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一首唐诗,写出了别样的意境与韵味,不愧出自白居易之手

一号诗巷有诗词 2024-08-07 10:58:37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须臾一梦惊回首,又至秋风吹鬓时。

或许对“光阴”并不敏感的,也只有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了吧。

每天在诗行里走走停停,每天在诗行里看万般风物、感时节气息……,相信大家跟诗巷一样,每见“光阴”,便生感慨。

立秋了,时光的无情在它的悄无声息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立秋,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从这天起,天地间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而万物的生命也陆续会趋向凋败的状态。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多悲秋之感。

来读诗吧,纵然有“悲”,也不失其“美”。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白居易的诗作;这首诗写得很是富有意境与韵味,句句堪称吟秋之“经典”。

池上早秋

唐·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我国唐代的著名诗人。

每当说到白居易,就会有许多人说他的诗太“浅白”。而真正了解白居易及其诗作的朋友都知道,白居易诗作所谓的“浅白”,其实只是针对表面形式而言的。

也就是说,白居易的诗虽然所用的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但是他诗作的内容却非常耐品。所以诗巷想说,白居易才是那个将字“炼”出境界的大家,才是那个将语言用到极致水平的高人。

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诗是白居易于55岁的时候所写,当时的作者正在苏州任刺史。对面秋日风景与气息,作者写下了这首情景交融的佳作。

诗的首联从景语下笔,并将题目鲜明地点了出来: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碧绿的芰荷参差错落,在初秋时节,池塘中涨满了水。

很美的两句,作者在一开篇就借形象唯美的“荷芰”临摹出了画面感,并且还为画面涂抹上了清新的色彩。

在首联的描写中,作者也并未用到任何与“动感”有关的字眼,但我们却又能够通过他笔下的内容,隐约看到画面中的动感,比如风吹芰荷之动,比如风漾池水之动。

而一个“秋”字的出现,又将带有微凉的秋气递与读者,让我们的心境上夜涌现出几分“凉意”。

颔联继续写景: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早秋的凉意漫过北面的水槛,夕阳从东篱边缓慢地落下。

在到了颔联的时候,诗中的秋气则显得更加鲜明和充分了。

前一句中的“早凉”与后一句中的“夕阳”,分别从感觉与视觉两个角度完美地彰显了一个“秋”字,这是对首联的进一步补充,也是对颔联本身意境的一个富有错落性的塑造。

颔联的画面清凉且略带几分感伤之味。

作者对时节与时间的敏感度,有力说明了他对人生以及生命的深切关注。

秋的到来与夕阳的坠落,所象征的其实就是作者年事已高、身体渐衰的残酷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颔联有几分伤感之味的原因所在。

我们继续看颈联: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在饮饱露水后,树上的蝉声听上去显得有些慵懒,秋风吹过的时候,连那些柳条都表现出几分衰败的意味。

句句写景,也句句见情。可以说,随着内容的推进,此诗中的情感色彩也越来越浓郁。

“懒”“衰”是颈联中的两个关键字眼,也是最能传达作者心境的两个字眼。

那么就画面感来讲,颈联则是将听觉与视觉充分结合起来,在生动展现物象形象的同时,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

蝉因为喝饱了露水而叫得很慵懒,柳因为被西风吹拂而变得很萧条。这样的画面所体现的悲凉感十分强烈,它有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弦,让人目之所及皆是“秋”。

而当我们再稍加品读就会发现,颈联中的“蝉”和“柳”也正是作者的自身写照。

“蝉”本是清高之物,但是它在喝饱秋露后竟懒得鸣叫。作者借对蝉的这种描写,含蓄地说明自己在历经官途后的疲惫心境。

当时的作者已至晚年,而诗中“柳”的形象呈现,代表的便是作者自己的身体状况。

借“物”见人,我们已然从内在心理到在外形象对作者有了清晰的认识。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潘岳过了二十岁就有了白发,“我”又何必为此而悲愁呢?

“潘”指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多才却郁郁不得志,年仅二十余便生白发。

作者特意将潘岳拉来入诗,不仅仅是为了在年龄上和潘岳作对比而安慰自己,更是在借潘岳的遭遇来映射自己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这是诗句背后所隐藏的蕴意。

尾联看似语气平淡,看似作者已经释然,其实则将作者内心的感伤之情体现得更加充分强烈。

作者所谓的释然,只是一种无奈之下的选择罢了,因为面对生命老去和仕途失意的现实,他束手无策,只能接受。

通过平静的语气、通过对比的方式、通过自我安慰的口吻,尾联将全诗的情感推至高潮,让一种无声无形却连绵不绝的悲伤深深感染到了读者。

秋风生鬓上,无那起伤悲;读此一首,感慨万千。

读古人诗,也写自己的诗,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在追逐诗与远方的路上,我们在一起!

3 阅读:251

一号诗巷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