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血缘纽带,《百家姓》宋朝时成书,先后收录了504个中华姓氏,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本系列文章将按照《百家姓》原文顺序逐讲解姓氏文化。
姓氏由来:元,Yuán,多起源、多汉族姓氏,最早源于殷商大臣元铣(xǐ),以先祖名字为氏。殷商帝乙(子姓,名羡,文丁之子,末年迁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第29位国君)欲废弃(微子启,帝乙长子,宋国开国君王)立受辛(即纣王、帝辛,子姓,名受、受德,帝乙少子,商朝末代国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未果。纣王即位后,元铣仍任太史,掌管司天台,观察天象、修订历法,根据天象判断祸福,向纣王提供意见。
元铣(《封神演义》中杜元铣的原型)虽对纣王的残暴苛政心存不满,但仍维护殷商,多次上书劝谏纣王勿沉迷美色,多关心朝政民生,但终被纣王下令处死。杜元铣的后人为纪念他的忠诚、正直和勇敢,有以其名字为氏者,称元氏,尊元铣为得姓始祖。
源于北魏鲜卑族拓跋部,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鲜卑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北魏第7位皇帝,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下诏改汉姓为元氏,自改汉名元宏,于是鲜卑族拓拔氏便在此际皆改为元氏,主要生活在今河南一带,后人尊拓拔宏即元宏为得姓始祖。
元姓始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汉名元宏
另有源于姬姓魏国公子元、卫国大夫元喧封地元邑,后人以先祖名字、封地为氏称元氏;避讳宋圣祖赵玄朗(赵匡胤父亲)、清圣祖玄烨(康熙)名字,玄姓改为元姓;回族、蒙古族、朝鲜族、鲜卑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在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改姓为元氏等。
得姓始祖:元铣、拓拔宏(元宏)
发源地:河南
迁徙路线:元氏人口较少,具体迁徙路线无从可考,援引宗祠对联了解元氏历史文化。
源自商代;望出河南。
——此联典出元姓的源流和郡望。
宫中才子;樊上酒徒。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字微之,河南郡人,早年家贫,贞元年间举明经科,历官左拾遗、监察御史、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其诗以平易取胜,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宫中称他为“元才子”,著有《元氏长庆集》。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元结,字次山,号漫郎,河南郡人,天宝年间进士,曾参与抗击史思明叛军,立有战功,历官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水部员外郎,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散文也多涉及时政,有《元次山文集》,代宗时以亲老退居樊上,著书自娱,自称“酒徒”。
紫芝眉宇;露竹霜条。
——上联典指唐代元德秀,字紫芝,元结族兄,少年丧父,事母至孝,考进士时,背着母亲入京城,母亲去世,他在墓侧筑室而居,食不加盐,睡不铺席,后任鲁山县令,一年后辞去,住在山水俱佳的陆浑,弹琴自娱,宰相房琯曾叹息曰:“见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尽。”下联典指北魏皇族元志,从小博览书传,颇有文才,任洛阳令时,不畏强暴凶悍,任荆州刺史时,威名享誉荆楚,后任雍州刺史、西征都督,尚书邢峦曾称他:“露竹霜条,故多劲节。”
金钗沽酒;翠腕成阑。
——全联典出唐朝元稹悼亡诗:“泥他沽酒拔金钗。”陶宗仪《元氏掖庭记》:“元静懿皇后诞日,南朝宫人献柳金翠腕阑,似手镯类,但扁而用于臂境。”
河南世泽;元和家声。
——全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
宝岳行军元帅;长寿光禄大夫。
——上联典指隋初名将元景山,字宝岳,洛阳人,勇猛善战,仕周,击败吐谷浑;平齐,斩宇文亮,官拜大将军;文帝即位,拜上柱国,伐陈,为行军元帅,威名显赫一时。下联典指隋代右光禄大夫元寿,字长寿,洛阳人,性仁孝,炀帝立为杨素行军长史,又从帝西讨吐谷浑,以功累官右光禄大夫,从征辽东,道卒,谥景。
邕内神明之誉;宫中才子之呼。
——上联典指宋朝元绛,字厚之,天圣年间进士,任广东转运使时,侬智高(广源州壮族首领)反宋攻邕州,建大南国,元绛驻军邕州,享有威名,后历官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下联典指唐朝元稹。
邕州使威名驰誉;烈女传学士增修。
——上联典指宋代南城人元绛。下联典指唐朝元万顷,拓跋氏后裔,敏于文词、性情放达,曾跟从李勋征伐高丽,管书记,后任著作郎、凤阁侍郎,著有《烈女传》等。
才子诗宫嫔喜咏;列女传学士增修。
——上联典指唐朝元稹。下联典指唐朝元万顷。
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以州宅夸于乐天》诗句联。
摇笔尚堪凌浩荡;题诗端为发幽妍。
——此联为唐代诗人元稹诗句联。
白雪任教春事晚;贞松惟有岁知寒。
——此联为金末文学家元好问诗句联。元好问,字裕之,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号遗山,七岁能诗,二十岁成学,名闻京师,兴定年间进士,任内乡令,正大年间为南阳令,天兴年间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作品有《遗山集》等。
百年人物存公论;四海虚名只汗颜。
——此联为元好问自题联。
四朝文物米仓巷,百世根基浯瀯桥。
——此联为明朝吴与弼赠浯瀯元氏祠联,并赠浯瀯元氏族谱谱序。
七岁神童,诗文名世;一时才子,元白流芳。
——上联典指金末文学家元好问。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元稹。
姓氏郡望:元姓主要郡望为河南郡(今河南洛阳)、雁门郡(今山西右玉),主要以望立堂。
历史名人:唐朝学者元结(字次山,号漫叟、聱叟、猗玗子、浪士、漫郎,今河南鲁山或洛阳人,元延祖之子,文学家、道家学者,唐朝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著《浪说》、《漫记》等)、唐朝大臣元稹(zhěn,字微之、威明,今河南洛阳人,鲜卑族,文学家、小说家,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10世孙,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元朝著名杂剧《西厢记》取材于元稹所作《会真记》)、金蒙时期著名文学家元好问(hào,字裕之,号遗山,今山西忻州人,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神童,号称“元才子”,尊为“北方文雄”,著《遗山集》、《中州集》、《续夷坚志》等),艺人元奎,元秋、元彬、元彪(原名夏令震)等。
金末著名文学家:元好问
祠堂: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靖海镇城东社区东大街在乐元氏宗祠,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清朝乾隆年间扩建,由在乐元氏公祠、在乐轩书院、望海楼三部分构成,建筑面积367平方米,为潮汕地区典型建筑风格,解放后作为工会、小学使用,2014年由靖海元氏宗族集资对宗祠修缮。
广东惠来县靖海在乐元氏宗祠
该支元氏始祖在明朝洪武年间跟随廖永忠将军挥师南下,进驻靖海,守护南疆,遂在靖海扎根创祖,因抗倭有功,在当地始修在乐元公祠。除在乐元氏宗祠外,靖海镇另还有元氏祖祠、可臣元公祠、东川元公祠和朴齐元公祠等元氏宗祠。
广东惠来县靖海在乐元氏宗祠
家训家规:
《祖训碑记》(靖海在乐元氏宗祠):
我父在乐公忠厚开基,勤俭成业。
宗举等继承父志,不忘拮据之艰,用己金置地,前建祠以祀列祖,后缀轩以启儿曹。
尔辈当知创造之难,知守成之不易也。用兢兢戒谨,励志光前。
勿怠惰而废前勋,勿凌夺而伤和气,勿奢侈而长骄淫,勿以众强寖寡弱,勿挟私忿而忘公心。
呜乎,方苞勿践,千古垂训,凡子若孙,凛之,记之!
——乾隆丁亥年三月初三日宗举、宗进、宗秀、宗望等仝立。
浯瀯元氏祖训、家规:
敦孝第 急国课
重农桑 崇俭约
尚节孝 谨婚娶
惩不孝 惩乱伦
惩不法 惩赌博
惩唆讼 惩欺凌
惩侵吞 惩以谨
仁爱以笃,其亲谦冲,以养其度,
积德积学,日而新之,月而盛之,
灌溉熏蒸,则宇宙太和之气,萃於吾门,无黍明训。
泽以诗书,文以尔雅,敦孝弟,飭廉隅,
礼让相先,凌兢不作,则户皆可封,行见处则为洁已清操之士,出则为朝廷硕画之人。
敦睦於姻隣,推之以信友,达之以忠君,则无人不可为礼义诗书之故族,
吾用是毖为吾子姓者,知所自出,
念其承传之重,勤文学,懋徳业,仰体先人,以似以续,方无忝故家者矣。
倘不知自朂,自惰自弃,以贻玷前人,是不孝之尤者,罪莫大焉!
现分布:元姓在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河南、吉林、黑龙江,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陕西、广东、山东、甘肃、辽宁、安徽、湖北、云南等地,其中河南分布最多,整体北多南少。
总人口:元姓约9.2万人,全国排名第384,在百家姓中位列第91。
元姓来源较多,有源于商末太史元铣、鲜卑族汉化改元姓、玄姓改元姓等,主要以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为主,发源于河南洛阳。金朝末年今山西忻州人元好问,北魏皇室后裔,先祖从洛阳辗转定居忻州,他自幼聪慧,誉为“神童”,七岁能作诗,宫中多喜欢他的诗文,号称“元才子”,担任元朝官吏,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蒙囚禁多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潜心著述,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留下了众多传世佳品。元好问死后葬在家乡忻州忻府区韩岩村,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创作不易,喜欢本文章请点赞收藏,欢迎评论转发,关注作者更快获得推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