无意义的争辩,潜心在对自己有帮助、有启发的地方,多钻研学习、启迪思考。

1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