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之中有一个巨大且著名的争议,那就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应不应该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其实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什么好值得争议的,因为“子午谷奇谋”在事理、逻辑上本身就是讲不通的,但凡是一个有责任感的领导都不会采纳的。
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最终无功而返,这就让很多对这一结果很不满意的同志有了发挥偏激看法的空间:你诸葛亮不听别人的意见,这就是一意孤行。一意孤行就算了,你倒是把事情给办成功呀!结果呢?但如果采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说不定结局会完全不一样。
这些人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那种非常不严谨的反推逻辑,因为按照你的方法来没有用,所以按照我的方法来就一定有用。非黑即白,诸葛亮的法子不好使,魏延的法子就一定好使。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失败者做什么都是错的,失败者反对的东西都是正确的。这种思想和逻辑极其荒谬,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坏人的敌人就一定是好人吗?
咱今天就把这个事情说透,看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啥不可取,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面对类似的奇思妙想,要如何去取舍?
“子午谷奇谋”的诞生背景公元227年的年底,励精图治5年的诸葛亮挥师准备北伐了。再不北伐,由于国际上很长时间没有蜀汉的声音和动态了,蜀汉的国际形象将难以为继。而且,克复中原本身就是蜀汉政权难以推卸的使命,也是刘备和诸葛亮毕生的信仰与追求。余生很长,但扛下所有的诸葛亮不得不尽早出发。
可即便蜀汉的士气、信心都很旺盛,但实事求是地说,在实力各方面,都是不如羽翼渐丰的曹魏的。人才方面:曹魏是著名的人才集中营,文臣谋士、名帅猛将对谁都是呈碾压之势;地利方面:诸葛亮北伐其实就是剑指关中,与韩信当年还定三秦是一个概念,曹魏由莽莽秦岭为天然屏障,也是占据了绝对的防守优势;天时方面:曹魏政权已经从曹丕过渡到了曹叡手中,经过了七年的缓冲,大家对曹家称帝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抵触强烈了。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古往今来,这种发展方面的“潜规则”从来没有被打破过。可各方面都落后于曹魏的蜀汉没有选择,他们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去挑战曹魏的霸主地位。不要觉得弱者要依靠挑战强者的方式来获取生存和尊严的逻辑很荒唐,但是,大家想一想,自己周围的那些人和事,何尝不大多如此?
因为弱者需要证明自己,需要在战斗中去寻找机会,他们没有躺平和等待的资本。也就是说,弱者的选择通常都是无奈和受限制的。
诸葛亮瞄了很久,最终选择了227年这个时间节点作为突破口。原因有三:一是魏文帝曹丕前一年刚刚去世,曹魏的朝堂没有平时那么和谐和稳定;二是多年隐忍待发的潜伏让曹魏对蜀汉有一定的麻痹意识,关陇的防务不会太森严;三是孙权为了自己称帝,再度与蜀汉结盟,与曹魏决裂,进而引发了曹魏的军事报复,这一年双方一直在间歇性互撕,东吴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诸葛亮的这个出战时机还是选得相当巧妙的,狐狸要想战胜老虎,必须要趁着老虎打盹的时候发出一击毙命的攻击。否则,等到老虎严阵以待时,狐狸就再难有机会了。
要想以弱胜强,通常只有三种途径:坐等对方内乱、大神带队一波流或者出其不意地搞致命偷袭。因为曹魏政权的底子厚实,政权暂时很稳定,再加上蜀汉的军事大神基本上已经全部凋零,前两个途径对于蜀汉来说已经不可行了,所以诸葛亮只能走见缝插针的第三条路。
说到这,大家会很自然地想起了四百年前的韩信还定三秦,当时韩信也趁着项羽一不留神,然后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便成功从汉中打入关中了。也正因韩信珠玉在前,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没有失败的理由,必须要一战功成。
但事实上,诸葛亮的北伐和韩信的还定三秦所面临的条件是有本质区别的。韩信还定三秦有刘邦曾在三秦约法三章收买了人心、章邯等“三降将”不受关中百姓待见和当时的关中注定是孤军作战等有利因素的加持。而且,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一场很少被人关注的大地震把汉中北伐关中的希望大门彻底给关死了,这场地震之后,历史上再无一人可以成功从汉中打进关中。这场地震就是汉初的“武都大地震”。
“武都大地震”为什么影响这么大呢?因为它破坏了一个名叫“天池大泽”的大水库或者叫做大湖泊。
这个“天池大泽”有什么用呢?它是因为嘉陵江上游和西汉水交汇而形成的。这个中间缓冲器,原本使得汉水和嘉陵江两条水路连接畅通,确保上游的水流深度,缓冲整个水道的缓急。总而言之,有天池大泽在的时候,从汉中到关中,基本上可以水路通航,物流上没有啥实质性的困难。
但是,天池大泽没有了之后呢?嘉陵江的上游水位变浅,大船已经无法通航。而原天池大泽的下游因为没有了那个缓冲器,水流变得非常的湍急,小船也不好行驶了。东西汉水还因此在中间断流了。总而言之,汉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物资再也没有办法轻松送到关中前线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悄然改变,彻底关闭了汉中北伐关中的成功之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很多时候就是在打供给、打实力。也就是比拼谁更经得起消耗,或者谁能占据优势减少消耗。“汉中经济体”对决“关中+河东经济体”,原本就不占优势,现在水路一断,本来已经处于弱势的汉中战方还得在战前被至今还有很多无人区的秦岭剥一层皮,怎么玩?
从汉中到关中的魔鬼运输赛道,其实基本是就宣布了:川渝之地很难组织起对关中平原很大规模的战争了。为啥?物流瓶颈决定了。你发动大规模作战,你根本承担不起那种物流成本,没法实现战略投放。
以诸葛亮北伐为例。因为汉水中断,汉中的粮草辎重已经无法走水路直达最西边的翻越秦岭的祁山道和陈仓道了。剩下还有褒斜道、倜骆道和子午道三条路,虽然可以从东汉水抵达,但是由于前面介绍的原因,既要大船小船反复短驳,后面因为嘉陵江上游水位变浅,只能走点小皮艇之类,价值相当有限。
顺便提一句,诸葛亮后来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木牛流马”,其中“木牛”便是针对山路运输节省体力的高科技,而“流马”是针对水急且浅的航道而发明的运粮艇。人家丞相日理万机,还专门立项把这事当成一个大项目研究了,可见此事对他的困扰之深。
既然选定了方向和目标,那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诸葛亮身上最为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他没有因为北伐之路困难重重而却步,而是尽自己一切能力去做得最好,不抛弃、不放弃,必须要保留汉室最后的信心和希望。咱的日子可以过得苦一点,但是骨子里那股精气神不能散。
但自古以来弱者挑战强者的仗都不好打,除了胜算不大外,还有很多方面的事情都是很微妙的。比如内部意见的不统一,有人说要打,有人说不能打,有人说要这样打,有人说要那样打……绝对让牵头负责的人焦头烂额。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就是这种情况,朝堂之上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军营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这些意见和想法之中,最出名的便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上述便是“子午谷奇谋”的大致诞生背景,可以归纳为,诸葛亮以小博大,抓住机会去挑战不可能。魏延肾上腺激素瞬间急剧分泌,十分兴奋,因为他觉得这是他充分自己才华的时候到了,于是便在战前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其根本目的是想用独当一面的方式来证明自己。
“子午谷奇谋”的内容和分析诸葛亮北伐前夕,按规矩地在战前例会上开展了民主生活会。大将魏延借机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之谋”,后世人觉得魏延这个点子创意十足,所以也称之为“子午谷奇谋”。
那么,“子午谷奇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魏延对诸葛亮说:镇守长安的夏侯楙就是一个关系户,没啥真本事,我搞定他是分分钟的事。您只要给我五千精兵和五千民兵帮忙运粮,我率领他们从子午谷偷摸着过去,不到十天就能抵达长安。夏侯楙那个草包听说我突然杀到,肯定会弃城逃跑。如此一来,长安城内就剩下一些文官了,根本守不住长安城。我占据长安城,吃着长安城内的粮食守城,真香。魏国要从东边调兵夺回长安,至少需要20天的反应时间,有这时间,您早就从斜谷道赶过来了,到时候我们合兵一处,咸阳以西的地盘就都是我们的了。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魏延的这个提案乍一看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最后那个饼画得相当可以,一举就能拿下咸阳以西的关中地盘,想想都让人流哈喇子。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呢?是诸葛亮妒贤嫉能?是诸葛亮专权任性?是诸葛亮自以为是?如果大家这么看,那就是真的低估我们丞相的格局和智慧了。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他深知魏延是在夸夸其谈,“子午谷奇谋”并不可行。
咱们层层递进地来分析一下吧:
第一、你魏延率5000士兵和5000民兵要想顺利通过子午道,是不是完全建立在魏军对子午道完全无视的基础上?万一魏军在这一条路上设了一个侦察排呢?及时堵死了子午道的出口呢?你这一万人不得憋死在子午道中?不要打死你们,饿死你们就行了。
第二、你说你的万人大军一到长安城下,人家夏侯楙就得弃城逃跑,可万一人家夏侯楙不跑呢?人家是关系户没错,能力平庸咱也不反驳,但是人家毕竟是皇亲国戚,就是想为自己家的利益拼命反抗一下呢?你魏延能干仗的就5000人,还注定带不了什么攻城器械,你怎么拿下古都长安?你等着在长安城外饿死吧。就算夏侯楙真跑了,人家剩下的文臣中只要有一个人及时站出来主持大局,把城门一关然后静待援兵,你魏延还是一样等死的结局。
第三、就算你魏延前面的幻想都成真了,长安被你占据了。但你又怎么能确保诸葛亮能及时率大军过来支援你?褒斜道有多难走你知道吗?行军、运输有多艰难你知道吗?如果有啥突发情况耽误了诸葛亮的行程呢?你变成一支孤军,能坚守长安多长时间?
第四、就算你魏延所有的美好愿望都顺利实现了,那么局势变成了什么?依托长安城和曹魏未伤元气的西北军团搞大决战?你根本搞不赢的。因为关中的东边门户黄河与潼关依然在曹魏手里,人家可以关门打狗,西北军团狠狠揍你,不行就再从山东源源不断地调兵来剿灭你。你蜀汉军队无险可守,也无路可退,成了货真价实的活靶子。
所以,只要我们能够仔细地动脑筋想一想,就根本不会真正赞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全特么是逻辑漏洞,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稍微变故便会全军覆没。
有些朋友还会坚持己见地争辩,说打仗就没有不冒险的,魏延这招兵行险着不正好打出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吗?富贵险中求,不搏一搏怎么能突破自我呢?
说这种话的人,一看就是没有真正当过家的人。试探是需要成本的,你要是本来就过得十分拮据,你到处乱试看看?有些风险是有些人注定冒不起的,蜀汉的国力被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输得一干二净,诸葛亮手里这点赌本全是他这五年内这里抠一点,那里挤一点,玩命积攒出来的。5000精兵和5000民兵对于曹魏来说可能不算啥,被吞了就被吞了无所谓,但对于蜀汉来说,那可是一笔巨额财富呀。要知道,他这几年能积攒多少兵马?他北伐又能带出多少兵马(李严未支持他参战)?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诸葛亮会拿这一万去给魏延尽个赌兴吗?
概括一下,魏延针对长安而设计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有三个大问题:到不了、拿不下和守不住。人家稍微侦察一下子午道,你就到不了长安城下;长安城内不管夏侯楙在不在,只要有人组织抵抗,你就拿不下长安城;拿下长安城后,只要曹魏军队极力反扑,你魏延根本就守不住长安城。
很多人说丞相不懂军事,其实本质上是这些人根本不懂军事。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吃瓜群众居然还敢指手画脚地去指责丞相不接受“子午谷奇谋”?你们根本不知道丞相对战争的理解比你们要透彻多少倍。
大家真以为蜀汉北伐,只要率军进入关中就能大获全胜吗?哪有这么简单?关中平原是十分适合曹魏的野战骑兵战术发挥的,要真正占据关中,得卡死潼关和黄河渡口,两者缺一不可。马超不就是卡死了潼关却没有堵死黄河渡口,最后被曹操教做人了?魏延那5000兵力丢到关中战场里去,根本就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这个时候大家又会说,不还有诸葛亮吗?诸葛亮只要率大军及时赶到,关中不就一战可定了?人家魏军只要能阻击你们控制潼关和黄河渡口,就能源源不断地支援关中战场,你们蜀汉几万孤军照样赢不了,你的后勤要翻过奇险无比的秦岭才能运到关中,你耗得起吗?
要定关中,必须要出其不意地一下打趴他们的主力,然后火速控制入关通道,然后依靠关中的本土资源自给自足,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既然如此,那不恰好证明诸葛亮北伐是在瞎搞吗?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北伐并不是大家传统印象中那样直指关中,而是意在陇右,占据陇右高地,对关中平原形成俯冲之势,则进可攻退可守。这一点在诸葛亮的北伐路线中是可以体现的。
总而言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无论是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都是不可取的。诸葛亮没有采纳它是无可厚非的。
一点现实反思其实,我很能理解那些指责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子午谷奇谋”的人的内在心理,这些人倒不是有什么刻意的恶意,而是他们的认知层次和性格使然。他们因为接受或者理解不了某些失败,从而会认为失败者否定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这种人、这种事,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真的比比皆是。随便举个例子,你曾经有两个女孩可以作为你的结婚对象的选择,结果你拒绝了A,选择了C。但婚后你和C过得并不幸福快乐,你的内心中是不是觉得A女孩比C女孩香多了。只是,你没有想过,也许和A女孩在一起,你的生活更加一地鸡毛。
这种现象和心理在本质上是暴露了什么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大多部分人都是不喜欢讲道理,也不善于去讲道理,喜欢用表面逻辑去评判、下结论。
你诸葛亮否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否决它,也不知道是否合理。你按你的思路没问题,但你必须要成功,若你没有成功,那你否决的“子午谷奇谋”就是正确的。他们评判“子午谷奇谋”合理与否的焦点并不在于其本身和事理逻辑,而是在于诸葛亮的结果是否达到他们的预期。
这样的人,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之中,一定要谨慎对待。尤其是那些身在管理岗位的朋友,更要重视这样的问题。
假如你是一个领导,你宣布要开展一个大项目,然后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地征求意见和方案,请相信我的经验,百分百是会有不同的人传递不同的声音和方案给你的。
这中间有个什么讲究呢?这其中有很多可遇不可求的发展机会在里面!领导要是采纳了我的方案,我以后在这个团队里能没有分量吗?要是我借机独当一面立了大功,领导不得好好提拔我一下?我一直觉得我和领导之间只存在一点级别差距,能力上完全可以相提并论,我为什么不抓住机会就证明给大家看看?
至于关于成本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可行性、严谨性,他们一般不会认真去考虑的,他们只会看重那些理论收益,想当然就可以了。因为又不是他们当家做主,即便掉坑里面了,他们也不心疼。甚至话说得难听一点,大不了离职走人,再找一家公司去上班呗。
大家仔细想一想,自己周围是不是有很多充满奇思妙想的人?家人、朋友、同事、下属几乎都涵盖其中。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应对这种情况呢?
这又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你们讨论的事情是你胸有成竹的事情,那就好办多了,事理上讲得通的意见,可以虚怀若谷地接受。逻辑漏洞比较多的事情,该拒绝就一定要拒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大家一定要把握:小事看动机,大事看风险。如果是无伤大雅的事情,成败都只那么大事,只要提议者没有带有什么太明显、太严重的恶意,可以稍微随意点。但如果是牵涉重大的大事,首要的就是做好风险评估,不要去看或者信那种大饼式的潜在收益。
如果你们讨论的事情是你不太熟悉的事,则尽量以参考为主,不要轻信妄动、听风就是雨,尽量不要当即做决策,尽量推迟一点时间,给自己多一点考虑权衡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情况委实考虑不明白了,就换个角度去看,比如看给你提意见的人,谁的为人更值得你信赖,他的意见和方案就更值得你信赖。这不是什么任人唯亲的事,而是你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这是最保险的选择。
我们很多人都有一颗成事之心,但是遗憾的是,大家并不知道成事的逻辑,所以每天局限于各种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之中,这其实是很致命的。
咱们做人、做事,都需要处于正确的频道上,不要一味地站在利己的角度去想当然。很多事情从别人口中说出来,并一定是你所需要的那个味道。
比如,我知道你有资源和资本,然后我今天跟你说发现了这个商机,明天跟你说又找到了一个绝佳的路子,你搞得清你应不应该跟我合作吗?
子午谷奇谋,其实在逻辑上是犯了一个理想主义错误,也就是魏延把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屏蔽了,然后只把收益给放大给大家看,所以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美轮美奂的效果,但实际上却是步步惊心。这和我们当下很多商业策划案是异曲同工的。
最后,强调一点,咱反对“子午谷奇谋”,也并不是全盘否定冒险主义,而是在说,冒险也要有分寸,也要有一定把握,不能啥也不顾地裸奔式去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