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四老”捡到一些马骨头和烂马皮,为何如获至宝?

史说新域 2023-09-09 13:58:13

1935年7月初,长征的中央红军经过黑水、毛儿盖之后,来到打鼓山下。这是一座海拔4500米的雪山,也是长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雪山。

打鼓山有上打鼓、中打鼓、下打鼓三个村子,共居住着100多户人家,但户户“坚壁清野”,藏民都被国民党胁迫逃走了。

村子地势高,麦子成熟得晚,当红军到达那里时,田地里满眼还是一片青绿色,不能割来填肚子,红军只得靠吃豌豆苗、野芹菜、野苦麦菜、茴茴菜过日子。

每人每天只分配到三两青稞麦子,还是没有去皮的。

这里豌豆种得多,各单位每人轮流派人去采摘。每个连队的炊事班煮一大锅豌豆尖,按每人每天三两青稞麦的比例,抓两把青稞麦子放进去,喝那无油无盐的绿汤子,苦涩难咽。

一个班打一桶“饭”回来,也难得从里头捞到几粒麦子,边吃就边饿,嘴里呼噜呼噜吞咽,肚里咕噜咕噜叫唤。

一天早晨,连队来到中打鼓,这是坐落在牢山腰上的小村子。被誉为“红军四老”的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在行军时,拣到一些马骨头和一张烂马皮,竟让他们如获至宝。

他们用火将马骨头烧酥之后再敲碎,吮吸完骨髓,就坐在村前的一块大石旁,喜滋滋地指手画脚,讨论怎样收拾那张烂马皮,准备煮熟吃了好爬山。

讨论了半天,方案出来了,他们分派警卫员吴吉清去山沟里背水。

吴吉清下山上山,来去花了一个多钟头,一路滑滑跌跌,好不容易背上来一桶水。

等他回来时,只见“四老”蹲在火堆旁,已把马皮上的毛燎光了,而且捡了一些干柴,找了一个瓦盆。

看到吴吉清背来了一桶净水,几位老人高兴得手舞足蹈,拿出各人随身带的小刀子,像锯铁片似地把马皮割成巴掌大小的碎块。然后垒起三块石头搭成灶,点上火,熬了起来。

煮啊、熬啊,水开了一个多小时,马皮在瓦盆里翻浪,眼看着很快就可以捞出来大饱口福了,没想到瓦盆“嘎巴”一声,碎裂成几瓣儿,马皮一下子和柴灰混成了泥糊糊。

到嘴的“肉”又喂了泥巴,老人们又是气又是笑。

58岁的徐特立风趣地说:“孔夫子当年在陈国绝粮,恐怕也没有我们这样艰难了!不过,他老先生是游说,找官做,我们是干革命!”

49岁的林伯渠则说:“有志者事竟成,我就不信收拾不了这几块马皮!”

随后,他弯下身去,一块一块从灰浆里往外挑拣烂马皮。

51岁的谢觉哉看了,提醒他说:“光顾着拣马皮不成,还得去找煮的家伙呀。”他便和另外一位同志朝村里走去。

吴吉清背起水桶又往山下去背水,这一桶水背得可吃力,刚到山脚下,肚子就“咕咕”地叫了起来。他的腿脚也不听使唤,花了很长时间才把水背上山来。

吴吉清心想,水是背上来了,但不知找到煮的家伙没有。

他正在嘀咕,忽然听到老人们爽朗愉快的笑声。跑过去一看,董必武等人又捡到了一大堆干柴,谢觉哉在先头部队住过的地方找到了半个铁锅。

大家一齐动手,用半个铁锅先把脏了的马皮块洗干净,又架火煮起来了。

看着马皮在铁锅里翻腾,谢老乐得直叫:“这半个铁锅,可解决我们的大问题了!”

太阳当顶的时候,铁锅里冒出了香味,马皮终于煮熟了。

董必武招呼大家围着锅边坐下,你一块我一块地吃起来。

这个说“新鲜可口”,那个说“味美价廉”,可是嚼了几口之后,都皱起了眉头。

原来马皮一点也不“可口”,马皮里的毛茬子,刺得嗓子眼像针扎似的,咽起来不好受。

不吃吧,肚子在叫苦;吃吧,又担心毛茬子没法出来。这时的马皮块,真成了曹操手里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林伯渠却大口大口地咽着,还招呼别人说:“别斯斯文文,要狼吞虎咽。”一边说着,一边示范,夹起一块,往嘴里一送,咕咚一声,落下肚去,逗得大家笑得前伏后仰。

众人笑完,便也“狼吞虎咽”起来,把锅里的马皮全都吃下肚去。

正是靠着这顿马皮“大餐”提供的能量,红军“四老”才强撑着翻越了打鼓山,跨过了长征途中的这道难关。

参考资料:《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吴起》(陕西人民出版社)、《星火聚起的轨迹:红军长征纪事》等

2 阅读:517
评论列表
  • 2023-09-10 17:56

    缺粮但没有敌人枪炮射来!苦只是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