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还是暴君?功大还是过大?
在这些问题上,恐怕中国历史中再没有比秦始皇争议更多的皇帝了。
一般情况下,开国之君的声名都比较好,即便是短命的朝代也一样 ,比如同样二世而亡的隋文帝就在各方面都是赞誉。
秦始皇却争议颇多,有人说他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王。
有人说他“书同文、车同轨”在中国人心种下了统一的种子,让中国即便是分分合合也终归统一。
当然更多的人谴责他劳民伤财、横征暴敛、急功近利,修长城、建骊宫、阿房宫动摇国本,以至于农民起义四起。
焚书坑儒让中国文化大受损失,儒生奋起反抗;严刑峻法,让百姓战战兢兢,无法安心度日。
秦始皇到底是何形象,是否真的严刑峻法,睡虎地秦简的出土或许可以解说一二。
睡虎地秦简的出土睡虎地在湖北省云梦县,1975年因为农民挖掘水渠,挖出一座古墓而被发现。
当然在云梦县挖出古墓,是很常见的,毕竟云梦县就是古时著名的云梦泽,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重镇,楚国还曾在云梦泽建都。
前些年在这附近发现过汉墓。
随着发掘的深入,让考古人员意想不到的秦简出现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啊!
在此之前只发现过汉简,而如此巨量的秦简,如此完整的保存,是前所未有的。
墓主人是一个叫“喜”的秦国人,他的一生也颇为精彩。
他十七岁就参加了秦国攻打赵国的战争,服过兵役的他二十二岁在云梦做小吏
最后升为管理法律条文的刑事官,这些竹简就是他日常工作的内容,是他亲手刻下的秦国刑法条文。
“喜”应该是一个很认真负责的官吏,也是一个热爱自己工作的官吏,所以在他去世后,会有如此巨量的竹简围绕着他的遗体摆满棺椁。
也因为云梦泽这个地方水位高,在地下三米埋葬的竹简得到了良好的保存。
睡虎地秦简的内容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
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
睡虎地秦简内容细致详尽,从商业到农业,从社会到家庭,无一不涉猎。
就连我们现在还需要天天呼吁的家暴问题,秦律中都有相当详细的记载。
丈夫若是打伤妻子,就要受刑杖责罚,甚至比我们现在还严苛。
而一直深入大家记忆的《陈涉世家》中记载有“失期,法皆斩”,就是服徭役,过时限不到的人就会被杀头。
这让大家对秦律的严苛印象深刻,而陈胜吴广的起义也理所当然。
但是睡虎地秦简的记录并不是这样的。
“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翻译过来就是“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搁不加征发,应罚二甲。
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六天到十天,罚一盾;超过十天,罚一甲。”甚至遇到雨天不能干活,可以直接解散回家,不用服役。
并没有严苛到陈涉所说的“失期则斩”的地步。
不知是陈涉为了反叛故意那样说的,还是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修改了秦律,让刑法严苛到随意杀人的地步。
不管怎么说,经睡虎地秦简的证实,秦始皇时期的法律并没有到随意连坐,肆意杀人的地步。
相较于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律法,似乎还宽限不少,最起码接待没有身份证的人不会连坐到街里街坊和亲人。
对于一向以法家思想治国的秦朝来说,已经很宽大了。
为何秦始皇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睡虎地秦简已经证实,虽然秦朝有“轻罪从重”的传统,但是整体还算是正常水准。
比别的朝代也没有太过分,老百姓正常过日子还是可以的,可为什么秦始皇会被后世称为暴君?
中国的历史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要从周朝开始说起。
周公旦的分封诸侯制其实就是天子居于中央,分封诸侯于各地自治,天子只需要收取诸侯的税赋朝拜就可以了。
所以天下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没有大一统,而是各诸侯国自治。
而秦始皇真正做到了大一统,先后诛灭六国,天下再无异性王侯。
一时间各国被灭百姓、亲贵都难以适应,毕竟周朝国祚绵长,只东周,也就是春秋战国就时长800多年。
各国分治的思想早已在各国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各国百姓对秦始皇的恨意可想而知。
从秦始皇统一以来,各国民众的大小反叛、甚至私人刺杀屡屡发生,难以杜绝。
秦始皇出巡时,楚国年仅10岁的项羽就指着他的车架说总有一天要取而代之;韩国贵族张良雇佣大力士在波浪屿刺杀秦始皇。
而这两个人就是推翻秦帝国的最大主力军。
项羽就不说了,他推翻秦帝国以后,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称帝,但诸侯王分国而治的思想在项羽心中根深蒂固。
他只愿意做称霸一方的西楚霸王,就如他的先王楚庄王一样,只称霸诸侯,不称帝于中华。
这当然是开历史的倒车,在历史的洪流中,帝制终将取代分封制。
所以项羽能推翻秦朝,却没办法治天下。
和平统一的安定生活让百姓逐渐适应了大一统的帝国。
张良更是把对秦始皇的仇恨摆在了明面上。
他家世代是韩国贵族,祖父父亲都是韩国宰相。
秦始皇灭了韩国后,张良就散尽家财,招募各方勇士,为韩国报仇,为覆灭秦国做尽一切努力。
他还积极寻找韩国王族,扶植他为韩王。
可惜张良真不是做统帅的料,几次起义都失败了,最后张良不得不投靠项羽,又因为看到项羽不是做大事的料,才投靠刘邦,反正就是谁能帮他灭了秦国,杀了秦始皇,他就跟谁混。
后来还跟刘邦谈条件,说成功后他就得扶植韩王,不能跟刘邦一直混。
所以刘邦当皇帝之后,张良这一众文人掌握了话语权,秦始皇的“功”在他们眼中就不是功了,“过”那绝对得放大了说。
而且秦朝本就是用法家治天下,相对严刑峻法,所以秦始皇的暴君形象就逐渐被放大,舆论几乎一边儿倒。
秦始皇修筑长城,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坑杀骗自己的方士术士,于是有了焚书坑儒。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就是这种刻板印象的真实写照。但实际上,汉朝完完全全的继承了秦朝的法律法规,表面上是儒家,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除了汉初的“文景之治”用的是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与民修养生息以外,汉武帝时期的法制法规与赋税政策甚至要比秦朝还严还高。
但是汉朝为了与秦朝这个短命的朝代有所区别,特意请来了儒家撑门面,“外儒内法”比内外都是法家的严苛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些。
当然秦始皇暴君的印象形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秦始皇太心急了。
他太急于把自己的雄才伟略、宏大规划付诸实施了。
战国以来,数百年战火不断,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
但是秦朝太心急,没有让老百姓有喘息的机会。
秦始皇的伟大规划对秦朝的伤害就如后世的隋炀帝一样,二人都太急于把自己对国家的规划全部实现。
秦始皇为了阻击匈奴进犯,修长城防御以外,还修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驰道,由咸阳直通北方战场的南北大道,一旦有敌情,不管是消息还是部队与战略物资,都能迅速送到前线。
并行建设的还有秦王朝的巨大宫殿,骊山宫殿、连绵八百里的阿房宫。当然八百里有夸张之嫌,但也绝对能看出宫殿的巍峨、工程的庞大,还有神秘并且绝对壮观的秦始皇陵墓等等。
这些巨大的工程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人力从何而来,当然是先从牢狱里的罪犯奴役。
当监狱里的罪犯全部派到工地还不能满足建设需求怎么办?当然是制造出更多的罪犯,怎样才能制造出更多的罪犯?
当然是把法律法规制定的更严苛一点。
比如原本偷盗10两金子的价值只需要判罚一年牢狱,现在判十年,这个十年免费劳动力不就出现了。
不管是不是秦始皇的本意,但这种做法在整个秦朝越来越严重。
这样的情况严重到一定程度,就会直接影响土地耕作所需要的劳动力。
当被劳役征用的劳动力过多时,土地耕作所需的劳动力就会不足,然后大量土地被闲置,然后出现粮食不足的境况。
一旦一个国家的口粮出现不足,百姓的温饱问题就会出现,那这个国家就离动乱不远了。
后世的隋朝如此,初建国的秦朝更是如此。伟大的秦始皇太过伟大了,以至于他只想着自己的宏伟规划,忘记了战乱之后必须休养生息的客观规律。
想让自己的子孙万世而传,可是他没有像文景皇帝那样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稳定富裕的王朝。
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秦二世在横征暴敛上没有一点收敛,反而比秦始皇更残暴。
不止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杀戮殆尽,还宠信赵高这样的奸臣,让本来就困难的百姓更加水深火热。
再加上秦始皇一死,秦朝各地都点燃了烽火。
不管是活不下去的农民起义,还是六国后裔和贵族造反复仇,群雄再次蜂拥而起,让本来就千疮百孔的秦朝迅速陷入动荡,秦二世被赵高杀死,也预示着短命的秦朝就此结束。
结语:因为秦朝实在是太短命了,而它又实在离我们太久远,很多史料难以保存,以至于后世历史爱好者没有机会去详细了解它。
所以秦朝总是以横征暴敛的形象示人,秦始皇也自始至终都是个暴君的形象。
但秦始皇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他是中国必归一统思想的奠基者,是“书同文”的缔造者,因为有了书同文,我们中华文化和思想才能终归统一。
他是雄才大略的伟大君主,为我们开启了新的国家制度,使中华文明能亘古延续。
秦朝的快速灭亡更多的是分封制的垂死挣扎,是郡县制推广的艰难起步。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短命就把暴君的标签贴到始皇帝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