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遗憾的是,最后却没有成功。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被很多“有好生之德”的同志骂作是穷兵黩武,是不把老百姓当回事。这种理解和说法对吗?显然,这是片面之词,是转换了角度在钻牛角尖。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和解释,就是咱们不能用结果去反推行为逻辑,只能根据行为逻辑去评判最终结果。结果是行为逻辑的产物,但是行为逻辑却不能靠结果去反推,因为它们并不一定反向唯一对应。
比如说,一个一辈子都在艰苦创业来改变自己家庭状况的人,最后折腾了好多次却没有成功,大家能批评他是在瞎折腾吗?又比如,一个孩子从小就寒窗苦读,希望将来能考上一个好点的大学,过上一种比较体面的生活,结果却未能如愿,大家能嘲讽人家书白读了吗?又比如,很多人就是相信好人有好报,坚持做好人好事,结果有生之年并没有得到什么巨大的回报,难道大家可以认为做好人好事毫无意义吗?
这样的例子太多,咱就不一一列举了。咱主要是想告诉大家,目标、希望、使命、责任这些东西几乎都不是确定的东西,咱们不能用必然逻辑去解读。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很多是只能风雨兼程而莫问前程的。
诸葛亮北伐的背景公元220年,这是汉末乱世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刚刚接位的曹丕称帝了,三国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
曹丕称帝,其实就跟我们现在打牌一样,觉得自己手里的牌好,十拿九稳,所以就得瑟地明牌了。
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曹丕称帝让很多人都很尴尬。
比如曹魏集团那些平时披着汉室忠臣的外衣依附曹家父子捞取功名利禄的人,人家曹丕现在宣布要彻底裸奔了,你跟还是不跟?
比如刘备,他这些混江湖主要的广告词就是“汉室宗亲”那四个字,他原本还可以靠这个笼络资源把自己的产业搞得更加蒸蒸日上的。但是,曹丕突然宣布,老刘家的江山气数已尽,现在天下姓曹了,他能不尴尬吗?这就是你打着某大公司老板的亲戚名义整合资源,结果你的竞争对手突然宣布你亲戚已经把公司转让给他了,你还怎么去融资?
比如孙权,以前在曹操、刘备那个年代,大家虽然实力和名望上有差别,但毕竟在江湖名分上还是平起平坐的。但曹丕让汉献帝禅让了,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就真正变成了曹家的家奴了。这是心胸并不开阔的孙权很难接受的。
总而言之,曹丕一称帝,瞬间就让当时的天下处处弥漫着一种无比尴尬的气氛。怎么办呢?总得想办法去化解这些尴尬吧!曹魏的那些大臣是选择继续潜伏;刘备也跟着宣布称帝来抗议和否决曹丕的合法性;孙权是静待称帝的合理时机。
这里解释一下,刘备为什么要紧随曹丕的脚步称帝呢?因为他不这么干不行!因为你刘备在江湖上主打就是一个“光复汉室”的招牌,现在曹丕已经公然把你们老刘家的招牌给砸了,你再没点反应,你就没法继续开展工作了。以前大家尊你为刘皇叔,现在大汉没了,你还是刘皇叔吗?以前你号召大家去清君侧,现在皇帝都退位了,你清个毛线?以前是忠于汉室的大忠臣,现在天命归曹,你变成了天下头号反革命了……
刘备为了合理称帝还是耍了一点小花枪的。曹丕当时说是汉献帝心甘情愿把帝位禅让给他的,刘备则利用巴蜀之地的消息比较闭塞,制造了汉献帝死于非命的假消息,言下之意,就是曹丕为了称帝害死了汉献帝,抢了他们老刘家的江山,他作为他们老刘家最后的希望和担当,必须挺身而出要扛起大汉这面旗帜。
咱也别管这是不是老刘强行给自己加戏,但他多少还跟皇权能扯上点关系。比起最后称帝的孙权,还是要体面许多。因为老孙家基本上算是暗黑系出身,靠暴力打下了一片地盘,但在名义上,先是汉臣、后是魏臣,毫无资格和机会称帝。后面他是因为跟蜀汉议和,用“合伙人是皇帝,所以我也是皇帝”这样自欺欺人的名义称帝。
三家公司分别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上市之后,其实按道理来说,无非就是大家换一身华丽的套装再来玩,于实际不应该产生太大的影响和变化。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三家公司先后上市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影响极大的插曲,那就是夷陵之战刘备的惨败。这一败让刚经历关羽之死剧痛的蜀汉集团更加雪上加霜。
蜀汉集团本是在实力上就是三家中排名最后,前后两次惨败几乎掏空了他们的所有老底,蜀汉创始人刘备因此遗憾离世。
正常情况下,蜀汉集团就要自此解体了,因为它已经是要啥没啥了,接班人、骨干力量、资本、地盘、声势啥都拿不出手了,怎么玩?无奈之下,刘备在临死之前,把蜀汉集团托盘给了职业经理人诸葛亮。
诸葛亮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想当什么救世主,只是与先主刘备那段推心置腹的信任与感情让他无法拒绝刘备。再加上,让大汉的旗帜屹立不倒曾是他和刘备共同的信仰和追求,先主先走一步,剩下的就由自己来扛吧。
百废待兴,诸葛亮主政蜀汉以后,躬身入局、以身作则、废寝忘食、披肝沥胆,一点点地把蜀汉集团往正常的轨道上拉。
修渠兴农、植桑织锦、外贸激活、内政筑基、依法治国、清明吏治、再度联吴、平定南中、招兵买马、训练士卒……经过了五年的喘息与恢复,蜀汉终于有了点健康的气色。
这几年,曹魏和东吴没有趁着蜀汉大病一场而彻底要了蜀汉的命呢?原因说来话长,但可以简单地解释一下:
曹魏方面是因为当家人曹丕在格局和见识、能力与勇气方面确实大不如他老爹曹操,夷陵之战时就坐失良机,非常享受孙权那很不真诚的认怂,然后做着“坐山观虎斗”春秋美梦,最后在蜀吴再度联盟之后,被劈腿的东吴气到了,跟东吴彻底开撕了。
东吴方面其实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更多一些,他当时为了专心对抗来报仇的刘备,已经主动跪倒在曹魏脚下了,跪下来的孙子想重新站起来很难。而且,孙权也知道,把老三彻底搞死了,他这个老二基本上也就当到头了。所以老三找他议和的时候,他又再次就坡下驴,然后对他自己跪倒在老大脚下的事情撕账本:姓曹的,我和你是平级的哈,不是你下属,不是你孙子,你要把这点搞清楚。咱给你捋一捋哈,老三是不是跟你一个级别,都是皇帝。然后老三现在和我又是级别对等的盟友,你说我们是不是平级的?话我跟你说清楚,你如果要打,那就放马过来,结果过来引发了合肥方面的战争。
曹魏和东吴之间那几年的拉拉扯扯,给亟需要静养的蜀汉集团喘息之机,到了227年,蜀汉的当家人诸葛亮觉得功力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该重出江湖了,这才助推出了后来著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
当然,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在227年这个时间节点发动北伐,还是有其他两个方面的重要原因的:第一个是曹丕在226年6月份去世了,曹魏接班人是曹叡,这属于交接班时期,曹魏朝堂多少会分神一点;第二个是曹魏集团从曹操汉中撤退之后,对西线的国防态度基本上就是以维稳为主,因为西线太难打了。再加上东线方面,曹魏和东吴这些年一直在间歇性互撕。也就是曹魏的军事焦点在东线,西线的军事防备没有那么森严。
上述大致便是诸葛亮北伐的整体背景,总体上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蜀汉差点没挺住,经过诸葛亮的多方抢救,终于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正常了,然后一看国际形势,好像机会还不错,那就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吧。
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咱直接开门见山地给大家答疑解惑,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关起门在益州过点安稳日子不香吗?这其实一种非常常见的普通人思维,那就是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不愿意去冒任何风险。
这种常规思维存在即是合理,它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非常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但是,这种思维对于蜀汉和诸葛亮的处境却不大适用。
我们要明白,人在目标清晰且势不如人的情况下,是必须要做很多身不由己的事情的。我们经常所说的“突破”就是源自于这种不甘于现状的精神。
咱举个现实点的例子,一个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被家庭或者赋予了走出农门的使命或责任,他除了努力往前冲外,难道会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吗?能因为不一定能考上大学就不好好读书吗?能因为工作待遇没有那些成功人士好就不好好努力吗?能因为身边总有一些人稳压自己一头就畏缩不前吗?
弱者的选择往往都是沉重的,弱者的追求往往都必须充满无畏精神,否则,理想就会变成空想。
诸葛亮为什么必须要北伐?细分之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了。
首先,蜀汉以汉室正统自居,这可以理解,毕竟刘备的汉室宗亲身份已经得到了官方认证。但并不一定每一个人都会真正接受,因为曹魏通过禅让的方式替代了大汉政权,不管这背后有多少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猫腻,但是从流程和操作上,人家是合法合规的。
你们蜀汉天天跟人家打嘴炮,说人家是窃国贼,是贴牌公司,是盗用了你们老刘家的商标……这只是在引导舆情,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你必须要及时采取实际行动来表达你捍卫老刘家的正宗商标的决心。原来加多宝是贴王老吉的牌子或者借用其配方在生产、销售、做广告,但是到了最后呢?消费者认为,加多宝就是王老吉,甚至宁愿认可加多宝,也不认可王老吉。
你蜀汉不去进攻曹魏,你怎么让世人相信你还有一颗捍卫汉室正统的心?如果你没有一颗捍卫汉室正统的心,你蜀汉立国之根本又怎么解释得清楚?如果你蜀汉“立国不正”,失去了名分优势,又怎么激发和争取民心,人家凭什么要放弃强大的曹魏跟着你们蜀汉去火中取栗?
请相信,一旦我们被贴上某种标签,或者在别人心目中形成了某种不可更改的人设,我们就只能努力“配合”去把自己这个形象建设和经营得更好。
其次,蜀汉当时刚刚恢复元气,是名副其实的弱者,但其实弱者相比于强者更加经受不起等待。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大多的现实情况会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方向演绎,魏强蜀弱,蜀汉如果不主动去寻找战机,迟早会被曹魏熬死。
咱还是举例说明,武侠小说中,是不是经常有两大高手对决,然后在那敌不动我不动,到最后,是不是往往是那个修为差点的弱者率先出手?因为对峙和等待,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选择,是在选择谁更沉不住气?谁更承受不了煎熬?谁率先暴露出弱点?
你蜀汉若是只想着偏安一隅,人家曹魏会高兴得要死的。先心无旁骛地凭实力碾压掉东吴,然后慢慢围困你或者步步蚕食你……你就等着被温水煮青蛙吧。
现在有很多人天天跟着别人学什么躺平,说来实在是荒谬。躺平是需要一定的资格的。你清楚自己的处境和责任吗?别人每天悠哉游哉,气定神闲地享受生活,那是人家没有什么压力和威胁,他可以不急着去顶风冒雨搞硬拼,躺平和等待可以帮他降低成本和争取更好的机会。但你却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你躺平试试?只怕你一躺下去就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了。
最后,蜀汉北伐曹魏这种弱者挑战强者的逻辑决定了蜀汉必须尽快、尽早地抓住时机主动进攻,另外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高贵品质也决定了诸葛亮必然会这么做。其实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反复提到了,这里就只从战术方面来分析和总结一下吧。
弱者要想掀翻强者,往往只有一次机会。这个有干仗经验的人都比较清楚,这次机会来源于啥呢?就是四个字:出其不意。也就是人家没想到你会打他,没有做好应对准备,或者因为觉得你不会打他而把你当回事,一门心思去搞别的事去了……如果真的等强者反应过来了,然后进行公平的擂台对决,弱者基本上没有机会掀翻强者。也正是因为这,使得历史上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都特别让人热血沸腾、激动不已。
在几乎所有以弱胜强的案例中,大抵可以提炼三个可供大家参考的条件:
一、弱势方的统帅是当世无敌的大神,比如项羽、韩信、关羽那种人,我是处于弱势,但我能化腐朽为神奇,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你觉得我不是你的对手,但我就是有各种办法把你打得怀疑人生。
二、强势方因为狂妄自大,死于安乐和疏忽,比如越王勾践灭吴、刘秀昆阳一战封神等。强者要是被意外击败了,后遗症是无比巨大的,很多非嫡系、非死忠的人就会更加不看好你了。而击败强者的弱者会迅速吸收很多红利,很多“资本方”会纷纷注资让其变得更加强大的。
三、弱势方有技术创新或者制度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是的,我是不如你,但这只是因为我起步晚、根基浅,我没办法和根深蒂固的你来比。可我的产品本质是更先进的东西,所以我敢挑战你,也唯有不断挑战你,才能让世人认清和接受我们的先进性。
对照上述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随着关羽被害死,这条路再也不可能走通了,诸葛亮虽然也很厉害,但是他没法像关羽那样专注于军事领域;第二个条件,其实曹魏有一段时间在西北的防务是比较松懈的,但蜀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抓住,随着曹魏被打醒,曹真、郭淮、司马懿、张郃等大神各就各位,这条大门也被关上了。第三个条件,依法治国的蜀汉虽然有一定优势,但优势没有大到改变国运的程度。
诸葛亮其实把这些问题都想得相当透彻了,他能做的就是充分利用第二个条件,你曹魏不是在重点关注东线战事吗?你们不是刚刚换了领导人吗?你们不是觉得我们蜀汉还躺在病床上爬不起来吗?咱就得在这个时候给你来个出其不意。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战略还是战术上来考虑,诸葛亮都是必须要抓住机会尽早北伐的。你不趁着人家打瞌睡的机会去打他一竿子,难道等着别人全神贯注或者毫无牵制的时候去等着他来打你?被动就要挨打,这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我们弱者能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一点点思考和总结在讨论蜀汉集团的命运时,我对江东鼠辈是非常痛心疾首的。当时曹操那边已经被关二爷揍成那德性了,张辽的合肥兵团被抽调去救急、徐晃的新兵部队也被逼带上战场了、曹老板都要亲自坐镇前线了……你这个时候趁着淮河一线空虚,率兵往合肥一扑,那画面简直美得不要不要的,结果呢?江东鼠辈跪舔曹操,背刺了如日中天的关二爷,一举把两个弱者的希望都搞没了。真特么自作孽不可活。
在讨论丞相北伐的结局时,我将会对错失街亭的马谡同志欲哭无泪。不管从哪个层面来说,第一次北伐都是蜀汉和丞相这一辈子触碰到成功的最好机会,但就是因为马谡的言过其实而功亏一篑。经此一败,蜀汉北伐再无成功的可能,人家会格外地重视你、关注你、对付你,你的动态、你的状况、你的打法、你的布置、你的困难……都会被人针对,你再也没法一战功成了。比如后来经验老道的司马懿就是靠一个拖字诀耗掉了丞相的一生心血的。
弱者的人生容错率极低!这句话大家一定要牢牢记住并反复琢磨。
但如果你真的想逆袭成功,却万万不能因为这句话就患得患失地不敢往前冲。即便你的容错率极低,但你也只能赌错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别无他法,这就是弱者那种深入骨髓而无法摆脱的无奈。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下“笨鸟先飞”的现实分析。首先,这句话对也是不对的。如果你这只笨鸟原本就没打算飞多高、飞多远,甚至就没奢求过要活成一只正常的鸟,你先飞又如何?又为何要先飞?但你想正常地展翅翱翔,就必须要笨鸟先飞。
笨鸟先飞和勤能补拙的逻辑其实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思维和态度上的事情,后者是战术和落实方面的事情。我们当下有很多没活明白的人经常会掉一些坑里出不来。
比如很多学渣经常会被教育和引导去跟学霸学习经验和方法,这不是瞎扯吗?学渣能和学霸采用类似的操作方法吗?看看那些学霸通常会怎么说?是不是“其实也没什么啦,我也不加班补课,不额外给自己施压,随便听听老师的讲解,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顺其自然……”这些空话、套话?因为人家即便跟你说实话你也不一定学得来,比如他说他一堂课就听20分钟,然后抽出25分钟去自主延伸学习与思考,你学得来吗?
不同状态的人的成功逻辑是不同的,不同条件人弥补自身短板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大家不要枉费心机去找什么捷径。大道至简,我是一只笨鸟,我就得先飞,等我和你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才有资格和你交流探讨。
有很多心灵鸡汤都是那些既得利益者为那些蠢蠢欲动的失意者精心准备的,人家说的绝对没毛病,但你要按他说的去做,那就毛病大了。
咱随便举个例子,“不要轻举妄动”这句话有毛病没?绝对没有毛病吧。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性、懂得克制,这能有什么毛病?但是,如果我是一个功成名就的人,不需要你跟我说,我也不会轻举妄动的。但我是一个到处要填坑的人,想做这个,你告诉我不要轻举妄动,想做那个,你也告诉我不要轻举妄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绝对是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而且久而久之别人也会认为我什么也不想做了。假如你是我的潜在竞争者,也是拥有巨大优势的那一方,你是不是更希望我“不要轻举妄动”?
笨鸟先飞,其实在讲三个事情:第一,如果我们是一只笨鸟,要接受这个事实;第二,如果我们是一只笨鸟,就要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去努力、不尝试,去品尝各种失败的滋味;第三,如果我们是一只笨鸟,只能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补齐短板,不要企图那些已经在高处翱翔的雄鹰给你灌输什么切实可行的好经验。
诸葛亮六出祁山,几乎是在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发动的,大家真以为诸葛亮真的不明白这背后的难度?但这恰恰是诸葛亮身上的可贵之处,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笨鸟不先飞,它就再没有机会和那些雄鹰并驾齐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