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耕地红线再“加压”,“露头就打”锤炼国家治理真功夫

可艾社会趣事 2025-04-20 01:17:30

背景提要: 近日,中央就耕地保护再出重拳,明确对“大棚房”反弹回潮、新增“挖湖造景”和乱占耕地建房这三类突出问题,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发现一起、处置一起,形成“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这不仅是对既有整治成果的巩固,更是对未来耕地保护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发出的清晰指令。

1. 这不仅是保饭碗,更是检验地方治理成色的“试金石”

耕地保护,听上去是土地问题,实则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的头等大事。我们常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粮食从哪里来?根本就在于脚下这片耕地。中央这次点名三类问题,特别是“大棚房”屡禁不止、“挖湖造景”破坏优质耕地,背后往往不只是个别主体的违法行为,更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观上存在偏差,在监管上存在“宽松软”。“露头就打”的严令,不仅是对违法者的直接震慑,更是对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的一次严肃提醒和强力督促。能不能守住耕地红线,能不能把中央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这考验的是地方领导干部的政治站位,检验的是地方政府的执行能力和担当精神!这绝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2. “露头就打”打的是什么?打的是侥幸心理,打的是发展惯性

为什么有些违法占地问题会像“韭菜”一样割了又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法成本低,一些人抱着“法不责众”、“先建后批”甚至“建了再说”的侥幸心理。同时,一些地方习惯于依赖土地财政,对于能够带来短期“效益”或“形象”的项目,哪怕是以破坏耕地为代价,也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次明确“露头就打”,就是要彻底打掉这种侥幸心理,让潜在的违法者不敢伸手,让监管者不敢懈怠。更深层次看,这也是在矫正一种不健康的“发展惯性”——难道除了破坏良田搞建设,就没有推动地方发展的更好路径了吗?这无疑是在倒逼各地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更加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3. 常态化监管:从“运动式”治理迈向长效机制的关键一步

过去的耕地保护,有时会陷入“专项整治”过后问题易反弹的怪圈。这次政策特别强调了专项整治后要形成常态化监管,防止问题反弹。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耕地保护不能再靠“一阵风”,必须建立起日常巡查、动态监测、快速响应、严肃问责的全链条、常态化管理机制。这需要技术的支撑,比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耕地变化的“天上看、地上查”;更需要制度的保障,将耕地保护责任压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头,让每一寸耕地都有人管、有人负责。从“运动战”转向“阵地战”,才能真正把耕地保护的篱笆扎紧、扎牢。

4. 严管之下,如何兼顾农民合理需求与乡村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绝不意味着要牺牲农民的合理权益和乡村发展的必要空间。“乱占耕地建房”问题中,确实存在部分农民合理的建房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情况。因此,“堵邪门”的同时,更要“开正门”。一方面,要坚决遏制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要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依法保障农民合理的宅基地需求,并为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预留出必要的、合法的用地空间。这需要规划的引领,需要政策的精细化设计,需要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只有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严格执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耕地保护才能获得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群众基础,政策才能行稳致远。

中央此次对三类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下达“露头就打”的严令,意义深远。它不仅是对具体违法行为的“精准打击”,更是对耕地保护极端重要性的一次再强调,是对地方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对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引导。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我们没有任何退路!这需要决心,更需要智慧;需要雷霆手段,更需要长效机制。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0 阅读:0

可艾社会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