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又清仓了,228亿打包43个港口,嗅到了什么危机?

冬萱阅览商业 2025-03-07 13:28:35

李嘉诚一出手,整个财经圈都要跟着抖一抖。这几天,他又有大动作了,228亿美元抛售43个港口。这突如其来的清仓大甩卖,难道是提前嗅到了什么信号吗?

就在3月4日,长和集团发布了一条战略重组公告,计划出售位于欧洲、美洲、中东等多个地区的港口,其中竟然还包括了关注度极高的巴拿马运河项目。

要知道,这个地方的两个港口可是直接控制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出入,掌握它就相当于掌握了世界航运的咽喉。长和公司对这两处港口的经营权还有22年才到期,如今竟然被提前摆上了货架,实在令人意外。

更让人奇怪的是,这次交易消息一经爆出,长和的股价不跌反涨,一夜之间涨幅就达到了19.66%。

其实,市场的反应不无道理,因为这次交易成功之后,至少能给李嘉诚带来190亿美元的收益,折合成人民币大约1657亿,而长和2024年的总资产为10628亿人民币,相当于一次性提现了16%。全球经济寒冬,现金才是王道。这钱拿到手之后,进可攻退可守,拿去投资新领域也好,直接给股东发红包也罢,可都是实打实的现金。

不过,能让李嘉诚大规模清仓的真正原因,肯定不只是这一百多万美金。对此,有人说这背后隐藏着大智慧,但也有人说没那么复杂,其实就是想卷钱跑路了。那么,长和此次港口大甩卖的原因到底是啥呢?

要知道,这回长和集团出售的港口几乎都是核心项目,而且个个都是现金奶牛。就拿巴拿马运河的港口公司来说吧,每年包揽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去年全年通过船舶数量近万艘,营收高达34.53亿美元。这么高产的奶牛,李嘉诚怎么舍得拱手让人呢?

正所谓事出必有因,海外的这些港口年收入虽然又高又稳定,但这净利润却是一年不如一年,而且增长空间有限。比如刚刚提到的巴拿马运河港口,34.53亿美元的营收,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却不足1%。

最关键的是,海外港口风险太高。自从特朗普二次上台之后,动不动就放狠话,说必须拿回巴拿马运河港口的控制权,还说这是属于美国的资产,不能任由中国人控制。看到这,估计不少人都想问,这不是人家巴拿马的地盘吗?美国凭啥在这又唱又跳?

其实在上个世纪的时候,美国确实控制了运河一段时间,不过1999年之后,主权就正式移交了。但要知道,这地方每年光是过路费就高达50亿美元,而且还是中美贸易的重要通道,美国的政客们又怎么可能会轻易放弃?另外,近些年通过这里的中国货船数量激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影响力,他们当然急得跳脚。

不过,巴拿马总统早就站出来说了:运河主权不可动摇,而且还明确拒绝过美国免费通行的无理要求。但小国哪有跟大国较量的能力,最后还是扛不住压力,投向了美资的怀抱。前段时间,他们甚至还对长和港口的特许经营权发起了调查,连合同的合法性都遭到了质疑,这不明摆着有人故意在背后搞事情吗?

实际上,除了巴拿马,波兰的港口也沦为了政客们的靶子,赚的钱多半都拿去交保护费了。李嘉诚早就知道情况不对,要是一直这么被美国针对下去,说不定哪天资产就被强征了。与其这样,倒不如早点脱手卖掉,还能给自己留条后路。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次的交易方,正是美国的贝莱德。这家公司来头也不小,旗下管理的资产规模高达8.5万亿美元,去年还凭借全球10.4%的集装箱吞吐量成为了世界三大港口运营商之一。

毫无疑问,这次交易成功之后,贝莱德将会超越更多传统航运巨头,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同时,这也意味着巴拿马港口的控制权又回到了美国的手中,看到这个消息的特朗普估计早就笑得合不拢嘴了。

不过,李嘉诚这次卖掉的,可是位于二十多个国家的港口,背后的原因显然不能用“地缘因素”一概而论。实际上,长和这次大规模交易的另一个真相是:为了降低集团的负债率。

从具体数据来看,交易之前,集团净负债率高达23.6%,但交易成功后,这个数据预计只有18%。而在未来一年,长和需偿付的计息贷款高达713.34亿港元,交易带来的现金基本能实现完全覆盖,降低了短期债务逾期的风险。

不仅如此,长和的资产结构也会进一步优化,因为甩掉的都是包袱,留下的才是精华!就拿这次的港口来说,其实没全卖,国内的盐田国际、香港货柜码头一个也没出手,这些资产利润率高达47.62%,这才是真正的现金奶牛!

不仅如此,他还在海外留下了澳洲的天然气、欧洲的电力,这些能源基建项目也个个都是下金蛋的鸡。关键还不容易受到地缘因素的影响。

财务瘦身了,战略换血了,你说李嘉诚的算盘打得精不精?简直就是给全球资本上了一节资产优化哲学课!

李嘉诚最厉害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永远不贪最后一份利,再肥的肉,该割的时候也得割。在他眼中,没有什么是永远的核心资产,今天的港口再赚钱,也不能保证明天一定会盈利,说不准再过几年,贝莱德就得哭着找后悔药了。

0 阅读:50

冬萱阅览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