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平,刘少奇的女儿,她身份不一般,但从未靠老爸的名头捞过啥好处。人家可没享受过啥特权,反倒是被派到最苦的地方去历练、工作。
后来,她靠自己的努力出国深造,一回国,就把满心的热情和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一股脑儿地投到了提升咱们国家食品工业的事情上。
可是呢,她因为工作实在太拼了,身体就撑不住了,突然得了脑溢血,然后就一直深度昏迷着。
刘源弟弟对姐姐刘平平特别心疼,他一直亲自照顾着她。就这样过了11年,姐姐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了我们。
【父亲刘少奇的教育】
1949年那会儿,大家伙儿还都乐呵着呢,因为北平和平解放了。就在这时,刘少奇家里又添了个大喜讯,他的第三个闺女来到了人世。刘少奇乐开了花,特意给闺女挑了个有意义的名字,就叫刘平平。
刘少奇对女儿刘平平疼爱有加,但他绝不会过分宠溺她。
刘少奇在教育孩子上有套自己的法子,就是该管的时候管,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要是孩子学习不上心、品行有问题或者不懂礼貌,那他肯定会严加管教的。
对于那些能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事情,就放心让他们去尝试,就算过程中可能会栽点跟头,但这种历练对他们的成长绝对有好处。让他们在实践中摸索,就算遇到挫折,也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少奇特别看重孩子们的信念培养。记得刘平平14岁生日时,他刚好在东南亚出访。
他给闺女写了封信,开头就是一句“生日快乐”。接着,他在信里很认真地跟闺女聊了起来:“你都14岁了,得好好琢磨琢磨,以后想成为啥样的年轻人。”
我盼着你能成为个特别有拼劲儿的年轻人,别满足于中等水平,更不要让自己成为拖后腿的或者只顾自己的人。
还有啊,现在得下苦功学习,多瞅瞅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情。等以后长大了,万一党和人民需要你,你得能挑大梁,啥活都能干好。”
【下乡劳动锻炼】
中央领导呼吁城里的知识青年去乡村,帮助农村发展,刘平平因此被分配到了济南军区的养马场工作。
这儿地处偏远,生活条件挺艰苦的,但刘平平从没叫过一声苦。她答应过老爸,只要党和人民有需要,啥活儿她都能接,而且得干漂亮。
于是,她啥也没说,拎起行李就走,毫不犹豫地奔这儿来了。
刘平平初到军马场,她被分配的任务就是腌制咸菜。
她得自己扛起那装有大约200斤咸菜原料的大袋子,一袋接一袋地搬到制作车间。到了那儿,她就开始动手,把这些原料清洗干净,再进行腌制。
这活儿可真够累的,刘平平每天忙完,整个人都感觉快散架了。她的手因为长时间泡在盐水里,裂开了好几道口子,总是刚好点又裂开,就没彻底好过。每天抓腌菜的时候,对她来说就像是在受折磨一样。
身体上的疼痛并没击垮她的信心,相反,她觉得这些辛苦的活儿能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她对以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工作之余,她一直没停下学习文化知识的脚步。
刘平平不光自己努力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而且对她腌制咸菜的这个活儿,特别上心,兴趣浓厚。
腌咸菜这事儿,说起来技术含量不高,但刘平平却特别有兴致地去琢磨,为啥蔬菜遇上盐,就会慢慢变咸呢。
碰到这些难题,刘平平问了不少资深工人,可谁也没能给出答案。她这个人,不搞个明白誓不罢休,所以刘平平就开始琢磨怎么去找些相关的资料来弄清楚这事儿。
打从那时候起,她就迷上了研究食品,老爱找时间翻阅那些讲食品工业的书。
【苦尽甘来 成为海归女博士】
1973年那会儿,刘平平在周总理的关心下,离开了军马场,转而去北京食品研究所上班了。
邓小平后来重新出来工作后,咱们国家的高考就又恢复了。刘平平凭着自己的真本事,成功考上了一所大学。
1980年,刘平平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出色,赢得了去美国纽约大学深造的机会。她挑了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那就是食品工业。
她心里默默下定决心,这次出国留学的机会太难得了,等学业有成,她打算回到祖国,给咱国家的现代食品工业出把力。毕竟那时候,咱们国家的食品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呢。
刘平平虽然是公费出国留学,但那时候咱们国家条件挺艰苦的,给留学生的资助特别有限。因此,刘平平得一边打工一边上学,这样才能养活自己。
那时候,刘平平不想让别人晓得她是刘少奇的女儿,免得生活和学习上被打扰,所以她就随便给自己起了个假名“王晴”。
留学那会儿,她硬是一分钱没跟家里要过。为了养活自己,她得同时打好几份工。为了省点儿钱,她租了个又小又暗的地下室住。
她苦读数年,最终凭借出色的成绩,从纽约大学顺利拿到了毕业证。
后来,刘平平继续深造,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念博士。几年的努力没白费,她没让国家失望,一口气拿了四个学位,其中一个就是营养教育的博士学位。
1986年,刘平平完成学业后,回到了好久不见的祖国。这时候的祖国,跟她走之前比起来,变化可太大了,完全是两个样。
改革开放后,咱们国家的经济就像坐上了火箭,嗖嗖地往上涨。老百姓的日子呢,也是越过越红火,生活质量那是直线上升,看得见的改善。
刘平平瞅着祖国这些年的大变样,心里头既乐呵又有点不是滋味,想着这些让人振奋的事儿,自己却没能参与其中。
她打定了主意,从这一刻起,要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一股脑儿地用到咱们国家的建设中,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和老百姓做点好事。
【突发脑溢血 英年早逝】
刘平平回国后,就去了北京食品研究所,当上了副所长这个职位。
那时候,咱们国家的食品行业还没那么发达,大家做食品还是老一套,吃法也单调得很,早就跟不上市场的口味了。那时候的人们,做食品的方法都比较传统,吃法也没啥新意,这真的很难满足大家的需求了。
碰到这种事儿,刘平平下决心好好琢磨下咱们中国人的吃饭习惯和供养方式。接着,他又思考咋样能把咱们的传统美食变成工业生产。说起来简单,但真要做起来,那可就难多了。因此,这事儿就成了刘平平要攻克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刘平平打算先钻研中国传统食品——豆制品的制作方法。研究路上真不容易,家里的阿姨一提到刘平平,就心疼得眼泪打转,她说:“那段时间,刘平平每天都忙活到深夜一两点才肯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就又起床了。就连坐月子那会儿,她还惦记着跟同事讨论工作。孩子刚满月,她就急着回单位上班了。”
刘平平经过一段时间专心琢磨,最后开了家豆制品加工厂。
1987年,咱们国家鼓起勇气,大胆尝试,终于在北京搞出了第一条豆浆生产线,并且成功投产了。
豆制品一上市,立马就火了,消费者们特别喜欢。她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还被评上了“三八红旗手”的称号。
刘平平刚开始事业就挺顺的,由于工作干得漂亮,1991年的时候,他被调到了商务部,当上了科技质量司的司长。
刘平平的职位一路攀升,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也随之增大。当她坐上司长的位置时,咱们国家正迈向信息化的大门,打算搞起电子支付,还有通关的自动化。
信息化项目涵盖的范围特别广,跟银行、商业贸易、国防科技等好多领域都息息相关。因此,在推广信用卡的时候,碰到了好多难关和挑战。
刘平平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四处奔波协调,最终把信用卡给搞起来了。接着,商场的电子支付和通关自动化也开始卖力推广。没多久,信用卡就慢慢走进了大家的日常,让交易结算变得超级方便。
刘平平已经做了不少事情,但她心里老觉得还不够,感觉自己给国家出的力太小了。因此,她总是想办法给自己多找点活干。
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让她的身体吃不消,到了1998年,刘平平在生产线上查看工作情况时,突然脑出血,一下子就晕了过去。
送到医院后,医生赶紧给刘平平做了脑部CT。结果显示,她脑里的肿瘤已经破了。还好抢救得快,命是救回来了,但人却变成了植物人。
刘平平因为没能马上做开颅手术,就一直昏迷着。这样一来,医生也说不准他啥时候能醒,甚至不知道他还能不能醒过来。
刘平平有个弟弟叫刘源,就在她进医院那会儿,刘源正往中央武警总部赶呢。他刚刚被提拔为武警总部的政委,正打算过去上任。
一听到姐姐进了医院,他赶紧叫司机掉头,直奔姐姐住的医院而去。
看到姐姐一时半会儿醒不过来,母亲王光美又哭得稀里哗啦的,刘源心里头那个难受啊,简直无法形容。
最后,为了让姐姐能得到更周全的照料,他决定把姐姐接到家中,打算自己亲自来照顾她。
刘亭亭把外甥接到了自己家里,打算亲手拉扯大。她下定了决心,要帮姐姐刘平平把这孩子养大成人,一边还盼着姐姐能早点醒过来。
但是,尽管家人们给了刘平平无微不至的关怀,满心希望她能醒来,可这些终究没能让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2006年的时候,妈妈王光美带着没能看到女儿醒来的伤心,就离开了我们。
2009年12月,刘平平在睡梦中安静地走了,告别了这个她深爱无比的世界,也离开了她弟弟刘源,刘源一直细心照料了她整整11年。她离世时,60岁。
告别仪式上,瘦弱的刘平平身上盖着鲜红的党旗,静静地躺在告别厅里。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和同事,脸上都带着哀伤和眷恋,他们一一和刘平平做最后的道别。现场抽泣声、哽咽声不断,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
刘平平的遗体即将被推去火化时,她弟弟刘源和妹妹刘亭亭几乎同时哭着大声呼喊:“姐姐,安心地走吧!”现场每个人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结语】
人这辈子不可能老是顺风顺水,关键还得看你咋看待生活。
刘平平出生在个大人物家庭,他自小就在毛主席、周总理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环绕下长大。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他这生活可真是幸福得没法比。
但是,后来她的生活来了个大转弯,就像是从云端直接掉到了谷底。她被分配到了一个特别苦的地方去劳动改造。
但她没有被现实的狠劲儿击垮,反倒是越来越倔强了。
最后,他靠自己的本事赢得了去国外深造的机会。学成之后,他立马回国,开始给国家和人民出力。
刘平平那种老是对自己和生活抱满信心的态度,真的很值得大家伙儿效仿。她那股子死活不放弃的劲儿,更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