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原离草原很近的意义

我家在河之北 2024-12-03 08:42:57

在中国各省区中,大约没有一个省份像河北这样离草原这么近。

这里说的草原是游牧民族所在的草原,你就想把,从坝上草原到河北平原,直线距离也就是不到200公里,骑兵一天的时间基本就可以抵达。

像明朝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明朝皇帝被俘的情况。被俘经过是,明英宗朱祁镇,去大同镇劳军,结果在现在怀来县土木堡的地方被瓦剌的也先俘虏。

历史上被俘虏成为阶下囚的皇帝很多,但在永乐王朝不久之后,而且是国家统一、比较强盛的时候,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英宗的“英”是英雄的意思,还是英明的意思,还是讽刺的意思,不得而知。

当然,这也说明当国都离国界线很近的时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以前,长安也做过首都,也被突厥打到家门口,唐朝时期李世民主政不久,就有渭水之盟,向突厥称臣很长一段时间;汉太祖刘邦的白登被围是离首都有很长一段距离。

明朝末年,由于山海关防守很严,清军经常从喜峰口、古北口入关,扫荡河北大地,然后再回去。

这大约就是河北一带跟关中不一样的地方。关中有黄河天险,有黄土高原很长的距离,最终能够有效防守。

这都是坏处,没有好处吗?有的。这就是推动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这一点是别的地方比不了河北的。

从魏晋时期到元代,河北是大食国,也就是现在伊朗一带国民,还有乌慈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栗特人的落籍的地方。

很多地方也能体现出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比如辽、金、元、清定都北京,吸收了汉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而原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经过五胡乱华、衣冠南渡等等流落到了南方,成为了客家人,带去了本地先进的技术,比如磁州窑跟景德镇就有某种关联。

原有的人走了,留下的空白由外地人填充,这就形成了民族与文化的融合,现在正定的一些碑刻中就有契丹语指代的“白色之城”,《马可波罗游记》就称正定为“哈寒府”,这就是契丹语“白色之城”的意思。

所以,河北平原距离草原很近,在古代并非完全是坏处,因为距离近了,所以民族与文明才有了交融的可能。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