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增长:2024放缓,2025咋干

董希水 2025-01-16 20:34:56

彭树军(资深金融从业者)

农商银行,请更加珍惜你的贷款客户,因为“借款人稀缺”时代可能正在来临。

2025年1月14日,央行官网发布的《2024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至2024年末RMB贷款余额255.68万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RMB贷款增加18.09万亿元。从新世纪以来的长期历史看,上述年度增速与增量处于什么样的水平?野叔将从整体、结构、机构、利率等方面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2025年农商银行贷款投放与营销做些简单建议。

(附图1)

贷款整体增长分析

第一,年度增速比较分析。2000-2024年期间,各年度贷款增速(如无特别注明均为RMB口径)数值的波动区间为6.0%至31.7%,谷值与峰值分别出现在2000年和2009年,这一阶段贷款增速整体呈现快速波动上行趋势。

2010-2024年,增速没有全期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一阶段整体呈现波动下行趋势,贷款增速从2010年的19.9%,下行至2024年的7.6%(历年详情见附图2);后者是2000以来第二小值,也是2001年以来的最小值。而且与上年相比,2024年增速下行3.4个百分点,降幅相对较大。

第二,年度增量比较分析。2000-2008年,各年度贷款增量均在4.5万亿元以下。2009-2014年,各年度增量在6-10万亿元区间。2015年及以后年度,数值均在12万亿元以上;其中2018年及以后年度均在16万亿元以上。

2024年,RMB贷款年度增量18.09亿元,数值是2020年以来最小的一年,也是2011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量比上年减少的一年;与2023年度的峰值相比,2024年度增量少了5.52万亿元。

(附图2)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间接融资的贷款增量在2024年同比明显减少,但是作为直接融资的公共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债券净融资合计同比多增1.97万亿元。由此,2024年末,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余额合计125.11万亿元,在“社融”存量中占比30.6%,比上年末提高0.9个百分点。

有关方面强调多年的要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目前似乎开始初见成效;不过主力不是企业部门,而是公共部门。2024年公共部门债券净融资同比增长16.2%,大大高于同期实体经济贷款增速,而且近三年来呈现加速趋势。

从经济理论上讲,如果真的出现私人部门的“借款人稀缺”现象,那么公共部门就必须担当起“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这一理论当下似乎也正在变为现实。

第三,季度增量增速分析。为了更精细的了解近年贷款增长变化,野叔同时对2017年以来各季度RMB贷款的增量增速进行分析(颗粒度比年度的更小)。

从季度同比增速看,2019年一季度以来,各季度呈现波动下行趋势;其中2024年增速逐季下行趋势更为明显(详情见附图3)。

从季度增量看,2024年四个季度的增量均不及上年同期。例如一季度开门红期间贷款增量9.4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0014亿元;四季度增量2.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9310亿元。

2025年,从社会融资“大盘”看,公共部门发债力度可能强于去年,直接融资占比则有可能还会略有提高,如此银行间接融资增速还有可能低于上年,这就意味着信贷增长“总量性机会”不会很多,“以量补价”的理论在现实中将受到挑战;因此银行必须进一步淡化“规模情结”,具体地说就是信贷投放的年度目标任务不宜定得过于理想化,包括增量不一定要年年递增、增速不一定要高于上年。

(附图3)

贷款结构增长分析

第一,个人贷款增长分析。从增速看,2024年末RMB个人贷款余额82.83万亿元,同比增长3.4%,比上年增速低3.5个百分点。从增量看,2024年度个人贷款净增2.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2.42万亿元。

从结构看,2024年末个人消费贷款(此处含房贷)余额58.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从长期消费贷款同比略有增长来看,四季度房贷可能已经企稳,不过期待这一部分还有多大增量的可能性也不大。

个人经营贷款余额24.14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仍然高于RMB贷款平均水平(详情见附图4),但是相对上年低了8.2个百分点。2020-2023年,经营贷款成为个人贷款增长的主力(这四年增速在16.5%至20.0%之间);当前其下行较快的变化,让人感到后期个人贷款业务方面 “借款人稀缺”现象可能会逐步明显。

(附图4)

第二,企业贷款增长分析。从增速看,2024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69.73万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比上年低3.8个百分点(详情见附图5)。从增量看,2024年度企业贷款净增14.31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59万亿元。

从结构看,企业短期贷款余额42.44万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上年低4.2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余额109.26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比上年低5.7个百分点。票据融资14.72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上年高9.2个百分点;票据占比8.67%,比上年末提高0.21个百分点。

但是从当前经济发展投资重点、银行信贷投放结构看,普惠贷款(包括农户贷款和小微贷款)、绿色贷款、科技贷款等仍然保持比RMB贷款平均水平更高的增速,这就意味着2025年仍然具有较多的“结构性机会”。不过,农商银行过去那种粗放式经营已经极难敏捷地获得这一类机会,只有精明式经营、特色化经营才可以成功,而且可能还需要“特色再特色、精明更精明”。

(附图5)

贷款机构增长分析

2024年末,中小银行RMB贷款余额121.67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上年低2.7个百分点,比同期“七大行”增速低2.5个百分点。这是2022-2024年连续三年中小银行贷款增速低于大行(比较详情见附图6),说明在这一期间信贷领域“大行下沉”的成效非常明显,当然下沉布局与持续发力是在更早之前。

同期六大行与国开行的RMB贷款余额126.3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虽然仍然较高,但是比上年低3.3%。所以近期连“宇宙第一大行”的行长也撰文提出,针对银行业低水平“内卷”问题要进一步强化自律管理。对此野叔有点呵呵。

上述多组增量与增速宏观数据的变化体现在微观层面上,那就是2024年真正拓展的“首贷户”相对不多。一方面是各银行相互“拓展”其他机构的老客户,尤其是某些机构利用较低利率的优势,“拓展”那些中小银行原有信用状况较好的优质客户;另一方面是尽力以降息、送礼等方式对自己的老客户进行续贷、提额。

所以,2024年银行一线的客户经理们普遍感觉到贷款营销真的太难了。于是有的参加培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营销能力;有的分析数据、加大走访,拓展自己的营销范围;还有的投机取巧、借助中介,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由于考核压力较大等原因对这种“自废武功”的做法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此外从区域增长看,至2024年11月末(12月末区域数据暂时未披露),本外币贷款增速相对最快的是安徽10.8%,然后是江苏10.7%、浙江9.6%(12月末数据均暂未披露)。

11月末,安徽省本外币贷款余额86028亿元,比年初增加8619亿元。其中,住户部门贷款余额30008.47亿元,同比增长4.54%,其个人贷款增速相对是各省域中最快的之一,由此支撑了整体的增速;企业贷款余额55710.96亿元,同比增长14.45%,增速略低于同期江苏的、而略高于浙江的企业贷款增速。

2025年,信贷增长的区域差异、机构分化肯定还会存在,对于增速更缓区域内的农商银行来说,更需要关注学习赋能、数据赋能,更需要加快机制变革、管理转型,更需要脚踏实地、艰苦奋斗。

(附图6)

贷款利率变化分析

首先我们有认清一个因果关系,不是利率下行导致客户的观望“等贷”,而是“借款人稀缺”、信贷需求不足等导致了贷款利率的下行趋势。有的经济理论认为,在私人部门进行资产负债表修复的阶段,利率政策的有效性相对有限。

所以农商银行的管理者不要天真的以为,在宏观上只要平均贷款利率足够低,就会刺激出足够的信贷需求总量与客户;在微观上只要自家贷款利率比其他机构更低,就会有绝对把握“挖来”对方的客户。

从长期看,无论是LPR(及之前的贷款基准利率)还是金融机构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011年以来一直表现为波动下行趋势。2024年9月,新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已经只有3.67%(近年各季度详情见附图7);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51%。

据最新披露的信息,2024年12月新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进一步下行至3.43%,比上年同期下降36个BP,比上季末下降8个BP;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约3.11%,只比目前一年期LPR高1个BP(这还是政策明确要求不能低于后者的结果)。

2025年1月中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65%左右,而2024年1月其水平在2.45%左右,一年时间已经下行了80个BP。如果不是有关方面又是“喊话”、又是处罚、又是暂停公开市场买入等操作,近期下行的速度和幅度有可能更明显。

这就意味着,2025年贷款利率下行概率很大,或者说是肯定的,因为有关方面已经明确说了将“择机降准降息”。所以农商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利率定价管理,尤其要注重从负债端发力来控制资金成本、从人力端发力来控制运营成本。

(附图7)

野叔的结语

在贷款增长明显放缓的背后,是“借款人稀缺”的苗头;在“借款人稀缺”的背后,则是“资产荒”或者资本收益率的下行。这种趋势性变化一旦,虽说可以缓解,但是在短期内难以完全修复和明显回升。

所以野叔认为,农商银行在2025年的信贷业务工作思路上,与其重规模、不如重结构,与其重增速、不如重质量,与其重份额、不如重客户。其中特别要强调一下贷款质量问题,千万不要为了规模、增速、份额,大做转贴、大做中介、大做大额,给后期留下更多的不良隐患。

毕竟对农商银行来说,可能最冷的四九天还没来,最好未“雪”绸缪。(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0 阅读:0

董希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