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王”修炼记。
一笔42亿交易,落地了。
近日,上海莱士发布公告,拟以现金方式收购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资质的血液制品企业“南岳生物”100%股权,交易总价或高达42.50亿元。并约定若南岳生物2025年采血浆量冲上305吨,还要额外支付南岳生物实控人刘令安5000万元。
血制品赛道属资源性行业,行业并购本质是资源和技术的整合,行业龙头通过并购扩大规模优势,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故而,通过收购湖南省唯一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南岳生物”,上海莱士不仅能扩充血制品版图,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还能为未来的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然而,这次收购也并非没有风险。上海莱士计划申请不超过30亿元的并购贷款,这将使公司的负债率和商誉进一步提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上海莱士的商誉账面价值为50.73亿元,若此笔交易最终落地,公司的商誉将超过80亿元。如果南岳生物未来经营状况未达预期,存在商誉减值的风险,这将对上海莱士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而在上海莱士宁可举债也要收购南岳生物前,颇受业内关注的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重组计划则按下了终止键。
对于终止缘由,双方公告均提到,“筹由于本次交易结构较为复杂,尚未能形成相关各方认可的具体方案。经审慎研究相关各方意见并经交易双方协商一致,为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广大投资者利益,交易双方决定终止筹划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同时,《吸收合并意向协议》自动终止,交易双方均不承担违约责任。”
鉴于上海莱士和海尔生物这两家企业,都是归属于海尔集团大健康产业“盈康一生”旗下的上市公司。换言之,背后实则是海尔集团按下了这起“蛇吞象”收购案的停止键。
一边终止重组计划,一边收购湖南“地头蛇”,海尔集团透过“血王”上海莱士入局血液制品的的野心已然昭然若揭。
“血王”的42亿交易
血制品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业内“寡头”正加速形成。
众所周知,血液制品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资源的高度稀缺性。自2001年国家实施“不再新增生产企业”政策以来,国内31家持牌企业割据的格局形成,单采血浆站成为决定行业话语权的核心资源。
南岳生物作为湖南省唯一拥有GMP证照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其9家浆站2024年采浆量达到278吨,产品线涵盖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八大品类。这种稀缺性使得南岳生物成为上海莱士战略布局中的关键拼图。
此次交易对价分为基础对价和或有对价两部分,总计最高可达42.5亿元。基础对价为42亿元,其中87.9766%股权转让对价为36.95亿元,12.0234%股权转让对价为5.05亿元。如果南岳生物2025年采浆量达到305吨,上海莱士还需额外支付5000万元或有对价。资金来源方面,上海莱士计划通过自有资金及自筹资金完成交易,其中并购贷款不超过30亿元,占交易对价的80%。这种高杠杆模式虽然能够迅速扩大采浆量和产能,但也显著增加了公司的负债率和商誉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血王”首次出手。
上海莱士自2008年上市以来,已成功完成了对邦和药业、同路生物等4家血液制品企业的并购和整合,目前全国拥有5大血液制品生产基地,单采血浆站44家。此次收购完成后,通过整合南岳生物的浆站资源,上海莱士的浆站总数将从44家增至53家,采浆量预计提升18%至1778吨。这不仅有助于其巩固国内血液制品行业的领先地位,还为其在华中地区的产业布局提供了重要支点。此外,南岳生物的产品线与技术优势与上海莱士形成互补。南岳生物2023年实现营收6.57亿元,归母净利润9634.93万元,其设计产能为500吨,为后续产能释放埋下伏笔。
从中也不难窥测出,血制品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我国血液制品行业外延并购、内生增长促使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华润博雅生物、天坛生物先后并购绿十字香港、武汉中原瑞德,上海莱士拟收购南岳生物,加速了行业整合步伐。2024年,我国新获批浆站3个,新增在营浆站17个,持续推动浆量稳步增长。根据数据统计,2024年行业采浆量13,400吨,同比增长10.9%,其中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远大蜀阳的采浆量合计占据国内血浆采集量80%左右,行业规模效应凸显。
这笔价值42亿元的交易不仅是上海莱士在资源争夺战中的胜利,也揭示了血液制品行业的资本逻辑。在人口老龄化和医疗需求增长的背景下,血液制品行业正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上海莱士通过高杠杆扩张,试图在行业竞争中抢占先机。
然而,这种“举债式扩张”究竟是突围火焰,还是饮鸩止渴的冒险,仍需时间验证。
一场“蛇吞象”收购的终止
在斥资收购湖南血制品行业“独苗”南岳生物前不久,上海莱士才决定终止筹划与海尔生物的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024年末,海尔生物与上海莱士刚刚签署《吸收合并意向协议》,同步停牌,启动海尔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莱士的正式流程。这一场合并被业内视为“蛇吞象”——海尔生物市值约100亿元;上海莱士市值约500亿元。
这两家公司,其实背后实控人都是海尔集团。于2019年在科创板上市的海尔生物,是海尔集团大健康板块盈康一生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上海莱士则是海尔集团于2024年6月为进一步拓展其大健康版图战略入股的企业,且董事会改组后,海尔集团成为上海莱士的实际控制人,间接持有其20%的股权,并获得26.58%的表决权。
按照原计划,海尔集团是拟操作让海尔生物吸收上海莱士,合并完成后,海尔生物作为存续公司发展,与此同时,按照创业板常规流程,上海莱士将退市。
但不到一个月时间,这场并购就宣告终止了。且表示,这一决定不会影响两家公司正常业务经营,也不会影响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海尔生物和上海莱士同属海尔大健康“盈康一生”旗下,不仅在产业链上高度协同,还将继续在“天下人一生盈康”的愿景引领下,持续深化合作,深耕生物科技产业。
于海尔集团而言,该并购案终止不过是其众多资本操作中的一环。
仅2025年以来,海尔集团便斥资超百亿元连下两城。先是今年2月,海尔集团就25.19亿元的总价战略入股了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时达,彼时新时达发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东变更为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也变更为海尔集团。
时隔几日,海尔集团宣布通过旗下子公司卡泰驰控股,以18亿美元(约合130亿元人民币)收购汽车之家41.91%的股份,正式成为其控股股东。
收购汽车之家,海尔集团看中的正是汽车之家在二手车交易、用户数据和流量入口方面的优势。通过整合汽车之家的资源,海尔不仅能够完善其在汽车产业的生态布局,还能借助其平台优势,进一步拓展“人车家”场景的智能化服务。如其所言,“交易完成后,汽车之家将作为海尔汽车产业生态的关键枢纽,在海尔和平安共同支持下继续巩固发展现有业务。”
一周时间内斥资超百亿元连下两城,背后少不了海尔集团的运筹帷幄。作为实体经济的代表,海尔集团以家电品牌闻名于世,但多元化经营多年的海尔集团绝非仅有白色家电。
在资本市场的一系列动作,让海尔的业务版图迅速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延伸到智能制造、大健康、汽车后市场等多个领域。海尔的“跨界”收购,其实是在为未来的产业生态布局,试图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打造出一个涵盖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健康医疗的超级生态。这种多元化布局,不仅有助于海尔突破家电业务的天花板,还能通过不同业务板块之间的协同效应,创造新的增长点。
超3500亿的“海尔力量”,不容小觑
随着新时达和汽车之家的加入,海尔集团的上市公司数量也达到了8家。
目前,海尔集团旗下共拥海尔智家、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莱士、雷神科技、众淼控股、新时代、汽车之家等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3500亿元。
拥有8家上市公司、总体量超3500亿元的海尔集团,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而从分属不同领域的上市企业也不难窥出,过去大众所熟知的家电业务不过是海尔集团众多产业中的冰山一角,家电、物联网、大健康……都是海尔集团涉猎领域。将目光投向创投圈,同样有一股强大的“海尔力量”。
2000年,海尔集团成立便于资本运营的平台海尔投资。但彼时海尔集团在金融领域还只是小试牛刀,并未有大动作发生。
一直到2010年,“海尔资本”成立。资料显示,海尔资本为海尔金盈旗下的投资平台,目前管理规模超200亿。
作为海尔旗下CVC平台,海尔资本肩负着为集团充当“前瞻性系统化布局的触角”的重要职责。投资聚焦智能科技、医疗健康领域产业投资,重点布局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医疗科技、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
2014年,海尔集团成立旗下金融生态品牌“海尔金控”,要致力于成为“产业里最懂金融,金融里最懂产业”的独特生态品牌。海尔金控的业务涉及融资租赁、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投资、产业并购、资产交易等领域,主体长期信用等级为AAA,资产规模超千亿元。
目前,海尔金控旗下布局6大业务板块,分别为“产业金融”服务平台“海尔产业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商“海尔金融保理”、产业全生态投资共创平台“海尔资本”、科技场景生态平台“云链科技”、母基金投资平台“海创母基金”以及数字科技服务平台“万链数科”。
与此同时,海尔集团还在2016年成立了创业加速平台公司“海创汇”,致力于成为物联网时代的创新创业的新基础设施提供商。
资料显示,海创汇依托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科技创业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流程的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包括产业信息、投融资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帮助创业企业加速发展;同时,基于创业大数据,为地方政府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打造创业创新生态,孵化新经济、新产业。截至目前,海创汇已服务了上万名创业家、企业家,孵化了7家独角兽企业、12家上市公司,以及2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海尔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雷神科技,正是海创汇平台孵化的明星企业之一。雷神科技成立于2014年,是海尔集团在“人单合一”模式下孵化的创客公司,专注于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的研发与销售,旗下拥有“雷神”和“机械师”两大核心品牌。2022年,雷神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为海尔集团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重要布局。
未来,海创汇将继续发挥其在物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的作用,通过跨境孵化和技术加速,推动更多企业走向资本市场。随着海尔集团在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布局,海创汇有望孵化出更多像雷神科技这样的优质企业,进一步壮大“海尔系”的产业生态。
与此同时,还有一家“海尔系”企业呼之欲出——2024年10月,证监会网站显示,海尔集团旗下工业互联网平台“卡奥斯”在山东证监局辅导备案,正式开启IPO,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如若顺利,卡奥斯也将成为海尔集团第9家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卡奥斯也是一家独角兽企业,估值为164亿元,是海尔集团“产业互联网”板块中至关重要一环。而最近归于海尔集团收购新时达交易中,收购的主体是“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其所在体系正是“卡奥斯”。
期待这个家电巨头,创造出更多商业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