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庆大典,毛主席与周恩来等领导步上天安门城楼,民众见状纷纷上前,热情地与领导们握手、拥抱,场面温馨而热烈。
众人争相上前时,李志民却悄然退至后方。他之所以踟蹰不前,是怕领导瞧见自己头上缠着的绷带。
李志民究竟是何许人也?他经历过哪些非凡往事?这些问题引人探究。他的经历独特且引人注目,值得深入了解。
【李志民的革命生涯】
1906年7月9日,湖南浏阳县船仓乡双坑村的山谷间,响起男婴清亮的啼哭,李志民诞生在一户贫寒农家,父母为他取名李庆瑞。
李志民诞生于清光绪末年,时局动荡,朝纲不振,外敌欺压,灾祸频发,百姓生活困苦。家中人多口杂,常缺粮食,他刚满一岁,便被过继给堂伯李奇文做养子。
养父李奇文出身农家,世代务耕。他性格刚直且豪爽,幼时上过几年私塾,又学过武术,爱舞枪弄棒,常打抱不平,因此在村里颇有威望。
李志民的童年饱经苦难,那时正值中国辛亥革命兴起又失败的动荡时期,社会经历着大变革与大动乱。
军阀们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割据混战,导致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李凤瑞自6岁起,便如同其他贫苦孩子,开始放牛、采猪草、拾柴火等劳作。
9岁那年,李志民获得了进私塾读书的机会。他非常珍视,勤奋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
五四运动兴起时,受进步教师熏陶,李志民心中初步种下了爱国的种子,他踊跃参与演讲、集会及游行等各项爱国活动。
1924年春,李志民完成了高小学业,成绩优异且正值青春年华。然而,因家庭经济拮据,无法支持他继续深造,他不得不含泪放弃学业。
他离开老师和同学后,常感孤寂惆怅。直到某日,甸溪高小的同学李国文兴奋地来找李志民,邀请他共赴广州报考黄埔军官学校。
李志民闻广州乃国民革命之枢纽,众多有志青年汇聚其间。若得机会赴黄埔军校深造,无疑是极为宝贵之契机。
她刚满18岁,满怀热情却缺乏路费。因此,她先做了初级小学教员,随后在本村的一所私立小学里,还兼任了校长一职。
同时,他踊跃参与爱国活动,加入浏阳县旅省同学会宣传队伍,并前往马克思主义训练班进修,由此开始接触并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7年4月,李志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主义战士。1928年,高坪区组建游击队,他化名李轩,兼任区武装委员和游击队党代表。
1928年12月,李志民被组织选调至红五军第二纵队担任党代表。他坚决接受任务,毫不犹豫地加入了红军行列。
为保密起见,他更名为李志民,意为“立志一生服务人民”。后来,毛泽东亦赞誉道:“好,李志民,以民为本,立志为民,很好!”
自此,李志民踏上了军旅之路,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活。他毅然决然地肩负起使命,全身心投入到这充满挑战与荣耀的戎马生涯中。
1929年6月,红五军二纵七大队一中队与四中队活跃于浏阳船舱山区。侦查员报告,端午节午间,永和市地主、豪绅及商会计划设宴犒劳保安团。
一中队召开会议,彭绍辉、李志民等四名领导商讨后决定,采取联合行动突袭永和市,旨在出其不意,让对方措手不及。
端午节当天,众人多聚于家中。李志民、王炳良带第中队,彭绍辉、于定一带一中队,分两路迅速行动,以极快速度解除了哨兵武装,夺取了枪支。
随后,他们猛地冲进保安团的宴会大厅,厉声喝道:“都不许动,动者格杀勿论!”一开始,那100多名团丁望着红军的刺刀,面露疑惑之色。
一名敌人见势不妙,企图跳窗逃脱,却被我军战士迅速击毙。枪声一响,原本醉酒的团丁猛然惊醒,吓得四处逃窜。
红军迅速开枪追击,敌人或死或伤,其余纷纷逃窜。战斗仅持续十几分钟便告终,红军成功缴获枪支十余支。
随后,他们继续发力,一举攻入水府庙,成功消灭了国民党正规军“周营”麾下的一个连队。
【李志民初步领略毛主席的远见】
1930年,李志民抵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期间他不仅亲见了毛泽东,而且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一步。
李志民于1927年便受毛泽东思想影响,那时毛泽东在同年的3月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启发。
李志民研读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深刻理解了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虽未谋面,但他已通过这份报告对毛泽东有了初步的了解。
自此,毛泽东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他心中。及至抵达井冈山根据地,李志民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愈发深刻。
1930年11月,按蒋介石指示,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对驻扎在袁水两岸的红一方面军发起了首次“围剿”行动。
面对强敌,毛泽东作为红一军总前委书记和政委,决定诱敌深入,把敌人引进根据地,凭借有利地形和条件,将其一举歼灭。
毛主席的战略并非人人都能领会。红五军组织部长李志民较早觉悟到毛泽东的战略方针,认为很重要,于是决定将其传达给部队。
当时,红军战士文化不高,且行军时间紧迫,仅能在出发前及途中休息时进行简短动员,用浅显的道理阐述“诱敌深入”的策略。
经李志民等干部的宣传,广大干部群众逐渐采纳了“诱敌深入”战略,并自觉执行,最终赢得了首次反“围剿”战斗,成功俘获敌师长张辉瓒。
1936年4月中旬,蒋介石与阎锡山联合25个旅,并联合西北军和东北军,从四面封锁黄河,使我军陷入前有追兵、后有堵截的艰难境地。
5月5日,李志民意外接到电话,被告知毛泽东位于其驻地十多华里外的山顶大庙,要求他前往领受任务。
他与团长简短交代后,带几名警卫向山顶大庙赶去。抵达时,见毛泽东正站在方桌前专注看地图,神态从容。他原本紧张的心也随之安定下来。
毛主席见到李志民,交给他一项任务:在后卫团过河前,沿途检查各部队行军路上执行纪律的情况,确保纪律严明。
李志民严肃承诺:“主席请放心,我们定会全力确保任务圆满达成。”
告别毛主席后,李志民急忙返回驻地,迅速召集纪律检查小组成员与连队干部会议,传达主席指示,并进行了组织分工与政治动员。
随后,李志民得知红军渡河的消息后,了解到敌人侵入了东岸村庄,四处作恶,导致村民们怨声四起,极为不满。
两种军队的作风格格不入,让老百姓更加深切地怀念红军,同时,李志民对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也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李志民向毛主席诉说一心结】
一次,李志民前往延安,向留守兵团政治部主任张际春汇报工作。交流时,他感受到张际春的热情与亲切,于是鼓起勇气,向张际春倾诉了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结。
李志民一直渴望前往抗日军政大学深造,却苦于缺乏机会。得知他的意愿后,张际春给予了坚定的支持。
当天下午,张际春领李志民去见毛主席。到达窑洞时,毛主席坐在办公桌前,边抽烟边审阅文件,屋内弥漫着烟雾。
毛主席见他们到访,即刻暂停工作,请他们坐下。张际春简要说明来由后,李志民担心占用时间,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毛主席沉思后,用湖南话说:“李志民,你想去抗大深造是好事,‘磨刀不误砍柴工’。学好后能更好地工作,我赞成!”
说完后,毛泽东随即从桌上抽出一张纸,拿起笔为罗瑞卿写下介绍信,安排李志民前往抗大学习。
罗瑞卿收到毛泽东亲笔信后,热情款待信使。恰逢抗大第三期招生,李志民随即被编入二大队四队,负责新生的入学登记事宜。
七七事变后,第二期学员上前线,第三期开学。李志民在抗大仅学习三周,便因工作需要,担任第五队队长及政治教员,开始边工作边学习的生涯。
1938年夏,抗大第四期开学初,毛泽东前往作报告,并在休息时召见李志民,询问其关于党员发展工作的进展情况。
李志民向毛泽东报告,指出有多名学员已提交申请,并且已将一批积极参与“一二九运动”的积极分子吸纳为党员。
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并赋予他一个特别使命:“每期学习结束前,要确保七八成的学员能被发展为党员。”
李志民稍作思考,鉴于革命青年队伍纯洁且学生运动积极分子众多,他愉快地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
遵循毛泽东的指示,抗大政治部及各级干部视发展党员为重大政治任务,并与保卫科紧密合作,切实开展政治审查工作。
那时,每期仅持续半年左右,任务繁重。李志民日间分别到各队交谈以了解情况,夜晚则加班审阅入党申请书。
对于情况复杂的发展对象,他们的入党申请书往往篇幅较长,他都会耐心阅读完,并迅速了解情况。若符合条件,他会及时推进其入党进程。
战争时期,李志民身为部队政委,致力于协助军事指挥员部署战斗,强化战斗中的政治工作,确保战斗取得胜利,视此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战时,他总是尽可能亲临前线指挥,以便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力求减少部队伤亡,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战果。
战斗一结束,他立刻前往部队,协助战士们梳理战斗经验,评选功臣模范,探望伤员并激励大家的战斗意志。
【建国后的李志民怎样了】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第53军及第94军第5师分别从平汉线北端南北两路侵犯晋察冀解放区易县,晋察冀中区第3纵队接令,负责阻击南路的第94军第5师。
在阻击战中,第2纵队23团1营受命独力深入敌后,凭借刘家沟的地形优势,切断樊家台与南桥头敌军的联络,为我军逐一歼敌创造有利条件。
1月17日清晨,敌人发现侧背受我1营威胁后,迅速调集数倍兵力猛烈反击。1营展现出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数十次击退敌人进攻,坚守阵地,重创蒋介石嫡系精锐第5师。
最终,兄弟部队协同作战,敌人慌乱逃往涞水。战斗中,1营营长朱彪身中4弹,教导员曹良眼部受伤仍坚守,展现了军威,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战斗结束后,李志民即刻指令政治机关整理1营的战功资料上报,并决定授予1营“钢铁第一营”荣誉,同时授予营长朱彪“纵队战斗英雄”的称号。
彼时,第1营距纵队司令部逾80里,李志民不顾战事疲惫,亲赴1营驻地,举行庆功大会并颁奖,将“钢铁第1营”锦旗授予营长朱彪。
随后,他逐一探望未转移伤员,赞扬他们为人民的英勇斗争,发现朱彪腿部伤势严重,即刻安排人员用担架将其送往卫生部,以便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离别之际,他反复叮嘱医务人员:“朱彪英勇善战,乃战斗楷模,务必竭尽所能保住他的大腿,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可考虑截肢。”
朱彪深受纵队政委关怀的感动。经医护人员细心治疗,他的腿得以保住。一个月后,尽管伤口未痊愈,他仍迫切请求重返部队。
朱彪的鼓舞下,第三纵队的300余名伤病员均按时乃至提前归队,积极参与到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新一轮战斗中。
1984年春,李志民视察天津时,天津警备区副司令朱彪携老伴探访。朱彪回忆,30多年前李志民曾骑马80多里探望并送他入院治伤,此事至今仍印象深刻。
李志民将军除从事我军政治工作外,兴趣广泛,尤爱文艺。他与文艺、文学界众多知名人士结为好友,备受尊敬。谈及文艺文学,他见解独到,深受众人赞誉。
1959年,为庆祝建国十周年,周总理建议成立“将军合唱团”,以此向祖国献礼。他特地邀请李志民,委以指挥重任,为国庆演出做好准备。
当日,一万多名中外宾客共聚盛会,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均亲临晚会现场,与大家一同欢庆。
演出时,金黄色的舞台帷幕缓缓展开,230余名经验丰富的将军们身着深蓝色礼服,胸前佩戴着熠熠生辉的勋章,彰显着他们的赫赫战功。
戴着“八一”红星帽徽,身着整齐的军装,他们站在六十面鲜红大旗前,银灯照耀下,显得威武潇洒,就像舞台上一道坚不可摧的铁壁铜墙。
李志民代表合唱团全体将军,向热烈鼓掌的观众行军礼致谢。随后,他转身举起指挥棒,伴奏的军乐队即刻奏响了前奏曲。
在庄重激昂的音乐中,李志民指挥演奏了《红军纪律歌》《在太行山上》《我是一个兵》等曲目。每曲终了,台下观众长时间热烈鼓掌欢呼,李志民也代表合唱团多次敬礼表达谢意。
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朱德等领导在观众席上与大家一同热烈鼓掌。老将军们歌声激昂,虽非专业,却气势磅礴。李志民作为指挥多位将军的将领,尤为引人注目。
李志民心潮澎湃,眼中闪烁着泪光。那些激昂的旋律,又一次把他的记忆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战争岁月......
1972年,李志民健康状况转差,韩先楚决定安排他去福州休养。李志民仍愿为国效力,于是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自己希望继续工作的意愿。
毛主席审阅了李志民的信后,决定批示:任命他为福州军区政委,与韩先楚共同负责处理军区的各项工作事务。
李志民,这位70多岁的老战士,在战友们的支持及毛主席的关怀下,重新启程,踏上了新的征途。
他努力做好工作,下到基层,走访机关,深入各单位,全力协助军区改革,有效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1977年,李志民重任在肩,成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晚年,他心系国家与家乡,忠诚于革命事业。正当他全心投入工作时,却不幸遭受了疾病的侵袭。
1980年12月,李志民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家人虽隐瞒病情,但他已有所察觉,却故作不知,面对探望者时,仍谈笑风生。
1987年11月,李志民将军平静离世,终年81岁,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