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那位老前辈对“三农”问题一番“静待2028”的感慨,心里头五味杂陈。他在“三农”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那份对土地、对农民的深情和焦虑,咱是感同身受的。他说现在的问题不少,但因为财政还能兜底,所以不算“最紧迫”,这话有几分现实的无奈。
确实,回顾历史,82年搞“分田单干”,那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解决“吃饱饭”这个天大的紧迫问题,想出来的有效办法。那时候没机器,少化肥,劳动力也没地方去,把田分到户,大家伙儿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子就上来了,粮食产量也确实上去了。这在当时,绝对是起了大作用的,解决了大问题。

但是,时代总是在往前走的。几十年过去了,情况大变样了:
生产工具变了: 拖拉机、收割机越来越普遍,很多农活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力。
生产资料变了: 化肥、农药、除草剂让小块土地也能获得不错的产量,但也带来了新的成本和环境问题。
人的出路变了: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挣的钱比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多得多。留在村里的,很多是老人、妇女,或者兼业搞搞。
这种情况下,“分田单干”这种小规模、零散经营的方式,它的效率优势、增产优势,甚至调动主要劳动力积极性的优势,确实不如从前了。现在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运转,从以前主要靠自身产出贡献国家(“造血”),变成了需要大量外部资金输入(“输血”),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位老前辈觉得,只有等到财政“钱少了、钱缺了、没钱了”,大家才会真正急起来,才肯下决心去动真格解决“三农”的深层问题。这个观察有他的道理,财政压力确实是推动变革的一个重要因素。
难道我们解决重要问题,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危机来敲门吗?
“三农”问题,关系到几亿人的生计,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把它仅仅看作一个需要财政资金维持的摊子,等到维持不住了再去想办法,这恐怕不是最负责任的态度。
我们不能否认,现在每年大量的财政投入,保障了粮食供给,稳定了农村社会,这是巨大的成就。但这笔钱花出去,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让它发挥更大的效用?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怎样才能让农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在我看来,与其焦虑地“静待2028”,不如现在就行动起来,不等不靠,主动作为:
土地文章要做活: 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怎么让土地更顺畅地流转起来,方便那些有能力、愿意种地的人搞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效率?这方面需要更灵活、更到位的政策支持。
科技兴农要抓实: 好的种子、好的技术、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具,怎么更快地推广应用?怎么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需要持续投入和耐心引导。
产业链条要拉长: 不能光盯着种地那点收入。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这些都能增加附加值,给农民提供更多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机会。
农村环境要建设好: 干净的路、清洁的水、方便的医疗、像样的养老,这些都是农民实实在在的期盼,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三农”问题复杂得很,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绝非一日之功。但正是因为它重要而复杂,我们才更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地探索和实践。

等着问题变得“最紧迫”才动手,往往意味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咱们国家发展到今天,有条件、有能力,也有责任去更前瞻、更主动地谋划和推动“三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所以,我的看法是,“三农”的出路,不在于消极等待某个时间点,而在于从现在开始,认清形势,找准问题,拿出实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这需要政策的智慧,需要基层的创新,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关心“三农”的人,都贡献一份力量!咱们一起努力,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这难道不比干等着更有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