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地铁的第一步是,从从锦江乐园到徐家汇的6.6公里线路,这里建成于1993年。
现在地铁可以说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交通命脉。这个起点与一个河北人有关系,这就是刘建航。
刘建航是河北深泽人,出生于1929年,1944 - 1947就读于上海市大同中学,随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毕业后,他开始就参加地铁试设计,在50余年的工作生涯中,对上海的地铁1号线、2号线工程,20多条市政隧道以及两条黄浦江过江隧道的建设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1960年,刘建航刚满30岁,就参加了筹建上海地铁的试设计和实验研究。当时,国家处于被封锁的环境中,资料来源少而且数量有限,只能完全依靠自己摸索。
当时国际上通行的在松软含水的地层中建隧道,都采用钢和铸铁管片的技术,但是这种方法要耗用大量的钢铁,造价昂贵,根本不符合当时的国情。
后来采用较多的钢筋混凝土管片在松软含水地层中建隧道,虽然造价低,但当时尚未见成功的经验,前苏联的技术规范中甚至明确禁止使用钢筋混凝土管片。
刘建航和同事们用七、八年时间,用各方面均符合使用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盾构法隧道管片建成了一条10米长的地下隧道,上海才有了建设地铁可能。这些成果后来应用于建设上海市第一条黄浦江越江隧道——打浦桥隧道,获得成功,并获得了1978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奖。
1989年,上海地铁建设战打响,已是退休年龄的刘建航担任一号线总工程师。当时有一种说法是,上海地下土层松软,造地铁就像“在豆腐里打洞”。其中徐家汇车站基坑深17米,面积1.32万平方米,咫尺之间就是易爆裂的煤气管线以及上水、国际通信电缆等7种管线。
如何确保安全?刘建航每天赶到工地现场监控。施工最紧张的阶段,他连续半年住在工地,每天要分析数千个测试数据,及时调整施工参数。一次一个基坑挡墙位移速率突然增大,开始变形,原来是地下墙中缺少了12根钢制支撑,他果断命令施工人员停止工程赶快抢险。
地铁1号线完工的时候,正好是刘建航65岁生日,在自己亲自参与建设的隧道里通行,刘建航觉得是自己收到的最幸福的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