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儿,收到岳飞后代写来的信了。”
1952年,毛主席正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这时传令员高高兴兴地拿着两封信走了进来。
主席拆开信一看,里面的话说得挺真诚,就是想请主席给找个工作。
一直以来,毛主席都很看重这位爱国的将领,但现在他的后代来求帮忙,毛主席会怎么打算呢?
主席一字一句地读完后,就开始默默思考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拿起笔,在回信上写下了一句话。
那么,主席到底是如何回应的呢?
可岳飞的后代,咋会落到这般田地呢?
【来信人——岳昌烈】
写信的人叫岳昌烈,跟很多岳家的后辈一样,他打小就听着祖宗们的英雄故事长大。这种家族带来的荣耀,既让他深受岳家老辈教导的影响,长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又激励他刻苦读书,梦想着长大后能像祖宗那样,为国家为人民出力,忠心报国。
照他那时候的生活道路走下去,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岳昌烈应该会跟家里的其他长辈一样,进入朝廷当官,帮助老百姓摆脱苦难。
不过,那时候正好是清朝快灭亡的时候,外国敌人盯着咱们,国内也是各路军阀各占一方。
1912年,溥仪不再当皇帝了,这样一来,持续了一千年的皇帝制度就彻底没了。
岳昌烈想当官的梦想就这么破灭了,那时候,他才22岁。
岳昌烈本来就是个秀才,所以在民国刚开始那会儿,有不少学校都想请他去做老师,教孩子们读书认字。
不过,对于挺多新型学校而言,受到国外观念的影响,它们急着要学习新的文化和思想。而且,学校里头的不少人,为了升官发财,就开始阿谀奉承,玩起表面功夫来了。
岳昌烈性格高傲又固执,他忍受不了学堂里的那些不公平的事,因此他到处换地方,在中学里教书。
收入很少,加上岳昌烈一家经常换学校,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饥饿和寒冷的逼迫下,他只能卖掉老家的房子和东西,带着家人搬进了一个窄小的巷子里的屋子,省吃俭用过日子。
生活的挫折和工作的不易,让长久在封建思想中苦苦支撑的岳昌烈突然明白了许多,他开始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新思想,为了跟上社会的步伐,他也学起了英语和其他外语,对新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然而,岳昌烈好不容易刚把自己的心情整顿好,没想到又一个坏消息紧跟着就来了。
1937年,浙江的省会城市杭州被敌人占领了。
日军攻占浙江后,到处建学校,还到处找会中日两国语言的人,打算用文化来侵略中国,给中国人灌输日本文化和帝国主义思想。
这时候,他们听到了岳昌烈在浙江的消息,他是岳飞的后代,居然还会说日语。日军开始动起了心思,想着如果让这位深受中国人尊敬和爱戴的历史人物的后代,替他们去向中国人宣传日本文化,那岂不是能省很多力气,效果还好?
大中午太阳正毒的时候,他们礼貌地敲响了岳昌烈家的门进行拜访。
岳昌烈推开门,走了出来,身上穿着满是补丁的粗衣服,左手还捏着一本正在翻的书,明显是在家里看书呢。他瞅着气势汹汹冲过来的日军,皱着眉问:“有啥事儿啊?”
日军头头儿问他:“你就是岳昌烈吧?我们刚建好学堂,特别需要有文化的人,像你这样的,去帮我们向老百姓宣扬帝国主义的好处。我们今天来,是想请你当学堂的老师。”
岳昌烈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他憋着气,硬邦邦地回答:“这个我做不到。”
这位日本军官有点纳闷,“你要是来教书,我们每月会给你很多钱,还让你当学校的头儿。”他瞧了瞧岳昌烈的穿戴,又瞅了眼身后开着门、里面摆着些破旧家具的房间,“岳先生,你挺需要这笔钱的吧?”
“走开,赶紧走开!”岳昌烈气呼呼地把书一合,“就算我现在死了,也绝不会让你们如愿以偿。”
“行行行。”日军将领冷笑着,暂时不打算在大白天跟岳昌烈起冲突,毕竟在这么多人面前刁难中国人尊敬的岳飞后代,可不是什么聪明事儿。
岳昌烈心里很清楚,这个地方不能多待,那些日本鬼子肯定不会轻易放过咱们的。
果然没错,那天晚上日军就开始找岳昌烈的麻烦。从那以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到处躲藏,就是为了避开日军的骚扰和追杀。但他一直没向日军低头,坚决不接受他们的威胁和诱惑,靠着文人特有的那份硬气,倔强地活了下来。
抗日战争赢了之后,岳昌烈终于摆脱了日军的追捕,回到了他好久没回的浙江老家。
这一年,岳昌烈已经59岁高龄了。
新中国的诞生,让他看到了生活的新曙光,心里燃起了再回学校当老师的愿望,继续教书育人。
他跑了好几所学校应聘,结果都被拒绝了。岳昌烈失落地走在街上,心里反复想着刚才的面试,面试官一脸歉意地说:“岳先生,真的很抱歉,您年龄有点超了,目前我们不考虑。”
岳昌烈苦笑了一下,书读了大半辈子,新思想新文化也学了不少,到头来却感觉没地方使劲。他无意间瞅见街上挂着的毛主席画像,心里一动,暗想,或许还有路可走,主席说不定能帮我一把呢。
所以,到了1951年,这位吃了不少苦头的老人家,左思右想了好久,在纸上反复写了又划掉,直到满意为止,然后才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摸出那点儿零钱,把信交给了邮递员。
从那以后,他天天都盼着,只要听到邮差骑自行车经过的声音,就会赶紧问有没有自己的信。
但那时候新中国才刚诞生不久,美国军队又跑去了朝鲜半岛,紧接着,一场大战就又打响了。
所以,这封信就一直拖着没送出去。转眼间,时间就过去了,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家,在多次尝试后,依然没能找到新的工作。
生活的困苦迫使他鼓起勇气,在那个破旧的巷子里重拾笔头,心想不管结果怎样,这都将是他给毛主席写的最后一封信了。
最后,岳昌烈满怀期待的那封信,连同之前写的那封,一块儿被送到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
【毛主席与岳飞】
毛主席看了之后心里非常有感触。想想看,他小时候就把《说岳全传》读得滚瓜烂熟,特别佩服岳飞这个人。
他长大成人后,不仅在走革命这条路时,军事想法深受岳飞的影响,而且在教导孩子时,也处处都能看出他特别赞同岳飞的爱国精神。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毛主席巧妙利用自己对岳飞的了解,加上他的创新思路,把岳飞当年行军打仗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了实战中。
1938年,毛主席写了一本讲战争道理的书,名叫《论持久战》。
在这本书里,他拿岳飞的军事想法为例,通俗易懂地讲了怎样把古代人的打仗智慧用到抗日战争中去。
另外,毛主席也从岳飞的很多军事想法里学到了不少东西,这让他在打仗的时候能想出很多好办法,始终坚定地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赢得胜利,最终为中国人民创建了新中国。
教孩子时,毛主席给年轻人列的书单里包括了《说岳全传》这本书。
他说,年轻人读这本书时,得挑好的学,把不好的去掉,得好好体会岳飞那种高尚的爱国精神,还有他坚决抵抗外敌,勇敢无畏、保护国家的英雄勇气。
毛主席很赞赏岳飞忠心报国的事迹和精神,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无耻进犯的时候,他期望岳飞的故事能激励年轻人成为有正义感的爱国者,以及坚强的革命战士,勇敢地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和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去。
1952年,毛主席看完黄河后,在回北京的路上经过了岳飞的老家,就想着下车去岳庙拜拜。
在岳王庙,毛主席回想起了岳飞将军的英勇事迹,还有他那首充满爱国情怀的《满江红》里所展现的豪迈激情,“他梦想着饿了吃敌人的肉,谈笑间渴了就喝敌人的血。”
他又被岳飞的高尚品格打动了,“咱们得向岳飞看齐,拼死也要守护好国家的每一寸土地,这样才能真心实意地为大家服务。”
给主席带路的县长听到这儿,就跟主席聊起了岳飞后代的事情。主席听完县长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对岳飞以及他的后代也是赞叹不已。
看完信后,毛主席心里五味杂陈,他静下心来琢磨着,要怎么帮帮这位虽然日子过得紧巴,但品性高洁的岳飞后人。
毛主席一直都很公正,所以在仔细阅读完那封信后,他想了好久,最后拿起笔写下了五个字:“可以适当帮忙”。
这封只有五个字的回信,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对岳昌烈今后日子的深切关怀和周到考虑。
他满脸真诚地问:“能不能给我找个活儿干,我想靠自己赚钱生活。”
岳昌烈提出请求后,当地的工作人员心里挺有感触,就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帮他找合适的工作。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尽管这个国家经历了无数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但各种文化知识、重大历史事件还是随着史书笔记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岳昌烈呢,他既经历过晚清和民国的乱世,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也没啥政治问题,还是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精神的后代传人,正好就符合了省文史研究馆要找的人的要求。
1954年1月份,岳昌烈开始上班工作了。
岳昌烈知道自己终于有了份工作,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高兴得眼泪直打转。
进了文史馆,他就安心下来,不管事情大小都按照工作要求一一记下来。
有空的时候,他就会跑到文史馆里,看看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经典好书。尽管上了年纪,他学新知识的劲头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足。他觉得,一辈子都在学习,是件特别棒的事儿。
岳昌烈心怀大义,他的坚强性格在新中国刚开始那会儿的艰难岁月里特别耀眼,成了好多人心里的榜样。毛主席听说了岳昌烈后来的事情,也很有感触。虽然岳昌烈已经过了六十岁,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施舍,硬是要靠自己过活,他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