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屏障:古代帝国无法挣脱的枷锁?

北街老酒 2024-08-09 15:13:47

从气候的视角而言,中华帝国有着极为独特之处,它是古代世界里唯一一个统治核心区跨越两种气候类型的帝国。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的暖温带区域和南方的亚热带区域,皆为中华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古代帝国的核心区域能够突破气候的阻碍。通常来说,不同的气候类型意味着大相径庭的作物种类、生产生活方式、宗教风俗以及整体的组织方法。所以,跨越气候的统治往往难以持久,且充满了妥协。

作为这唯一的例外,中国的跨气候带统治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达成。这一进程自春秋战国起始,一直延续至宋元,直至明清时期才算完成,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分裂与磨合。 在欧亚大陆的西半部,古典时代最为强大的政权无疑是罗马。就气候类型来讲,罗马的核心统治区完全处于地中海气候带,这一点并无特别之处。

但罗马的成就在于,它是工业革命以前,唯一一个统治核心区横跨地中海东部和西部的帝国。 然而,罗马的这番事业未能长久延续。众所周知,罗马帝国从 3 世纪末开始走向东西分治,到公元 395 年形成了东西两个罗马帝国。在同一时期的东亚,中国的南北方也随着西晋王朝的崩溃而分裂。不过,中国后来又踏上了整合与磨合的道路,而统一东西地中海的大业,在罗马之后再无人能够承接。

前面提到过,地中海东西两岸在气候上并无决定性的差异,那么影响罗马走向分治的地理因素究竟是什么呢? 实际上,罗马帝国东西分治的界限,恰是古代地中海的一道隐匿的地理屏障。在工业革命之前,罗马是唯一一个在这道地理屏障两侧同时维持了长期直接统治的广袤国度。

从北至南,这道屏障由三个部分构成。在北部,于欧洲的陆地之上,屏障起始于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从现今的克罗地亚和波黑,沿着亚得里亚海海岸向南延伸,一直连接起阿尔巴尼亚和希腊西部的山区。在中间,屏障由地中海上的荒漠、伊奥尼亚海组成,这片海域面积辽阔,并且其中没有岛屿。

在古代地中海上的航行,深受洋流、风向、季节的影响,再加上为躲避海盗,船只习惯贴岸航行,缺乏陆地的伊奥尼亚海,由此成为地中海上最为凶险的水域。在南端,利比亚沙漠逼近海岸,几乎与伊奥尼亚海汇合,只在昔兰尼加和的黎波利塔尼亚之间的海岸,留下了一条狭长的通道。

19 世纪以前的众多野心家、民族和帝国,都曾向这条屏障发起挑战,但基本都以军事失利、间接统治或者政治分离的妥协而告终。从这个角度来看,罗马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国家,因为它竟然凌驾于这条屏障长达 300 年之久;同时它也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国家,因为它最终也选择了妥协,屈服于古代国家无法战胜的极限。 该如何理解这道地理屏障对罗马分治所起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它既不是首要原因,也不是主要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更不是直接原因,它仅仅是一个因素,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个长时期的诅咒,持续不断地发挥着隐秘的作用。它犹如一把在山腰不停劈砍的锉刀,没有哪座高山会将自己的崩塌归咎于这把锉刀,但也没有哪座高山能够成功逃脱被腰斩的命运。

今天这期,就是要介绍一下这位不显眼的侏儒刽子手,以及历史上与它有过交集的人物和各个帝国。 其一为罗马帝国,它是唯一一个突破这道屏障,但最终也被这道屏障击败的古代帝国。其二是奥斯曼帝国,这道屏障曾是它两个世纪的囚笼,一个世纪的藩篱。其三是英帝国,19 世纪的英帝国,凭借不可逆转的技术力量,彻底消除了这道屏障。

在讲述开始之前,我要再次强调,地理并非历史现象的首要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地理仅仅是一个因素。创造历史的永远是人类社会自身,但是唯有了解地理,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读人类历史的种种现象。

早在古典时代来临之前,东西地中海的这道分界线就无情地进行阻隔。全力扩张的腓尼基和古希腊的移民们向西航行,穿越这条界线之后,便不再听从自己母邦的命令。希腊人在地中海北岸,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南岸,建立起的无数定居点,没有一个长期臣服于科林斯或推罗等声名显赫的东部城邦。

在《伊尼德》中相爱的埃尼阿斯和迪多,便是跨越这条屏障后获得新身份的两个移民代表。在这一时期,东西地中海的分界,已然表现为一种诅咒,仿佛任何想要将权力扩张至另一侧的政权,都会受到惩罚。 雅典的舰队在爱琴海上威风凛凛,却在漫长的西西里战争中对叙拉古无可奈何。

冈比西斯的波斯大军鲸吞了埃及,却在利比亚的沙漠中损失惨重,从此再也不敢跨越界限。亚历山大大帝的侄子,骄傲的伊比利斯君主皮洛什,离开巴尔干远征罗马,但也只是在一场惨胜后悻悻而归。 后来罗马开始挑战这条屏障,并非源于信心,更多是形势所迫。在漫长的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基本一直满足于与迦太基在西地中海上的争斗。

在介入巴尔干半岛事务之后,罗马也曾陷入战线过长的困境。 罗马在马其顿战争中,取得了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最终夺得了东地中海的霸权。但罗马最令人称奇之处在于,它成功在东西地中海两侧,建立起了稳固的直接统治。 罗马的统治奇迹,始于奥古斯都战胜安东尼的亚克兴海战。这场战役,标志着东西地中海长期统一的确定,结束于戴克里先改革,实施四帝共治,这一举措标志着东西地中海分治乃至分离的开端。

在罗马之后,工业革命之前,再没有一个广袤的国家能够在地中海的东西界线两侧同时保持长久的直接统治。据说解释罗马衰亡的理论多达 210 多种,但无论哪种理论,都不应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罗马的内部断裂,发生在一道清晰的地理屏障之上。 罗马帝国西部瓦解之后,在长达 1000 多年的时间里,又有无数势力登上地中海的舞台,向这道隐形的屏障发起挑战,但他们无人能够重现罗马的奇迹。

第一位挑战者是罗马帝国自身,确切地说,是定都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发动的再征服,为帝国夺回了北非、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部分领土。但是在帝国东部,遭受瘟疫和战争的打击之后,西部的土地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基本都丢失了。

第二位挑战者,是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国家。这是一位真正的种子选手,甚至妄图统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帝国在经历第一次改朝换代之后,就开始分崩离析。首先走向独立的 3 个省区,就位于地中海屏障以西,分别是西班牙、马格里布和北非,这看起来不太像是简单的巧合。

第三位挑战者,是崛起于北非的法蒂玛王朝。它跨过界限征服了埃及,然而其原来的属地北非,转眼就成了一个新的半独立政权——齐里王朝的领地。开罗的新主人,深知在利比亚行军的艰难,于是选择了一个偷懒的办法,让贝都因游牧民去北非劫掠。这一决定给北非带来了社会灾难,但也未能为法蒂玛人重新夺回故土。

第四位挑战者,或者说挑战者们,是新千年的拉丁十字军。夺取了西西里的诺曼人,给予巴尔干的土地,十字军战士们涌向了圣城,还顺便毁坏了东罗马。意大利各共和国和加泰罗尼亚人,接踵而来。西欧天主教徒,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许多十字军公国,但他们无法创建母国的飞地。

威尼斯和热那亚是两个例外,但他们也只能控制一些小岛,而且只有在东地中海政治分裂的情况下,才能够维持下去。 第五位、第六位和第七位挑战者,在 15 世纪一同登场,他们分别是法国、西班牙和奥斯曼。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国王们,继承了安茹家族的遗产,想要通过意大利直达东方。然而他们最终连意大利这一关都没能通过。

西班牙建成了可与奥斯曼相媲美的地中海帝国,但是,似乎也满足于探寻意大利和攻击北非海岸,不敢跨越界限。 在 15 - 17 世纪,统治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堪称罗马之后第二个地中海帝国。奥斯曼以善于扩张著称,却始终受到地理屏障的制约。 从名义上来说,奥斯曼的疆土确实跨越了屏障。然而在这道屏障以西,利比亚、突尼斯和阿尔及尔的德伊和贝伊们自行其是,摩洛哥苏丹更是只在名义上承认君士坦丁堡主人的哈里发地位。

在欧洲,奥斯曼帝国多次讨伐奥地利,却始终无法取得他们在塞尔维亚和匈牙利那样的战果。况且即使奥斯曼人在 1683 年真的攻陷了维也纳,他们的计划也只是在奥地利建立一个新教附庸国。 在地中海上,奥斯曼舰队在东地中海的各个岛屿上战无不胜,然而在越过界限之后,1565 年的马尔他坚决不肯接受罗德岛、西俄斯科夫、克里特、塞浦路斯有过或将有的命运。

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里,东西地中海的屏障,是奥斯曼帝国的囚笼,阻碍着它权力的进一步扩张。然而到了 18 世纪,随着奥斯曼与西欧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这道曾经的阻碍,居然悄然变成了奥斯曼帝国的防线。

1690 年代,欧根亲王的基督教大军在巴尔干半岛的群山间受阻。半个多世纪之后,叶卡捷琳娜女皇命令波罗的海舰队绕过欧洲,前往地中海攻打土耳其,但这支长途跋涉的舰队,除了让奥斯曼朝廷大为震惊以外,没有产生太多其他作用。

19 世纪一世,奥斯曼的埃及,成了英国和法国争夺的战场。然而在拿破仑离开之后,东地中海的土地依然归属于帝国。 真正的危机出现在西地中海。1830 年,法国攻占阿尔及尔,奥斯曼帝国无能为力,仿佛那里并非自己的领土。

几年之后,土耳其人匆忙进军利比亚,消灭了地方自治的卡拉曼利王朝。然而这也无法挽救突尼斯和阿尔及尔的命运。 在 18 世纪开始,特别是 19 世纪到来之后,地理上的屏障,成了奥斯曼帝国抵御西欧野心的防线。英法可以在东地中海安排代理人,影响政局,甚至扶持希腊独立,但也无法直接掌控奥斯曼的核心领土,只能满足于某种军事和稳态。

至少在 1860 年前,地理屏障还能发挥若隐若现的作用。 然而在此之后,技术将会毫不留情地施展力量。技术的革新向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取代绝非瞬间完成。在蒸汽机不够先进的时候,铁路依然是运河的附庸,而汽船只是帆船的配角。因此决定地中海命运的变化,直到 1860 年代才显现出来。

它们分别是汽船、电报、铁路,以及 1869 年建成的苏伊士运河。英国是工业革命后地中海的新主人,但它的统治方式颇为奇特,依靠的是舰队以及直布罗陀、马尔他、塞浦路斯、亚历山大港等港口据点,而非沿岸的土地。与此同时,它也不得不和其他强国分享权力。 法国在波旁王朝时期,就拥有一支地中海舰队,并且将地中海视为核心利益所在。它的第一轮扩张,被特拉法尔加海战终结。在 19 世纪又重振旗鼓,最终成为瓜分奥斯曼帝国在东西地中海遗产的主要参与者,直到奥兰港湾之战和阿尔及尔危机,才被迫退出。

俄国一直对地中海怀有野心,从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二世,乃至克伦斯基都渴望得到军事坦宁堡。只有列宁的布尔什维克暂时放弃了这种地中海的野心。斯大林曾向同盟国提出,在二战后获得一个利比亚港口。赫鲁晓夫时期的红海军参谋,曾设想突破北约封锁,与新生的阿尔及利亚共和国胜利会师。

意大利对地中海的诉求,看似最为合理,它也是唯一一个正面挑战英国地中海霸权的国家。然而 19 世纪的沙文主义者和 20 世纪法西斯朗图的幻想,都随着二战的结束化为泡影。 当然还有其他参与地中海事务的强国。美国在 1815 年派出军舰警告阿尔及尔的海盗。

二战后,美国海军第六舰队成为了地中海的主宰。日本海军在一战期间曾在地中海作战,战争结束后,还参加了鞑靼尼尔海峡的托管委员会。 技术进步使得点对点的快速旅行、即时通讯成为可能,现代国家的权力,空前突破了地理的限制。

东西地中海之间的自然屏障,从此失去了作用。 英国可以直接统治埃及乃至印度,法国可以直接统治叙利亚乃至越南。如上文所述,所有的强国,乃至美国和日本,都能够将自己的权力投射至地中海。

那道曾经分离罗马、囚禁奥斯曼、阻拦无数君主和将军的隐形之墙,几乎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罗马帝国为何被迫一分为二,存在许多更为根本、直接、关键、深刻的原因。然而从环境方面来看,这恐怕也只是自然强加给古代国家的一种命运罢了。

0 阅读: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