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就是要阐述利益认知,给予对方想要的利益,一定要虚实结合

王老讲鬼谷 2024-09-04 02:13:36
刘邦西进六月,刘邦率军在县东面与南阳郡守吕齮交战,击败了秦军,夺取了南阳郡。 南阳郡守败逃,回保城池,固守郡的治所宛城。刘邦领兵绕过宛城西进。 张良劝他:“您虽然想要尽快入关,但是目前秦军尚兵多势众,且又可据险顽抗,倘若现在不攻下宛城,一旦宛城守敌从背后夹击,前面又有强大的秦军阻挡,将是很危险的!” 刘邦于是连夜率军抄小道返回,放倒旗帜,在天没亮时,将宛城重重围住。 快速进军的利弊分析 刘邦接受楚怀王的命令,向西进攻秦朝。他想要快速西进,攻入咸阳,就不能在路上与所有防守的秦军纠缠,尤其不能见城池就进攻。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如果刘邦要靠攻下所有城池而战胜秦朝,那大概率是要失败的。 不断攻城,不断消耗,刘邦不可能积累起足够强大的实力,更不能形成强大的进攻势能威慑秦王朝。 《孙子兵法·九变篇》 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因此,刘邦的西进之路应该是进攻关键要点,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快速向前推进,攻势将会变得凌厉;第二,可以快速进军,分割防守城池的敌军,然后将他们各个击破。 这样既能保证西进的进攻速度,又能保证进攻的效率,还能在获胜之后收拢士卒,不断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但是,快速进攻也存在隐患。如果快速推进,就会出现空当,有可能面临前后夹击的窘境。敌军想要实施前后夹击,也需要足够的实力,因此来自秦军的主要威胁必定是后方。 也就是说,当刘邦快速向前推进之时,如果忽视了后方的某全重要城池,而正好这座城池实力很大,就会形成威胁。 南阳郡守占据的宛城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关键节点。刘邦本来带兵绕过宛城了,但是张良劝他应该攻下宛城,根本原因在于宛城兵多势众,实力强大。如果不拿下,由背后夹击的危险。 如果后方被分割掉的秦军势力很小,则留下的将领就可以击破、收降。当后方威胁解决后,刘邦的将领还可以率领收降的部队跟上刘邦的进攻队伍,这样越打会越强。 胜敌而益强 越打越强是一种良性循环,让自己的实力不断增强,这是刘邦能够快速攻入咸阳的重要原因。刘邦的进攻之势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而是一路进攻,一路收降,不断整合力量,如波涛汹涌,滚滚向前,一浪高过一浪。力量强大,有排山倒海之势,这才是进攻势能的正确运用。 说服的利益形态:有虚有实南阳郡守见状想自杀,他的舍人陈恢说:“想要寻死还早了点儿吧。” 就翻越城墙去见刘邦说:“我听说您曾受楚怀王之约,先攻入咸阳的即在关中称王。如今您滞留在这里攻打宛城,而宛城很大,连城数十座,城内军民自认为投降也是必死无疑,所以都登城坚守。现在您整日停留在这里攻城,士兵死伤的必定很多,如若您率军撤离宛城,宛城的守军又肯定要尾随追击。这样一来,您在前则耽误了先入咸阳者称王的约定,在后则有遭到强大的宛城守军夹击的忧患。我为您着想,还不如订约招降,加封南阳郡守,仍让他留守郡中,而率领他的军队一道西进。这样,那些没有投降的城邑,闻讯就会争先恐后地打开城门等候您的到来,届时您就可以通行无阻了。”刘邦说:“好!” 秋季,七月,南阳郡守吕齮举城投降,刘邦封他为殷侯;并封给陈恢享用一千户的赋税收入。 另一种假设 如果陈恢不阻止南阳郡守自杀,而是在他自杀之后,带着他的人头去投奔刘邦,会不会有更大的功劳呢?不会。因为没有给刘邦提供更大的价值,因此,认知极其重要,要认知什么才是最大的价值,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宛城最大的价值是资源,宛城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军队,要为刘邦所用。 因此,真正的功劳不是解决掉南阳郡守一个人,而是为刘邦整合宛城的资源。 如果陈恢带着南阳郡守的人头投奔了刘邦,或许宛城秩序大坏,刘邦能轻松攻下宛城。也算是有功劳。 但是陈恢一旦这样做了,将会被认为是不忠不义之人。领导有危难你不解救,领导死了你还要利用他的人头求取功劳。结果就是功劳很小,名声很臭。刘邦也不会给予更大的封赏。 因此陈恢想要建立功劳,第一,要解救领导,不能让他自杀,而是帮他摆脱危局;第二,要准确分析刘邦的目标,他想要的是快速西进,而且后方安全。从战略上考虑,刘邦更需要整合所有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帝王术的核心原则就是: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陈恢多么精于揣摩人心,分析形势。 任何领导都要在身边储备人才,或者养一两个闲散人才 陈恢的能力绝不亚于蒯彻和郦食其,也是那个时代的顶级人才。 有的人才是一次性的,有的人才是长期性的。有的人才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到了关键时刻才发挥重要作用。 张良、陈平这样的顶级谋士,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作用,在治国理政中能长期贡献价值。 毛遂平时没有表现出任何能力,也不被平原君重视。但是,在赵国危急之时,平原君需要出使楚国,毛遂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凭借自己超强的胆魄、信心和能力,帮助赵国实现了与楚国结盟的目标。 有的人才平时咋咋呼呼,喊打喊杀,但是一到关键时刻就㞞了,无法担当重任。 所以,究竟是不是人才,既要在平时考察,又要用做事验证,更需要在关键时刻、在逆境之中磨炼。追随自己的忠诚人才,是不断淘汰、筛选之后剩下的。 人才冗余的价值:能力冗余 比如,现在的很多公司经常犯裁员错误,经常裁员裁到大动脉上。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认知错误。领导认为公司运行正常,有些人看起来没用,那就证明他们不重要。事实上,往往是看着没用的人在默默地维系着公司的正常运营。 认为不重要和真正不重要之间有天大的差别,不经调查研究,就认为某个人不重要,或者某个岗位不重要,就是典型的主观主义错误。 任何想轻易裁员的领导,都应该拿国家作为参考,细细地思考一番。为什么国家从来不缺少人才,为什么企业总是缺乏人才呢?因为国家的人才储备量足够,经常保持人员冗余。这也引来了众多批判的声音,动不动就批评超编。 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冗余,才让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应付一切危机和变动。就像我们的器官,每一个器官都有功能冗余,才能面对突发情况,才能应付剧烈的变动。 如果一家公司的人员不多不少,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么这样的公司经不起任何风浪,任何一个人离职都有可能造成公司冻的。 其实,大部分公司都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这是组织的正常现象。公司发展的正常状态就应该适当保持几个人的冗余,以便不时之需。 这也是为什么战国四公子养门客时,多达3000人。总有一些人是当下不用的,或许在某些时刻能用到,究竟是哪个时刻很难预料。 要形成能力上的冗余,首先要在量上加以保证,然后才有可能在质上形成突破。谁也想不到,鸡鸣的狗盗这两位偏门人才能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谁也想不到,楚国将军子发能用小偷逼退齐军。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艺多不压身”就是典型的能力冗余。一个人只有能力冗余,才有更多的选择权,才有人生的主动权。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钱难挣,根本原因是他的能力只有一项。这项能力在过去很值钱,也能挣钱。但是时代变了,这项能力与现在值钱的能力、能挣钱的能力毫不相关,而他又不愿意学习新的能力,可不就挣不到钱吗! 对冗余的认知和操作关键在于度,要掌握好尺度,过犹不及。 每个王朝末年都会处于官员数量冗余过度的状态,导致百姓无法生存,就必须通过破坏制度来达到新的平衡。 如果一家公司的能力冗余不够,人员冗余不够,将会一直处在无人可用的状态,业务开展和公司发展必定受到巨大的限制。 绝大多数公司都处在能力不足的状态,所以才无法开展更多的业务,这是本质,与人员是否冗余无关。在没有业务的前提下,所有的人都是多余的。 对陈恢的推断 陈恢作为南阳郡守吕齮的舍人,能够在关键时刻承担责任,阻止领导自杀,帮他摆脱困境,既保护了领导安危,又让他得到了刘邦的封侯,可以说是忠诚的下属。 郡守愿意把生死托付给陈恢,这就表明陈恢是郡守的亲近人,他平时就在郡守左右,郡守对他充分信任,而且陈恢能长期为郡守贡献价值,忠诚和能力都经历了考验。 说服刘邦的逻辑 陈恢说服刘邦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刘邦面临的形势和具体的困境。这是站在刘邦的立场上为他考虑。 陈恢的信息充分,理解在怀王之约的驱动下,刘邦的目标是快速攻入咸阳,这就是刘邦的行动逻辑。理解了刘邦的目标和动机,就能预测刘邦的下一步行动。 为刘邦谋划下一步行动,当然是快速拿下宛城,整合力量迅速西进。 陈恢的说服完全站在刘邦的立场上,为他着想,为他谋划。 用转换立场来奠定说服的基础,就不由得对方不听。 第二,面临困境,总要有一个解决方案。 陈恢详细解释了刘邦面临的前后夹击困境,与张良所见完全相同。这样的说服内容极容易引起刘邦的共鸣,因为他早就认可了张良的说法。 张良的建议是攻下宛城,陈恢给出的是招降方案。两相比较,陈恢送来的就是大礼。 招降方案中还有一个细节极为关键,刘邦可以带走宛城的军队,这样做,南阳郡守就没有了反叛的实力。其实双方都有了安全保障,相当于交出人质,彻底缴械,这样投降才最有诚意。 第三,投降的示范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在陈恢的说服中,主要利益都给了刘邦,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其实很简单,因为南阳郡守吕齮想要的利益并不大,他都想自杀了,只要能活下来,就是很好的结果。因此,南阳郡守的需要很低,极容易满足。反而刘邦目标很大,必须拿下宛城,解决后顾之忧。 陈恢还提出了一项利益,为之后的城池投降打个样,保证刘邦之后的道路通畅。 陈恢精通纵横、游说和兵法,最有可能是战国时代留下来的纵横家,这样的人才应该很多,只不过都隐藏起来了,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合纵连横的时代过去了。他们或隐藏在民间,或隐藏在官员的身边。蒯彻就是普通百姓,郦食其就是看门小吏。 利益形态的分类:虚实 说服的本质就是详细阐述对利益的认知,并给予对方想要的利益。刘邦想要宛城,陈恢送上了宛城。不仅如此,还送上了宛城的军队,还成为了招降的榜样。三重大礼送给刘邦,怎么能不接受呢! 刘邦精通帝王之术,善于给予利益,投降之后立刻给予封赏。郡守封为殷侯,陈恢享用一千户的赋税收入。 《司马法·天子之义》 赏不逾时,欲民速得为善之利也。罚不迁列,欲民速规为不善之害也。 陈恢给刘邦的利益有实有虚。 所谓实就是宛城、资源和军队;所谓虚就是招降的示范作用,之后的道路通行无阻。实的利益是当下立刻得到的,虚的利益是未来可能实现,也可能实现不了的。 在说服和谈判中,一定要把虚实利益结合起来,既有当下的利益,又有未来的利益,既有实际的利益,也有名义的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精神利益。 总之,在说服中,功名和利禄永远不可分割。
0 阅读:1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