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万亿的险资,真的要来A股了吗?

白刃行式 2025-01-23 10:52:41

22日盘后,出来一则比较重要的消息!

1,狼来了:险资入市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

具体举措包括:

√一是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含权益类基金)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的长周期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后续逐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与资金规模。

√二是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提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推动有条件地区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规模。细化明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五年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三是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开展差异化投资。

√四是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督促公募基金管理人稳步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牢固树立投资者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机制,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推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规则落地,依法拓展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类型和投资策略。

√五是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一年多次分红政策。推动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的运用。允许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职)业年金基金、银行理财等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定增。在参与新股申购、上市公司定增、举牌认定标准方面,给予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进一步扩大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操作规模。

是不是好消息呢?是好消息,A50直线拉升,小涨近1个点。不过,这个反应和924相比,差远了。

因为这个保险、社保资金入市的问题,说了很多遍。上半年证监会也在说,让保险资金入市。924系列组合拳,也说要打通险资入市的堵点,很多人一次次失望。搞得现在险资入市,已经成了狼来了的故事。

市场压根不怎么信!

但,我觉得还是不要忽略保险的因素。借用科技的语言:保险资金入市短期高估,长期低估。

2,保险入市空间多大?

根据2023年的数据,全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7.67万亿,目前整体的权益投资是比较少的。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 ,国寿 、平安 、太保 、 新华 、人保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为24.1% 、15.8% 、15.8% 、 24.7% 、19.7% 。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比例到底高不高?有多大提升空间?

我找到一份2020年的数据,美国寿险行业总资产规模约8.2万亿美元,其中债券资产规模占比约47%,权益资产规模占比约30%。但,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寿险行业权益资产占比并不是一向如此的。

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险资权益占比很低。当然了,70年代也是美国股市最差的十年。权益投资比例占比只有个位数,那个时候险资都在投资什么呢?房地产抵押贷款。

实际上,对于保险这样庞大的资金来说,选择是比较有限的,一般来说,只有4类资产拥有足够的流动性和市场空间。一是债券,二是股票,三是地产,四是黄金。

一般来说,最主要的是债券、股票和地产,因为这三个资产都可以稳定产生现金流,比较符合保险的业务需求,而黄金价格的波动小相对较大,对企业经营风险影响比较大,品种单一,不能通过分散投资来管理风险。一不小心,容易把自己搞死。

类比到中国,其实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保险行业投资最多的资产就是房地产,因为这个市场足够大,过去也足够好。根据2023年的数据,平安不动产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万科和恒大,成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

可是,现在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下行周期,至少未来5-10年,房地产很难成为保险配置的资产,哪怕是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仍有上升空间,但池子太小,容不下保险这头大牛。

那么,问题来了,只剩下债券和股票,池子足够大。过去2年,债券被资金疯狂买入,债市迎来了史诗级大牛市。2023、2024年,中证全债分别上涨5.23%、8.83%。2002年至今,只有2005、2009、2014、2018年,有过这种行情。

如今,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6%左右了。如果想要继续维持债券牛市,只能让利率继续下滑,光靠债券利息肯定是远远不够的了。可是,随着国债收益率的不断下滑,债券的风险逐步开始上升。

与此同时,整个A股还是处在相对低估的阶段。就在这几天,规模1.8万亿美元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的负责人Nicolai Tangen在达沃斯论坛间隙接受采访时称:“最好的做法永远是与其他人反其道而行之,当下应怎么做?好吧,如果要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卖出美国科技股,买中国,卖出私募信贷,买那些过时的东西。”

所以,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保险公司入市,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

3,如何拯救利差?

去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保险业还处于历史的垃圾时间中》,虽然924以来,保险行业反弹了很多,但里面说的问题依然存在。

保险公司利润来源主要有“三差”,分别是死差、费差、利差。

①死差,预期的保险资金与实际理赔资金的差,理赔金额越小,利润就越多。

②费差,保险公司预期的经营成本与实际的经营成本之差,实际的经营成本越低,利润就越高。

③利差,保险公司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差。

拿着别人的钱去赚钱,保险天生就是一门无本的金融生意,但在三大利润来源中,死差和费差都相对固定,最重要的是利差,利差越大越赚钱。

但是,利差也有可能变小。特别是当市场从一个非常繁荣的情况进入萧条的状态下,尤其容易出问题。因为在繁荣时期,为了抢夺订单,保险公司会承诺比较高的收益率,可是等到它开始兑现的时候,却发现到处都是1%的国债。

如今,中国的保险行业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过去保险公司通过地产赚了不少钱,过去2年通过债券又赚了不少钱(2020年中国寿险行业ROE为16.4%,2021年为13.3%,均高于历史平均水平以上)。现在这些可能都不能赚钱了,保险公司必须要冒险了,否则利差急剧缩小,就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寿险倒闭潮。总结这两次倒闭潮,归根结底都是利差损风险引起的。其中,第一次寿险危机发生于1986-1991年期间,受投资的垃圾债券违约率上升,造成寿险资产投资收益率下降。第二次寿险危机发生于90年代中期至2005年左右,由于股市泡沫破灭,公司投资收益率大减,美国寿险行业整体投资回报率从2000年7.05%下跌到2004年的4.7%。

现在中国的保险行业,也正在面临一个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风险,如果不进入权益市场,那么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相当危险的。而我们看一下,市场上的红利指数,股息率从3-8%不等,这样的资产不买,保险公司还能买什么呢?

所以,保险资金入市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这种趋势已经形成。近一个月以来,平安集团及其下属的平安人寿持续增持多家H股银行,涉及建行、工行、邮储银行、农行和招行,耗资至少50亿港元。

当然,险资进来不是做慈善的,资金也会注意风险,它们大多都是右侧交易者,而不是左侧交易者。因为保险要求更高的确定性,它们只有看清楚了,完全改变的时候,才会大举进入。

从美国的历史上来看,险资增加股票配置,也是在美股上涨之后。不要指望险资雪中送炭,它们的业务特征注定追涨杀跌。现在,只是把它们头上的紧箍咒给去掉了,暂时观望情绪还比较浓厚。下一轮牛市中,险资或许将成为市场中,最为坚定的力量!

1 阅读:5

白刃行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