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接触这个行业20来年了,怕的是酒、恨的是酒,爱的也是酒。
钱钟书曾说: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中国人的饭局,重点不在“饭”,而在“局”。而这个局中点睛之笔就是酒,马云就善于“以酒识人”,不会喝酒又爱逞能,三杯下肚烂醉如泥丑态百出的人,不用;能喝却装作不会喝,千方百计唆使别人喝酒的人,阴险狡诈之徒,不用;会喝酒,却有分寸,对别人不劝酒的人,可委以重任。饭桌酒局上的表现,也能从侧面体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和品质。
又到年关,免不了的是饭局,最近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喝酒,但又和银行人打交道多,大部分都能理解,但总感觉差了很多意思。
银行人很多时候喝的酒可能并不是酒吧。
酒是良药
酒是社交工具,喝酒场如战场,酒品如人品,这话有一定的道理。见过先打针再喝酒的,见过喝完酒开车的,为了喝酒,连身体、自由都不顾了,可见其拼命的程度。能喝半斤喝一斤的,绝对称得上勇。
银行的存贷汇生意,你做我做大家做,真的有多少区别?酒酣耳热之际,是感情最近的时候,俩人搂着脖子,拍着胸膛,称兄道弟,“以后有事找我”,可能事儿就成了。有一回朋友问我,你不喝酒,看着我们喝醉了,是不是觉得像看傻子一样?我呵呵一笑。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不是个好状态,你没有融入这个环境,也拉不近感情。当你端着一杯水向人敬酒的时候,诚意已大打折扣了。
酒是苦果
劝酒、敬酒、灌酒、陪酒这一类的行为,早已在酒桌上演化成为一种服从性测试。越是不敢拒绝的人,表示出的“服从度”就越高,劝酒者也就越满意。甚至新人入行就要参与这种测试,曾有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扇耳光一度引起热议,银行酒桌文化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不会喝酒到底该不该喝”成了无数新员工酒桌第一场面临的难题。不给面子只是托词和表象,深一点来看,银行酒桌文化已然成为权力群体通过所谓的“酒文化”来收获征服感。随着95后00后加入职场,很多地方已经逐渐淡化了酒桌文化中的劝酒行为,甚至法律也对同桌喝酒有关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后果不可谓不重,但越是权力集中的地方,这种淡化越是不够明显。
酒的确是能最快拉进感情增进了解的工具,但是快速拉进后了解到的是草包一堆最后也是无甚用处的,现在这世道骗是越来越难骗了。而且酒光喝酒不办事的多了,这个不用多解释。
真正的酒桌文化,应该是宾主尽欢相得益彰,会将气氛不断推至高点,让大家在推杯换盏间得到愉悦与满足。只是浅尝辄止,并不会极力劝酒。能喝的多喝几杯,不能喝的聊个尽兴,这可能就是我爱的酒局吧。(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