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贺炳炎去世,成都军区司令员成争议,林彪:黄新廷适合这职位

东方子帛说历史 2025-03-17 15:39:24

当时,总政提议李天佑将军担任成都军区司令,但在征询意见时,林彪表达了不同看法,他说:“我觉得黄新廷更适合担任此职位。”

在往昔的战争岁月里,林彪麾下汇聚众多战将,李天佑便是其中之一。林彪对这位战将极为赏识,颇为倚重。

在多场战役中,林彪常选派李天佑担纲总攻。然而,尽管林彪十分看重李天佑,他却认为黄新廷更适合该职位,这一看法与李天佑的受重用形成反差。

今天,我将引领大家探索黄新廷波澜壮阔的一生。通过这段旅程,我们将深入了解他的非凡经历和传奇故事。

【01 黄新廷的从军经历】

1913年10月4日,黄新廷诞生于湖北省沔阳县宋家墩。其父为勤劳朴实的渔民,尽管每日辛勤劳作,但仍未能改善家庭的困苦生活。

他连续多年遭受军阀、豪绅、渔霸的压迫和欺负,历经无数苦难。正因如此,他费尽心思地把儿子黄新廷送进了私塾接受教育。

黄新廷未能完成学业,两年里因频繁参与劳动,实际学习时间不足半年。每次农忙结束后,他总是难逃先生的惩罚。

1927年,共产党于洪湖地区掀起农民革命高潮。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导致革命遭遇重创。

在这次变革里,黄新廷幼小的心灵悄然间已种下了革命的萌芽。

1928年,贺龙与周逸群引领下,洪湖地区党组织逐步恢复。同年,黄新廷被选为村少年先锋队队长,肩负起新的责任。

随后,他当选为区少先队大队长,正式踏上革命道路。自此,他频繁穿梭于百里湖区,负责站岗、传递情报、检查路条及侦察敌情。

1928年夏初,一百多名反动武装民团突袭宋家墩,迫使村里革命骨干撤离,仅黄新廷一人留下,负责侦察敌情。

1929年,黄新廷悄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秋季,他经选拔进入由苏区骨干构成的游击队,并担任炮手一职。

1931年秋,中共地方组织为壮大红军队伍并强化其党的建设,积极动员了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加入红军。

黄新廷离开父母与家乡,加入湘鄂西军委会警卫营成为战士。他刻苦学习射击和战术,对待每项训练都极为认真,且在干苦活、重活时总是争先恐后。

领导十分看重黄新廷,因此将他调至连部担任青年干事并兼任通信员。同年12月,黄新廷再次被选派至洪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深造。

黄新廷抵达洪湖军校时,该校已更名为“红军中央军事学校第二分校”,由唐赤英任校长。校领导与教员多为红军部队的中高级指挥员,其中不乏黄埔军校及苏联军事院校毕业生。

学员主要由营以下干部组成。贺炳炎、汤福林与黄新廷同队,均为经验丰富的营级指挥员,他们在作战方面拥有深厚的实战积累。

黄新廷入学后便刻苦钻研军事技术和战术,他勤奋努力,迅速掌握了相关知识,表现出色,不久便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学员。

1932年6月初,红三军转战襄北。此时,国民党军趁机对洪湖苏区发起大“围剿”,其中一股约2个团的兵力,专门向苏区的陈沱子口发起了猛烈攻击。

军校学生大队与军委会警卫团负责阻击,与国民党两个团激战,成功为红三军南下赢得了宝贵时间。

黄新廷随军校学生大队参战。夏季毕业时,他被分配至军委会警卫团任排长。同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8月中旬,东荆河战斗中,黄新廷营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不幸被打散。他率数名战士游泳过河,随后被编入红三军第七师。

黄新廷先在机关手枪队担任副班长。1933年1月13日,红三军抵达湘鄂边桑植县后,他被调至第九师第二十七团第三连,成为了一名普通战士。

第三连由部分调来应对红二、红六军团的部队组成,缓解了中央红军的困境。红二、红六军团则恢复了湘鄂川黔苏区,多次粉碎国民党军“围剿”,消灭其大批兵力,并实现了自身壮大。

当年冬天,黄新廷出任红二军团第6师18团2连连长,带领部队参与了龙家寨战役。关键时刻,他驰援第12团,共同赢得了战斗的最终胜利。

02 黄新廷在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积极参与各项抗日活动,展现出了坚定的抗日决心和出色的战斗能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1月,黄新廷担任第六师第十七团第二营营长,三个月后转任红二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并参与了陈家河与桃子溪的战役。

5月份,黄新廷被调任为第四师侦察科科长。到了8月,他又被任命为红二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的参谋长。

团长受伤后,他接令再次带领全团攻打湘西津市。成功后,又接命令前往支援漕州战斗。随后,在漕州清水塘,他们与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某部发生交火。

经过激战,我们与第一团共同击退了该军的进攻,阻止了他们的推进,为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在津市、澧州开展地方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

1935年,红二与红六军团自湘鄂川黔苏区启程长征。期间,红军第四师第十二团在攻克乌江天险及乌蒙山回旋战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黄新廷带领前卫营在前线英勇作战,同时利用战斗暂停时机训练新兵,有效提升了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1936年3月23日,红军与滇军龙云部在宣威,云南发生激战。战斗中,第十二团团长钟子廷英勇捐躯,随后,黄子廷接任该团团长一职。

黄新廷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半年后调入抗大教职员工大队,随后被委任为抗大第一大队第四队副队长。

1938年4月,应120师长贺龙的请求,黄新廷奔赴抗日前线,随后被正式任命为第358旅下辖的第716团团长。

到岗后,他与政委廖汉生带领部队在同蒲铁路沿线积极展开歼敌行动。同年9月,他们协同358旅与晋察冀军区共同进行反围攻作战。

1939年,黄新廷率领的120师在冀中地区屡战屡胜,极大地提振了冀中军民的士气。期间,120师部队规模扩大,黄新廷仍担任716团团长一职。

同年秋季,为挫败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图谋,确保陕甘宁边区安全并强化河防,第120师受命西归,黄新廷指挥716团随师部作为第二梯队,撤离冀中平原。

1940年,黄新廷带领部队随师主力重返晋西北。接着,他指挥部队参与了击退日军春、夏季“扫荡”的战斗,并最终投身于著名的百团大战中。

1941年,黄新廷接令调至延安,入八路军军事政治学院深造,编入第三队。该队成员均为部队选派的军事及工农干部,共同学习文化课。

11月份,军政学院的一个部门与抗大第三分校整合并入军事学院,随后,黄新廷前往军事学院继续他的学业。

1942年初,黄新廷赴中共中央党校一部深造,他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并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整风运动。

同时,陕甘宁边区军民热烈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黄新廷亦主动学习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到延安河滩的开荒耕作中。

毕业前夕,黄新廷完成中央党校学业,获任第358旅副旅长。1945年4月至6月,他出席中共七大。会后,黄新廷升任第358旅旅长,政治委员一职由余秋里接任。

8月下旬,中央军委成立晋绥野战军,由贺龙兼任司令员,下辖部队包括第358旅及第一、独立第二、独立第三旅,其中第358旅旅长仍为黄新廷。

9月,日本帝国主义签署投降书,标志着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随后,第358旅遵照上级指示前往晋西前线,对拒绝投降的日伪军给予了沉重打击。

【03 黄新廷在解放战争中】

1946年6月下旬,全面内战打响。随后,在7月底到9月中旬期间,黄新廷与余秋里指挥第三五八旅,投身到了大同集宁战役之中。

11月10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绥军区第一纵队由第三五八旅与独立第一旅整合而成,张宗逊担任司令员,廖汉生为政治委员,第三五八旅旅长仍为黄新廷。

此时,国民党军队正调动兵力,意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为此,第一纵队接令西渡黄河前往延安,负责保卫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

12月7日,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在延安机场对第一纵队全体指战员进行了检阅,并随后发表了重要讲话。

听取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讲话后,黄新廷意识到边区局势紧迫,责任重大,他下定决心,要以切实行动捍卫陕甘宁边区和中共中央的安全。

战斗中,第358旅与兄弟部队合力歼灭了蟠龙的6700余名国民党守军。5月14日,西北野战部队在真武洞举办庆功会,358旅由黄新廷、余秋里带队全员出席。

随后,黄新廷与余秋里继续带领358旅的指战人员,在解放战争的历程中,参与了多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1947年冬季,内线反攻获胜后,西北野战军着手冬季整训。随后,黄新廷与余秋里带领第三五八旅抵达了清涧县的帅家园子区域。

通过实施诉苦运动和“三查”政治教育,有效解决了部队中日益增多的解放战士的融入与态度问题。

在整训过程中,黄新廷与余秋里结合部队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方法灵活多变。黄新廷负责全面统筹,而余秋里则深入基层进行蹲点指导。

余秋里率工作组在第714团发掘并培育了多位诉苦榜样,召开全团大会推广,迅速掀起诉苦高潮,引导革命热情至自我反省与战斗意志提升,显著增强了部队的思想认识。

彭德怀闻讯甚喜,随即与西北野战军政治部甘泗淇主任率工作组赴三五八旅,听取工作汇报,组织座谈会,并亲身参与诉苦三查大会。

彭德怀高度赞扬了他们的做法,对余秋里表示:“忆苦三查意义重大,是政治工作的新探索。坚持群众路线,能极大促进民主。你们需坚定决心,持续推动,取得实效。”

彭德怀返回野战军司令部后,随即下令召集周边纵队团、营级干部前来参观学习,以此举措促进全军范围内诉苦运动的深入开展。

1949年1月,黄新廷出席了中共西北野战军首次代表会。次月,西北野战军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出任司令员及政委,第一纵队变为第一军,黄新廷则任第一师师长。

接着,他带领部队参与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春季战斗。进入4月,他又出席了在澄城县平城举办的第一野战军扩大会议。

5月,西安获得解放。随后在6月,第一野战军组建了兵团级指挥机构,并任命黄新廷为第二兵团下的第三军军长。

此时,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及其集团,联合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马步芳与副长官马鸿逵集团,向第一野战军发起反扑,意图重夺西安,固守陕西。

黄新廷到岗当日,即与政委朱明一同指挥第三军,迎战猛烈进攻关中的青海马步芳“援陕兵团”,奋力抵抗敌人。

【04 建国后怎样了?】

1949年,新中国宣告成立。彼时,黄新廷正率军在甘肃省河西地区驻防,身兼第三军军长、党委书记及河西地区党政军工作负责人等数职。

1950年1月,黄新廷与朱辉照组建了野战军,并结合地方武装与党政机关,形成了一个统一指挥的三方协作机构。

经谈判,他成功离间了匪帮,争取到被误导的群众支持,孤立了顽固分子,从而促使匪帮中更多成员选择投降。

至次年11月,黄新廷与朱辉照领导第三军剿匪部队历经多场战斗,共歼匪近5800人,有效平息了河西地区的匪患。

1952年7月,第一军与第三军整合为新的第一军,由黄新廷出任军长。同年11月,黄新廷接到命令,要求他率领部队前往朝鲜战场。

12月,黄新廷接令前往北京受领任务。在中南海,他详细听取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及副总参谋长黄克诚的任务交代。

1953年1月,黄新廷带领第一军渡过鸭绿江,前往朝鲜前线。三四月份,他们抵达西线临津江的东西两侧,负责接防任务。

部队刚抵达阵地,美军与南朝鲜军随即发起两次试探攻击。第一军冷静防守,成功击退敌军,并歼灭敌军200余人。

黄新廷了解到守军阵地处于高处,压制着志愿军阵地,并受对方火力控制后,命令部队组建小分队,执行侦察与袭击任务,以打击敌方的巡逻队和前沿守卫。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第一军各部队频繁派出小分队,共击毙英、美、澳敌军100余名,成功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同年6月,为配合停战谈判,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金城战役,任务交由第一军执行,要求其打击南朝鲜军第一师。

6月25日至7月23日间,黄新廷领导第一军向6处阵地发起攻击,共歼敌7000余人,击退反扑180余次,成功将阵地向南扩展了5.43平方公里。

朝鲜停战后,1953年至1957年,黄新廷在南京人民军事学院深造。在此期间,他荣获中将军衔,并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与二级八一勋章。

1957年9月,他出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期间亲赴西昌、凉山、茂县、康定等地,指挥平息了由少数民族上层反动势力挑起的叛乱。

1960年,46岁的黄新廷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司令员。他历经多战,精力充沛,正值壮年且行事稳重。他致力于守护西南边疆安全并推动部队建设。

他走遍四川各地,深入偏远军区、深山哨所,赴基层连队调研,并亲临战备仓库、军事工厂及施工现场,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并协助解决。

军区遇难题,他再次投入办公室工作中。从研究未来作战战略到制定军区部队建设等重大决策,每项工作都饱含他的辛勤努力和智慧。

在中共西南局与四川省委,他同样表现积极。他热心地方事务,对矿产开发、电站建设、柑橘种植等,均能提供详尽实际、有据可依的建议,令人信服。

1972年11月,经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心与安排,黄新廷得以重返工作岗位。

1975年5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任命黄新廷为军委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到任后,当选为装甲兵党委第一书记,并很快被增选为中央军委委员。

尽管他已年过六旬,且疾病缠身,但他仍像昔日指挥战斗时那般,全身心投入,坚定地站在新的领导职位上。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重要会议上,黄新廷被增补为中央候补委员。四年后的1982年6月,他又在中共十二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1985年9月,为更有效地培育革命事业继承者,他主动辞去中央委员一职,并在随后的全国党代会上,被选为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黄新廷退居二线后,依旧保持着在一线时的热情,持续为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贡献力量,不懈努力。

2006年5月12日,黄新廷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