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延包三十年是定心丸,但没地的乡亲们咋办?

可艾社会趣事 2025-04-17 01:09:48

土地承包再延三十年,这事儿基本上是板上钉钉了。从上头的文件精神,到下面一些地方的试点情况看,大方向错不了。这确实是好事,是顺应了大多数农民兄弟的心愿。你想啊,土地是农民的根,承包期稳住了,大家心里就踏实,也愿意往地里头投钱、投工夫,想着长远收成,这对保证咱国家的粮食口袋、对农村的长久发展,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符合咱农村的实际情况。

但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摆在眼前:那些从一开始就没分到地,或者后来家里添了人丁却没有相应增加土地的乡亲们,该怎么办?难道这三十年延下去,他们就真的一辈子也分不到自己那份地了吗?这心里头能平衡吗?

咱都记得,上一轮土地承包到期,大概是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事儿。那时候的政策是“大稳定、小调整,生不增、死不减”。说实话,很多地方为了省事,或者怕麻烦,基本上就没搞“小调整”。这就造成了从那时起,新出生的人口,还有一些因为各种原因没赶上趟儿的家庭,就成了没有土地的人。虽然说按家庭承包,有走的老人,有新生的孩子,一个家内部能互相匀和一下,问题看着不大。可总有那么些个家庭,确实就是一分地都没有。如果这一轮延包,他们还是拿不到地,那真就是一辈子的遗憾了!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问,真的就没地可调了吗?其实不然。

咱得想想,当初分地的时候,是不是每个村都按政策留了些机动地?按规定,好像是总面积的5%左右吧。再加上那些本来就在计划面积之外的地,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还有,这些年,随着城里户口放开,不少农民兄弟“农转非”了,他们的承包地按理说是要收回集体的。那么,这几块地加起来:

原来留下的机动地;

早先那些计划外的土地;

“农转非”人员退回来的土地。

这些地,现在都在哪里?去向明不明白?要知道,现在农村人口跟改革开放前比,其实是减少了的,总的来说,地应该更宽裕了才对,土地矛盾按说不该那么尖锐。

问题到底出在哪?为啥不能搞点“小调整”呢?

就像我老家那个村遇到的情况,几年前因为国家征地,一下子就把没地农民要地的火给点起来了。大家伙儿情绪激动,强烈要求村里给个说法,调整土地。村委会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把全村的地彻底查了一遍。这一查,问题就都暴露出来了。

原来啊,不少这样的地,早些年因为要交农业税、交提留统筹,没人愿意种,觉得是负担。这时候,一些脑子活络的人就站出来“承包”了,别人不种他捡着种,自己种不过来就转手租给别人,用集体的地给自己捞了不少好处。还有一部分地呢,落到了当过村干部或者跟干部关系近的人手里,种上了值钱的经济作物,就等着哪天国家征地,好狠狠捞上一笔补偿款。

你看,把这些情况都摆在桌面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这样的土地拿出来搞点小调整,匀给那些没地的乡亲,有啥问题?一点问题没有!后来我们村就想了个办法:先让原来种着的人继续种,但通过签新合同的方式,把多占的地明确出来,承诺等合同到期或者有条件腾退时,就优先转包给那些登记在册的无地农民。这样一步步来,既照顾了现实,也解决了没地农民的燃眉之急,大家都觉得这法子公平,怨气也就慢慢消了。

所以说啊,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地本身,而在人。关键是一些村干部,怕得罪人,不愿意去碰这个硬骨头,不愿意为老百姓主持公道,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才是“小调整”推行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农村土地问题,牵扯到每个农民的饭碗,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中央提出“大稳定、小调整”,这个思路是对的。“大稳定”是前提,保证了人心不慌;但“小调整”也不能丢,这是维护公平、解决矛盾的必要补充。只要咱们的村干部能真正从实际出发,不怕麻烦,认认真真搞好调查摸底,把问题搞清楚,把道理讲明白,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农村当干部,就是要有担当,要给老百姓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不能一遇到难事就摇头,就觉得头疼。咱们都将心比心想一想,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成员人人有份的,也是一种最基本的保障和福利。要是咱们自己一辈子连块属于自己的地都没有,那心里该是啥滋味?解决好这个问题,让每个农民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才是我们该干的事!

0 阅读:0

可艾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