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腿、迈步、站稳了!”来自广东的林先生,曾以为自己“永远站不起来”,但在今年年初,他成为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后重获行走能力的完全截瘫患者。


复旦大学的脑脊接口技术,让瘫痪患者重新站了起来。这不,脑机接口又有新进展。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让一名瘫痪男子用意念控制机械臂,机械臂通过计算机接收大脑信号。患者只要想象自己做抓、移、放物体这些动作,机械臂就能照做。

这里的脑机接口和之前复旦大学的不太一样。复旦大学的脑脊接口主要是修复身体、重塑连接,偏治疗方向;而加州大学这个更侧重连接外部设备,起到替代和辅助作用。而且,这个脑机接口设备不用调整,就能连续工作7个月,创下了记录。
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它能适应大脑细微变化,控制机械臂的动作更精细。研究成果3月6号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几个月后,经过15分钟调整,参与者依旧能控制机械臂。目前,研究团队还在优化人工智能模型,让机械臂动得更快、更平稳。
相比之下,脑脊接口在脊髓损伤治疗领域已经展现出突破性临床价值。因为它控制的是自己肢体,还出现了神经重塑效果,意味着用它训练后,有可能治好身体,最终摆脱设备。不过要是患者肢体有损伤或缺失,那还得靠脑机接口这种能连接外部设备的技术,未来,它带来的各种“异体改造”,不仅能辅助,还能大幅提升人体机能上限。

这几年,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可太“疯狂”了,筹集到数亿美元,一门心思扑在复活袋狼、渡渡鸟和猛犸象等灭绝物种上。最近,他们还真有了突破性进展。研究人员靠着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一只有着猛犸象特征的长毛鼠,这些小家伙不仅长着长长的卷毛,脂肪代谢也加快了。

可能有人要问,为啥不直接复活长毛猛犸象呢?理论上讲,复活一个物种不是不行,可实操起来那真是困难重重。毕竟我们没办法凭空变出一只动物,得借助其他动物来让猛犸象的基因表达出来。
他们想出的办法是选猛犸象近亲物种,对其进行基因编辑。和长毛猛犸象血缘最近的亚洲象,就成了首选。但问题来了,这个过程得对数百个胚胎做大量实验,而且只能通过跟踪胚胎妊娠期,才能知道能不能生出存活的猛犸象。可大象的妊娠期长达22个月,一次实验就得两年,这显然不太现实。
此外亚洲象是高度社会化、高智商的动物,还濒临灭绝,拿大量亚洲象做实验,伦理上根本过不去。所以,研究人员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小鼠妊娠期只有20天,从胚胎到幼崽转变很快。除了毛发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对脂肪代谢相关基因改造后,小鼠体重并没有增加。目前这些长毛鼠才几个月大,研究团队还没时间深入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对小鼠健康的长期影响,比如生育能力、患癌倾向啥的。后续,他们打算测试这些小鼠的耐寒能力。
猛犸象最后一次在地球上溜达,还是大约4000年前的事,和现在的动物存在巨大遗传鸿沟。到底要改变多少基因,才能把一只大象变成猛犸象,目前还不清楚。其实,研究团队的目标也不是搞出猛犸象的精确复刻品,而是培育出具有猛犸象特征、能填补猛犸象生态位的生物。他们原本计划2028年年底让第一头猛犸象诞生,现在看来,希望渺茫。
不过研究人员觉得,这几只长毛鼠的诞生,是复活猛犸象计划的关键一步。但也有学者泼冷水,说这几只长毛鼠根本不算啥重大进步,离培育出真正的猛犸象或者“猛犸鼠”差得远呢,说白了,它就是只带特殊基因的老鼠。

3月7号,雅典娜航天器在月球陨石坑内侧翻,电力耗尽,任务宣告结束。大家还记得不,去年他们家也有个航天器尝试登陆月球时侧翻了,上次是1号任务,这次是2号。去年日本发射的那个航天器,更是头朝下直接栽倒在月球上。

雅典娜号这次降落地点在月球南极附近,因为那儿又冷又暗,可能藏着大量水冰。这些水冰不光有太阳系历史的科学信息,还能为以后月球探索提供资源。可雅典娜号上用来钻月球土壤找水冰的钻头,只有在接近直立状态才能工作,这一翻,计划泡汤了。
雅典娜号是美国宇航局商业月球有效载荷服务计划的第四次任务,这个计划就是美国宇航局掏钱给航天公司,让它们把物资送到月球表面。第三次萤火虫航天器探测任务就挺成功,给美国宇航局部署了10个科学载荷,8个都到达目标了。

最近还有新论文说,月球上水资源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多,月球两极的斜坡够凉爽,冰可能存在于土壤最上层。看来,以后登陆月球的宇航员得准备双防滑鞋。
本文来源@科学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