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为何宋朝盛行“梅花崇拜”之风?

渔人说文史 2025-03-31 18:16:53

不怕冷天。梅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是个很重要的象征,它靠着清新、骄傲、不怕冰雪的性格,赢得了很多文人学士的喜爱,也让大家把梅花和坚强的气节联系在了一起。

宋朝时候,商品经济和市民文化都特别发达,那时候的文人墨客对梅花的喜爱简直到了极点。在这个朝代,大家都看重文化,轻视武力,每个人都想显得自己有文化,都以拥有文人的气质为荣。所以,那时候的文人大多都喜欢梅花,还常常写诗赞美梅花,以此为乐。

看看那些流传下来的宋代咏梅诗词,随随便便就有上千篇,不难看出,梅花那时候已经是文人们表达情感的好帮手了。梅花在诗词里,不怕霜雪,显示出的那种坚强和高雅,也正好代表了当时大家喜欢的审美和文化。

【赞其坚韧,呈现坚强不屈的审美文化】

虽然古人一直喜欢咏梅,但宋人对梅花的痴迷,那可真不是前人能比的。

《二老堂诗话》里头说了,宋朝前头写梅花的诗挺少。汉晋那会儿,也就十几个人写了二十多首跟梅花有关的诗。就算是到了唐朝,诗歌那么火,像白居易、杜牧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也就写了三五首梅花诗。

但到了宋朝,写梅花的诗词一下子变得特别多,就像“我日积月累,回应了上千首诗”那样多。这说明,宋朝人对梅花的喜爱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关系紧密。

宋朝有很多夸奖梅花很坚强的诗词,就好比诗人李公明在《早梅》这首诗里写的那样:

梅花总是吹又生,依旧白里透着红。

梅花不怕冬天的寒冷,在其他东西都不生长的时候,它偏偏要开花,给冷冷清清的世界带来一点温暖,这种非常不容易的精神,全都展现出来了。

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来说,宋朝人因为崇尚文化、不太看重武力,所以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志向,这也让代表君子品格的梅花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不过,科举考试既公正又严酷,因为考位有限,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走得特别不容易。

为了给自己打气,还有在漫长的求学路上找个精神支柱,梅花不怕寒冷、傲然开放的特点正好合了大家的心意,于是慢慢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诗词里。

从社会大环境讲,宋朝那时候局势不稳,给文人心里带来了深深的伤痕,也让那些自命清高的梅花,成了文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和领土广大、国力强大的唐朝比起来,宋朝周围强敌很多,边境情况挺让人担忧,因此没给宋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

北宋一开始,燕云十六州就被敌人占领了,到了南宋,朝廷更是只躲在一边,得过且过。两宋时候,国库里的钱虽然多得不得了,但整个国家却慢慢失去了打回失地的能力。

后来,那些坚持据理力争的官员大多被贬了官,心里有志向却实现不了的聪明人,感到非常伤心。那时候的人们,只能通过梅花来表达自己虽然不被懂,但仍然坚持的爱国情怀。

南宋时局动荡,主战派的爱国诗人陆游,在诗中吐露了自己不灭的豪情。就像他说的,“明白天地间生生不息,笑看万木严冬中僵直。”不畏寒冷、傲雪盛开的梅花,正是他面对困境依然坚韧不屈精神的最好比喻。

受到儒家、佛教和道教融合思想的影响,宋代文人更喜欢那种不问世事、独享清净的生活态度。

在文化很昌盛的时代,宋朝人对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很欢迎和接纳,这种态度也促进了儒家、佛教和道教思想融合的风气盛行。

日子久了,儒家的积极入世、佛家的超脱避世、道家的逍遥世外这些思想,在相互影响下慢慢找到了一个和谐共处的方式,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

靖难之役后,很多对南宋朝廷不再抱希望的文人,慢慢有了远离尘世、隐居山林的想法,而那些在冬天独自开放的梅花,因为“独树一帜”,就成了他们心中追求的一种精神代表。

可以说,宋人之所以称赞梅花那种坚韧不拔的劲儿,是因为他们自己心里也藏着这股子不屈的精神。

文化虽然朝着大发展的道路前进,但文人们难以扭转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这时,宋代的文人们便借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来表达自己不被时代大潮所带走的坚强意志。

【赞其傲骨,呈现追求高洁的审美文化】

对特别看重文人品德的宋人来说,成为一位正直君子可能是头等重要的事;看看两宋的历史,就能发现宋人的气节和骨气,体现在社会各处,带着一种清冷又高傲的感觉。

所以,宋朝的文人们喜欢以清新脱俗、不畏严寒的梅花,这事儿一点儿也不奇怪。

梅花是四君子里的老大,它代表着高尚的品格;在诗词、画画、音乐这些艺术里,梅花经常以不怕霜雪的样子出现,显示了宋代文人对梅花的喜爱,还有当时大家追求纯洁高雅的风气。

人们常说:

白净花儿映寒雪,晨风轻送香气浓。好似我呀真可叹,孤零零落在这山丛中。

梅花的美不是因为受到人们的夸奖,而是因为它就算在刺骨的寒风中,也能靠着坚强的枝条顶着雪花盛开,把清新高雅的样子留在冬天里。

大家都夸梅花有傲气,是想表达自己不管遇到啥困难,信念和追求都不会变。

还好,虽然王安石在官场上碰了壁,但他的心志没受影响;隐居时,他写的梅花依然是“冒着寒气独自绽放”,而且“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香气飘来”。

从梅花所象征的精神就能瞧出,王安石身上的那份文人志气,哪怕经历了现实的种种磨难,也依旧坚韧不拔。

宋朝的文人喜欢梅花的坚强不屈,这体现了他们不愿跟坏人坏事同伙的高尚品格。

南宋时候,朝廷只图安逸,不想着收复失地,这让很多文人和士大夫感到失望,他们也因此下定决心,不跟着大家伙儿一起随波逐流,更不愿和主张求和进贡的那些人混为一谈。

就像陆游在《卜算子·咏梅》这首诗里说的那样:

不想刻意去争抢春天的风光,任凭百花嫉妒,即使花瓣飘落化作泥土被碾成尘埃,那份香气依然如旧。

就算被罢官隐居,就算没法再回中原,像陆游这样的爱国宋朝人士也绝不会甘心过现在的舒服日子,更不会和那些只图现状安稳的官员混在一起。

他们性格高傲又纯洁,跟梅花挺像,他们对纯洁品格的追求,也正好体现了宋人对自己品行的高标准。

【赞其淡薄,呈现隐逸的审美文化】

梅花不仅能在风雪严寒中傲然挺立,展现出不向困难低头的顽强性格,而且它那清新淡雅的气质,也深深吸引了宋代那些不追求名利,转而热爱自然山水的文人墨客。

对于很多不想做官,并且对朝廷越来越失望的宋代文人来说,梅花那种不炫耀、不耀眼的特点,正好和当时的文化氛围合拍。

从文学潮流来说,宋朝那些流浪在外头的文人,把清冷高傲的梅花当成了他们心灵的依靠。

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很多宋朝的文人都想通过仔细研究事物来获得真理,并以此来缓解心里的烦恼,表达自己对国家和家庭的思念。而梅花,因为它清冷高雅,常被看作是君子的象征,所以也受到了不少文人画家的喜爱。

雪花中藏着温柔,水岸边展现明丽,不用依赖春天的帮忙。它骨子里透着清香,娇嫩可爱,天生就与众不同,奇妙得很。

辛弃疾写的梅花既漂亮又清新脱俗,骨子里还透着一股子高傲和纯洁。他觉得,梅花的美,是那种清雅不张扬的美,就算躲在深山老林里,不跟其他花儿比美,但它那独特的气质,也是别的花比不上的。

就像那些在南宋一角生活的文人,尽管四处流浪,但他们心底的抱负和志向始终如一,没有动摇。

从文人脾气来说,宋朝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也给后来的人们悄悄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看看苏轼、陆游这些宋朝爱写梅花诗的文人,不难发现他们骨子里都有种孤傲脱俗的气质;正所谓:

兰花谢了蕙草枯,菊花凋零心也悲,唯有岭头梅花开,好似返魂香飘回。

苏轼等诗人的诗句里,梅花和君子的形象融为了一体,他们对梅花的歌颂,也体现了那时候文人墨客对君子气节的执着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文人心里大多都有些高傲又孤独的感觉。因为他们和周围环境不太合得来,也不愿意去巴结有权有势的人,所以苏轼他们只能带着像梅花那样纯洁的品质,离开家乡到处漂泊。在被贬官和升官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在困难中找点乐趣。

他们虽然不是完全的隐士,但在漂泊他乡的日子里也养成了开朗洒脱的心态;所以他们对梅花文化的热爱,慢慢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

可以说,苏轼等人心里那种“中隐”的想法,给后来那些不想掺和官场斗争的文人们开了扇新窗户;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梅花上,用梅花代表的君子品格来要求自己。

就像宋代那位以“梅为妻,鹤为子”而出名的诗人林逋,他用“梅枝稀疏映着浅水,淡淡香气在月夜飘动”这样的词句,给后人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亲近自然的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隐居日子,想必是让那些烦透了官场勾心斗角的人十分渴望的。

文人的品格造就了他们的独特风采。

心怀大志,清高正直的宋朝文人,通过自己对高尚君子品性的向往,改变了当时的审美潮流,还使得梅花这个象征君子的文化符号,在文坛上备受追捧。

梅花经过霜打后依然挺立,某种程度上就像宋代文人那样,展现出他们坚强不屈,不肯随波逐流的高贵品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