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尤其在农村地区,被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民对其产生了质疑,甚至将其视为骗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光伏发电的广阔市场
光伏发电在中国的推广始于2014年,当时国家能源局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工作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通过光伏发电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光伏发电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其每千瓦装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500千克、二氧化硫约15千克,减少粉尘排放。在大力的推动下,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在贫困户中的装机量就达到2636万千瓦,有415万贫困户实施,根据等量统计,每年发电收益约有180亿元。这一环境效益符合市场对于绿色能源产品的需求趋势,也满足全球碳减排的目标。
光伏发电因其不占用土地、不破坏环境、收益稳定等特点,适合在农村地区普及。农村拥有丰富的屋顶资源,这些屋顶在传统意义上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光伏发电项目的到来,使得这些闲置资源得到了重新规划和利用。农村生活方式一般以独门独户、独家独院为主,自家房子不存在归属权争议,且采光好,农民同意即可安装。而城市楼房却行不通,安装在楼顶,需要同楼层所有业主同意才能安装,落实、交流较为困难。
另外,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电力需求不断增长。家庭中家电设备增多,对稳定电力供应的需求更为迫切。光伏发电系统一旦建成,能够满足农户自身用电需求。而且在停电时,还可作为应急电源保障基本生活用电,提升农村供电可靠性。同时,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光伏发电自给自足,还可以将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增加收入来源。
以15kW装机为例,设备安装在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从成本角度看,虽然设备采购、安装调试以及前期运维培训等总投资约9万元,但部分地区有补贴可降低农户出资。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和使用寿命得到了显著提高,还可以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在成本效益方面,农户自用光伏发电可节省电费开支,按照农村电价0.5元/度、自用率60%计算,每年节省约4500元;余电上网按当地上网电价0.3元/度,年售电收入约2700元,投资回收期6-8年,后续盈利可观。政府通过补贴光伏设备的费用、完善国家收电网络、提高收电价格等方式,为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农村屋顶户用光伏发电项目的发展还可带动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在农村扎根。在设备制造方面,产能需求会刺激更多企业投入到适合农村市场的光伏设备研发和生产中;安装环节则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临时性就业机会,包括设备搬运、安装调试等工作;运维阶段,虽然目前存在专业运维人员稀缺的问题,但随着项目的发展,会培养起本地的运维人才队伍,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增加村民收入来源。除了直接的发电收益和就业带动,还催生了诸如“光伏 + 特色种植”“光伏牛棚”“光伏小龙虾”等新业态,将对农业设施的智能化提升与农牧渔业相结合,实现了集约用地、绿色低碳发展和乡村振兴效果的最大化。
光伏发电的市场乱象
光伏发电这个项目本身既然没有问题,那么农民为何还遇到那么多“问题”。
上文已经指出,农村光伏发电的主要成本是光伏设备,主要收益是发电并网后的电费收益。如果持续发电,长期并网收购有保障,且能覆盖光伏设备的采购成本、售后维修成本,则这个模式就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模式。
然而,在大规模推广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采用了低质量的低成本设备,这些光伏板发电效率低且寿命短,而农民缺乏专业知识,购买时根本无法判断设备的优劣。在售后方面也只能任由厂家说辞,真正实施“五年免费维修”的厂家其实极少,更多的是需要农民承担额外的维修费用。这就大大增加了光伏发电的持续投入成本。
其次,很多光伏用户都表示,装了光伏发电的前几年,发电量表现得相当稳定,可是几年过去后,这发电量就像手机电池一样,逐渐的减少。这就意味着自己的收入在减少。仅使用几年的时间,当初安装光伏的设备费用还没有“回本”呢。与当初安装光伏“几年就回本”想法不同,光伏收益起伏很大,也不存在宣传中的“高收益”“快速回本”的情况。
最尴尬的是,为了促进光伏的推广实施,部分企业就推出了“光伏贷”之类的金融贷款产品,鼓励农民用贷款的形式安装光伏发电。这些不法分子通常会精心编织一套“躺赚”话术,他们通常会隐瞒“融资贷款”、“租借”等关键词,以免费安装、卖电赚钱为诱饵,声称农民只需提供闲置的屋顶,就能月月领取租金和发电收入,20年后光伏电站还白送。在宣传中还往往会夸大说发电的收益能够覆盖贷款利息之类的,可是实际上,由于各家各户的条件各不相同,真正能够覆盖贷款的情况属于极少数。
在签订合同时,骗子们会故意设置各种陷阱。他们可能会让农民签订设备租赁协议,而不是房屋租赁协议;也可能会引导农民通过贷款方式支付所谓的“安装费”,将“免费安装”变成“银行贷款0首付安装”。更有甚者,还会在合同上做手脚,让农民从出租方变成融资方,购买别人的光伏设备,从而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巨额贷款。
一旦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卖电收入和政府补贴的银行账户通常会被新能源公司控制。这些公司会在钱一到账就立即转走,美其名曰冲抵设备租赁费。而农民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屋顶变成了别人的“印钞机”,自己却只留下一屁股债。
因此更多的农民在安装之后,才发现还增加了经济负担。甚至还出现诈骗,直接卷走农民的钱。农民获得的信息出现了误差与错误,加上农民普遍对高科技知识、金融产品一知半解,容易被忽悠和欺诈。不法分子们紧紧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尤其是在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地区,无论是留守老人还是稍有文化的年轻人,都难以幸免。
光伏发电的经典骗局
免费安装骗局。在福建南平市,李某被销售人员告知“零首付装光伏”,公司声称“你出屋顶我出钱,咱俩合伙建电站”。结果是李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个人信用贷款安装了光伏设备。原本以为是轻松获取收益的好事,然而,补贴和收益被光伏公司大量截留,他只得到微薄的租金,每月仅有几百元,远远低于预期。这种“免费安装”模式下的贷款陷阱在于,农户被看似诱人的表象所迷惑。公司利用农户对光伏知识和金融贷款的不了解,让农户签订了不平等的贷款合同。实际上,农户成为了贷款的主体,承担着高额的还款压力,而公司却在背后挪用补贴和发电收益。
“假租真卖”骗局。一些不法分子打着“租赁农户屋顶安装光伏电池板”的幌子,向农户宣传免费安装且有20年租金收益。可实际上,农户只是出租了屋顶,租金少得可怜,而光伏电池板和发电设备却是自己从公司“买”的。例如,某地的农户,在公司“代租”名义下,先被收取了全部设备款,最后发现所谓的光伏电站收益大部分被公司占有,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这里的公司玩了一个概念游戏,将屋顶租赁和设备买卖混淆。他们通过提前收取设备款,利用农户对未来收益的期待,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把风险全部转嫁给农户,自己获取暴利。
股份合作骗局。某些公司以合作社或者股份公司的名义,邀请农户加入,农户出资购买光伏发电板并按股份比例分配收益和补贴。但实际情况是,公司控制经营权和财务权,虚报成本、少报收入、拖延分红。如某村的光伏合作社项目,农户投入资金后,发现自己对项目运营毫无话语权,收益也远远低于预期。这类骗局利用了农户希望通过投资获取更多收益的心理。公司在合作过程中,通过操纵财务和经营,使得农户看似参与了一个有潜力的项目,实际上却一步步陷入陷阱,权益得不到保障。
骗局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农户自身的弱点。农户大多不了解光伏发电的技术原理、设备成本、发电效率等关键信息,无法准确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在面对复杂的贷款合同和承诺时,农户不明白其中隐藏的风险,容易被所谓的“稳赚不赔”所打动而轻易签字。
企业的逐利与违规。随着农村光伏发电市场潜力的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一些不良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取高额利润,不惜采用欺骗手段。在行业监管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企业的违规行为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例如,对于以农户名义贷款安装光伏设备的管理存在空白,使得一些企业有机可乘。
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补贴政策是为了鼓励光伏产业发展,但在执行过程中,容易被不法企业利用,成为他们诈骗的诱饵。一些企业通过虚假申报补贴项目,套取国家资金,同时欺骗农户参与项目。地方政府虽然积极推动光伏发电项目在农村的落地,但在项目审核、过程监管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的欺诈行为。
农村光伏发电有着积极的商业逻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当贷款模式被引入后,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农户防范意识,就容易滋生骗局。这些骗局不仅损害了农户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提高农户意识、加强企业监管和优化政策执行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让农村光伏发电回归到正常的商业轨道,真正成为乡村振兴和能源转型的有力推动者。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健康、有序的农村光伏发电市场,农户能够真正从合法合规的项目中获得实惠,而企业也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一个绿色、和谐的农村能源新格局。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骗局而否定光伏发电在农村的价值,而是要通过解决问题,让这个项目更好地造福广大农民。(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