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是河北肃宁人,他就是刘春霖。
这位状元是怎么炼成的呢?
原来这一天是1904年7月4日,这一天273名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人从紫禁城,也就是现在故宫的中左门进入保和殿,经过一系列礼仪后参加殿试。
在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等是需要经过朝廷认可才能得出。这时候谁也不知道这将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一年后的1905年9月,清王朝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推广学堂制度。这一届科举也就成为了“末代科举”,这一届的状元也就成为“末代状元”,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还是糊掉1904年7月4日这一天,考生在保和殿从上午写到傍晚,最终交卷。请记住读卷官,他们决定了末代科举的排序:大学士王文韶、鹿传霖,尚书陆润庠、张英麟、葛宝华、陈壁,侍郎李殿林、绵文。
两天后的7月7日,最终的结果是刘春霖成为这一科的状元。当然,有一种说法是,这个“状元”并不是刘春霖的,相传殿试的第一名是叫“朱汝珍”的考生,但是朱汝珍的“珍”犯了珍妃的忌讳,而且朱汝珍来自广东,此前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都是广东人,因此慈禧太后拿掉朱汝珍的卷子。
第二位的刘春霖进入慈溪太后的法眼,而且名字中暗含“久旱逢寒霖”的寓意,而且刘春霖来自直隶河间府,原来的榜眼刘春霖成为状元,本应该是状元的朱汝珍成为探花。
姑且不论这件事情是否属实,但这也为刘春霖成为状元增添了传奇色彩。
实际上的刘春霖是标准的贫农出身,他的祖父是农民,父亲是保定府的皂役,也就是衙门中普通当差的,母亲为了补贴家用,还要给别人家做女仆。当时,按照规定,皂役的后代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所以,刘春霖被寄养到大伯家里,送入保定著名的莲池书院读书,师从书院的总教习吴汝纶。
吴汝纶是何许人也?他是晚清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光绪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吴汝纶成为莲池书院的院长,在他的主持下,莲池书院虽为中式书院,却引入大量的“西学”,这让刘春霖受益匪浅。
刘春霖考中秀才后到莲池书院求学。17岁时,刘春霖因父母生病并未参加乡试。后来由于父母去世,因守制在家,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不过,在莲池书院期间,刘春霖刻苦学习,对中国古典经学、史学、文学有很深的造诣,这为后来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00年,进入庚子年,应该有乡试,但是因为八国联军侵华,乡试延迟一年。到了第二年,刘春霖从乡试中脱颖而出。会试在河南开封举行,当时主考官有四位,分别是:裕德、张百熙、陆润、戴鸿慈。
最终贴出的榜单显示,共有273人被录取,其中第一名是谭廷闿,他们被称为“贡士”,需要到北京参加“殿试”。也就是在殿试上,刘春霖成为了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