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小诗,万般秋意,后两句尤其经典

一号诗巷有诗词 2024-08-30 13:45:32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荷花,开于夏季,败于秋天。

它的娉婷娇艳,点燃了夏的画图;而它的摇落枯萎,却又感伤了秋的诗行。

许棐: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

萨都剌:愁多有魂吊秋水,故池日夜凄新霜。

万锦雯:可怜憔悴不禁秋,旧时颜色无人念。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中,聆听秋荷的倾诉;诗巷在本期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宋朝诗人王镃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简单的小诗虽然有些冷僻,但是却写得很有特色,后两句尤其经典耐品。

败荷

宋·王镃

叶无圆影柄无香,收尽莲歌冷碧塘。

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

王镃,字介翁,号月洞,我国南宋诗人。宋朝灭亡后,王镃遁迹为道士,隐居于湖山,他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日月洞”,故而人们也称他为“月洞先生”。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败荷》是王镃专为于秋天枯萎的荷花而写,属于一首“咏物”类的作品。

诗的首句直接从荷花的形象下笔写起:叶无圆影柄无香;荷花的叶子再也没有之前的圆润模样,荷柄也失去了以往的清香。

这是一处比较具体的刻画,而这种刻画则瞬间就将一种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意体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规律地用到了两个“无”字,也正是这两个“无”字,将秋荷残缺颓败的形象呈现得尤其逼真立体,同时也将诗中的情感色彩渲染得格外强烈饱满。

这种前后有规律地使用同一个否定词的写法,是格律诗写作中的一种典型的写作手法。这样写不但可以使得诗句的节奏感更加鲜明,还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诗句的情感色彩。

所以从首句中,我们也已然能够感知到作者在看到败荷后的那种忧郁的心境。

承句的描写涉及到了较大的空间范围:收尽莲歌冷碧塘;在这片荷塘之上,再也听不到动听的莲歌,碧绿的池水显得是那样清冷寂寞。

从首句到承句,作者的捕捉镜头发生了变化,所以带给我们的视觉效应也发生了变化。

这是一个由“点”到“面”的结构布局。作者先让我们看到了秋“荷”,而后又让我们看到与荷有关的秋“塘”。但又不得不说的是,无论是哪一处的描写,都无不将一个“败”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就承句来讲,作者还借助了“听觉”的效果,从而让画面中的颓败、荒凉之味更显饱满。

借助听觉突现视觉和渲染情感色彩,也是格律诗写作中的一个很好用的方法。这里如果有格律诗写作爱好者,建议大家不妨多加尝试。

“一片伤心云锦地,也曾遮月宿鸳鸯。”;以前灿烂如云锦的荷塘,如今却成了一片伤心之地,而这里也曾经遮挡过月光,曾栖息过鸳鸯。

后两句乃是此诗的点睛之笔,从语言组织到情感表达,都经典十足。

作者没有继续临摹眼前败荷的具体形象,而是另找角度,借助时间的穿插,在“从前”与“如今”两种不同情景的对比下,进一步把“败”的韵味和感伤的情愫诠释出来。

当时间拉回到从前的时候,生机无限的画面也呈现于读者的眼前。

满塘的绿意与灿烂,是田田荷叶与袅娜荷花,这里曾为月光的锦帐和鸳鸯的家园。这种浪漫而又充满生气的情景,美到让人沉醉。

不过有多美好就有多萧寂;作者写“夏”的精彩,就是为了烘托“秋”的伤感。当我们的目光与想象从“夏日”再被拉回到“秋天”的时候,心中的那般惆怅与伤感之意就变得愈发浓郁,而作者忧伤的心境也于此处被我们体会得更加清晰真切,这便是后两句的张力所在。

那么,作者对“败荷”的描写,又是否蕴涵着什么呢?比如他的境遇,比如他对自身生命的感慨……,我想应该都会有吧。

秋荷老去秋塘冷,真个西风不解情;读完一首,百感于心。

诗词为梦笔为马,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有您相伴前行的日子才美丽!

4 阅读:201

一号诗巷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