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女人在家养病,让女儿给外婆送谢礼被怼,她:是天性凉薄吗

程梦璃说情感 2025-03-17 11:38:13

那天是周三……不,应该是周四。窗外落雨,细细密密,像针线缝合着天空的伤口。她坐在沙发上,腿上盖着一条毛毯,毛毯边缘已经起了毛球,粗糙得像她的心情。42岁的李然刚做完手术,医生叮嘱她要静养,可她的脑子却像一台老旧的收音机,嗡嗡作响,停不下来。桌上放着一盒包装精致的茶叶,是她特意买来送给母亲的谢礼。母亲在她住院期间忙前忙后,甚至连她的女儿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可现在,她却连下楼都困难,只能让女儿代劳。

“你去外婆家,把这盒茶叶给她送过去,就说是我感谢她的。”李然对女儿说。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像一张被揉皱的纸。

女儿正在低头玩手机,屏幕上的光映在她脸上,显得冷漠又疏离。“为什么要我去?你自己不能去吗?”她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

李然愣了一下,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细细的疼。“我身体不好,走不了那么远。”她解释道。

“那就等你好了再去呗。”女儿终于抬起头,眼神里透着不耐烦,“我又不是你的跑腿的。”

李然的手微微颤了一下,毛毯的边缘被她攥得更紧了。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女儿像极了她年轻时的自己——冷漠、自私、不愿为别人付出。她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是愤怒,是委屈,也是深深的自责。

李然的母亲是个典型的南方女人,勤劳、节俭,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小时候,李然最讨厌的就是母亲的唠叨:“别把鞋子乱丢!”“吃饭的时候不要玩筷子!”“学会感恩,别让人觉得你没教养!”这些话像蚊子一样嗡嗡作响,吵得她心烦意乱。

可现在,她才明白,母亲的唠叨里藏着多少爱。住院的那几天,母亲每天都带着煮好的汤来看她,汤里总是放着她最爱的枸杞和红枣。她记得有一天,母亲来的时候,身上还带着一股雨水的味道,头发湿漉漉的,鞋子上沾满了泥。她问母亲为什么不打伞,母亲却笑着说:“打伞不方便,汤会凉。”

想到这里,李然的眼眶发热,但流不出泪。她看了一眼女儿,发现她正在用手指卷着毛衣的袖口,动作机械而漫不经心。她突然觉得,自己和女儿之间隔着一堵墙,一堵用冷漠和误解砌成的墙。

“你知道吗?”李然试图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外婆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我们应该感谢她。”

“我知道啊。”女儿的语气依然冷淡,“但我觉得,感谢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李然深吸了一口气,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你觉得,感恩是可以分割的吗?是可以推卸的吗?”

女儿没有回答,只是低头继续玩手机。李然看着她的侧脸,突然觉得陌生。她的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冷漠了?是因为她的教育出了问题吗?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孩子都这样?

她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曾对母亲的付出视而不见。那时候,她总觉得母亲的爱是理所当然的,甚至有时候还嫌母亲太过唠叨。直到她自己当了母亲,才明白母亲的辛苦和不易。

“你知道吗?”李然的声音低了下来,像一条被拉紧的琴弦,“我年轻的时候,也像你一样,不懂得感恩。”

女儿终于抬起头,眼神里多了一丝好奇。“然后呢?”

“然后,我失去了很多东西。”李然的声音有些哽咽,“我失去了母亲对我的信任,失去了她对我的耐心,甚至差点失去了她的爱。”

女儿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似乎在思考什么。李然趁机继续说道:“感恩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女儿沉默了片刻,终于放下手机,站起身来。“好吧,我去外婆家。”她的语气依然有些不情愿,但至少愿意行动了。

李然看着女儿的背影,心里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知道,女儿的冷漠不是天性凉薄,而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教育。她决定,从今天开始,要用自己的行动教会女儿什么是感恩。

女儿离开后,李然坐在沙发上,望着窗外的雨发呆。雨水顺着玻璃滑下,像一条条泪痕。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曾经教她折纸鹤,说纸鹤可以带来好运。她拿起桌上的茶叶盒,开始折纸鹤。纸的触感有些粗糙,但她的动作却很轻柔,仿佛在抚摸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折好纸鹤后,她把它放在茶叶盒里,心里默默祈祷,希望母亲能感受到她的感恩,也希望女儿能学会感恩。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天空露出了一丝阳光。李然的心里也多了一丝希望。她知道,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她坚持,总有一天,女儿会明白感恩的意义。

她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母亲的笑容。那笑容像煎过头的溏心蛋,虽然有些焦黑,但依然温暖。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