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老搭档罗荣桓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林彪为何高兴不起来?

渔人说文史 2025-03-31 18:13:53

1930年的时候,林彪才24岁,就已经因为打仗打得好,被升为了红四军的军长。可这让毛主席犯难了,到底该让谁来给林彪当政委呢?

林彪这人,军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但他那自负、高傲的性子,真是让人头疼。以前当营长、团长时,政委换了一个又一个,他那牛脾气愣是一点没变,还老跟政委拌嘴。现在升了军长,身边没个得力的政委帮着哪行。毛主席为了这事儿,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精挑细选呢。

最后,毛主席心里想到了一个人,他打算让行事稳重、不爱张扬的罗荣桓去帮衬林彪,这可是罗荣桓和林彪头一回搭档。

【三次合作埋下了分歧的隐患】

罗荣桓在当上红四军政委前,就听闻过林彪的性子。他清楚林彪打仗厉害,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性格急躁。从南昌起义那会儿起,林彪这么多年几乎就没吃过败仗,因此傲气十足。对于那些书生模样的政委,他心里头多少有些不以为然。

但罗荣桓并不发愁和林彪处不来,他的脾气跟林彪那是大相径庭,特别能包容。罗荣桓觉得,只要大伙儿“各管一摊,各尽其责”,就不会有啥大问题。他对林彪的军事才能还是挺认可的,所以上任后,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他会尽量顺着林彪来。

罗荣桓在战场上不太擅长聊战术,于是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加强部队建设上。在调研时,他发现红四军里的第三纵队,跟其他两个纵队比起来,显得有些逊色。为了弄明白这是咋回事,罗荣桓干脆把自己的铺盖卷搬到了第三纵队,亲自去那儿瞅瞅情况。

观察了好几天,我发现第三纵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团结,老是因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吵起来。大队长是个湖南佬,特别爱吃辣,而政治委员呢,广东人,偏偏就不喜欢辣。这样一来,队伍里自然就分成了两拨人,喜欢吃辣的战士都站大队长那边,不喜欢吃辣的战士呢,就支持政治委员。

每到该吃饭那会儿,大队长和政治委员总要为菜里要不要放辣椒拌几句嘴,搞得整个纵队都跟着不得消停。

为了这事儿,罗荣桓特地组织了个大会,想要解决第三纵队内部不和的问题。会后,他还建议说,以后吃饭时可以少备点辣椒,别直接混在饭里,单独炒一盘,谁爱吃就自己夹,这样也方便。就这样,第三纵队的团结问题慢慢得到了改善。

林彪或许也察觉到了,罗荣桓跟别的政委真不一样。以往没有政委的时候,军里的大事小情都得他这个军长亲自上手,弄得他打仗时都分心。但罗荣桓一来,政治工作、后勤啥的都被他安排得妥妥当当,林彪这下可轻松多了。

林彪把一些本该自己搞定的事情,都推给了罗荣桓,他自己倒是落得个轻松自在,连那火爆脾气都收敛了不少。可表面看似和平共处,实则都是罗荣桓在默默扛着,林彪还是老样子,想干嘛就干嘛。这样一来,两人之间的分歧就像颗定时炸弹,迟早要出问题。

1931年那会儿,红四军在兴国县的良村狠狠打了一场漂亮仗。仗打完了,林彪就带着大部队去追另一拨敌人了,只留下后勤的同志们在战场上收拾残局。可谁也没想到,敌人居然会杀个回马枪,这一来,给那些留在后面收拾的红军兄弟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和损失。

事情一出,罗荣桓心里觉得,身为政委,这事儿他得背锅,所以在大会上,他好好地反省了一番。可奇怪的是,林彪呢,他是那次行动的直接指挥官,却啥也没说。会议没结束多久,罗荣桓的军委书记就被撤了,换上了林彪来接手。

在部队里头,有些人对林彪的做法相当有意见,罗荣桓心里头也挺不是滋味,挺失望的。但为了整个部队的团结,罗荣桓就没去计较个人的那些小账。头一回合作,结果就闹得这么不愉快。

1937年那会儿,国共两党又联手合作了,红军也换上了新名字,叫八路军。林彪呢,就成了一一五师的领头人,聂荣臻做了副师长还兼着政委的职务,罗荣桓则挑起了政训处主任的担子。为了打仗更方便,中央军委和八路军上面决定,把一一五师拆成两队。林彪和罗荣桓带着一部分人往南走,而聂荣臻呢,他留下带着独立团、骑兵营还有特务团,加起来大概三千多人,在晋西守着。

那时候,干部特别少,林彪和聂荣臻虽然表面上没提啥要求,但心里头谁不想多要些干部来加强自己的力量呢。所以,这分干部的活儿,就交给了罗荣桓来办。

罗荣桓考虑到整体情况,觉得聂荣臻单独留在晋西敌后太冒险了,于是给聂荣臻调配了好多有能力的干部。聂荣臻对此挺开心的,但林彪那边就不乐意了。八路军总部打电话问林彪,愿不愿意让罗荣桓当他政委,林彪二话不说就拒绝了,还是坚持让罗荣桓当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其实早就感觉到这些情况了,他也清楚林彪对自己心里有意见。但他为了不影响军队的团结,就选择装糊涂,不去计较,还是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罗荣桓这人肚量大,不把林彪对他的不满放心上。就算有时候对林彪的一些做法有点意见,他也从没想过要报复。就拿1938年那事儿说吧,林彪跟阎锡山的人马打得不可开交,结果受了伤。罗荣桓呢,压根儿没提之前那些小摩擦,一门心思扑在林彪的救治上,直到他情况好转才放心。

在林彪生病倒下那会儿,罗荣桓二话不说,主动把军中的大小事情都扛了起来,里里外外忙得团团转,可部队还是照样井井有条地打仗。上头看在眼里,知道罗荣桓不容易,就把林彪送去延安养身体,顺便提拔罗荣桓当了一一五师的政委。这样一来,罗荣桓和林彪的第二次搭档就算告一段落了。

他们的情谊一直没断,抗战一结束,他俩就第三次携手合作了。这次合作,是他们一起工作时间最长,战绩也最耀眼的一次。

1945年那会儿,林彪当上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司令,还兼职政委,而罗荣桓呢,就成了第一副政委。因为之前两次合作都挺和睦的,没闹啥矛盾,所以这次林彪对罗荣桓的态度好了不少。罗荣桓还是像以前那样敬重林彪,但这都是建立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的。

辽沈战役打响的时候,罗荣桓和林彪因为要不要攻打锦州这事儿,吵得不可开交,他们平时挺和睦的关系也因此有了裂痕。

【三次交锋,林彪、罗荣桓关系出现裂痕】

1947年那会儿,东北野战军可谓是势头正猛,连着在夏天、秋天、冬天对国民党军发起了三次猛攻,把大片地方都给解放了。国民党那些剩下的部队啊,只能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几个角落里头。看这架势,收拾掉这些国民党残兵败将只是时间问题,他们翻不起啥大浪了。所以,中央军委就发电报告诉东北野战军,让他们赶紧准备往南进军的事儿。

可林彪压根儿没把中央军委的命令当回事儿,还是跟长春那边被围的国民党残余部队耗着。因为这,中央好几次发电报批评林彪。

罗荣桓看到林彪不听中央的命令,心里急得直冒火,可林彪手里攥着东北野战军的全部指挥大权,他也没辙,干着急没办法。

一次会上,林彪高喊着“磨练兵马,拿下长春”的口号,带着队伍去攻打长春机场,但结果没打赢。接着,他又提出了“长期围困”的新口号,带着部队在长春和沈阳周边转来转去。罗荣桓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召集了东北局的常委会,大家一块儿商量起部队往南走的事儿。

林彪还是老样子,打死也不改变自己的主意。可罗荣桓呢,他拼命摇头反对,直言道:“虽说现在国民党被咱们围在长春这些地方动弹不得,可城里头的老百姓苦啊,又饿又冷。再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卫立煌的军队说不定就趁机溜走了。”

会议最后,常委们都赞成让部队往南打锦州。林彪一看自己的主意没被采纳,只能跟中央说会议的结果。可他还是没行动,找各种借口,比如粮食不够、汽油短缺,来应付中央。他甚至跟中央提议,说得让杨成武的兵团先去围住大同,拖住傅作义的部队,东北军才好往南走。

到了这年8月份,蒋介石在南京开了个会,商量好了要从东北撤退的法子。长春和沈阳那边的敌军开始按捺不住了,打算全军出动去帮锦州那边。

中央火速来电,催着东北野战军赶紧行动,要求在九、十月这两个月里头,把锦州、榆关一直到唐山那条线上的敌人给干掉。而且,要是长春、沈阳的敌人敢去支援锦州,那就趁机把卫立煌的军队一锅端了。

这回林彪没法不听命令了,他派了6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去攻打锦州的外围,但主力大军还是在长春、沈阳那块儿转悠。不过,中央对这次的兵力安排很不满意,特别是几个主要纵队离沈阳太近,吓得沈阳的敌军一直不敢出兵帮忙,这样一来,第二阶段的计划可就难办了。

被中央批评后,林彪显得有些烦躁,难得地开口问了问罗荣桓的看法。罗荣桓说,中央这是从大局着想,只有全力以赴攻打锦州,才能把沈阳的敌人全都吸引过来,然后一下子消灭掉。但林彪心里犯嘀咕,他怕的是万一锦州攻不下来,葫芦岛的援军再打过来,沈阳的敌人还往西边跑,到时候咱们可就吃大亏了。

说到这事儿,罗荣桓提议,咱们得派一个师加上一个纵队的兵力去守住义县,另外还得有个纵队往南走,拦住从葫芦岛那边过来的敌人。林彪听完,琢磨了一会儿,最后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9月末,东北野战军的领导班子离开了哈尔滨,转移到了彰武县。这时,林彪去了一个安静的大院子静养,他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再插手军队里的事儿。这样一来,罗荣桓就只能一个人挑起了指挥战斗的大梁。

可就在咱们部队成功占领义县,葫芦岛那边的敌军也被咱们击退的时候,林彪却突然变卦,说要回头去打长春。他还拿了一份电报给罗荣桓瞧,电报里头写着:

9月30号那天,蒋介石飞往北平,打算守住锦州。他调走了傅作义的六十二军和九十二军的独立九师,还从山东调来了王伯勋的三十七军,这些都是通过海上运兵过去的。听说现在已经有五个师抵达葫芦岛了。

林彪拿着电报,指了指说:“葫芦岛和锦西那边,敌人已经加了11个师的兵力,锦州这块儿咱们打不下去了。”罗荣桓赶紧拦住林彪,劝道:“要是咱这时候说走就走,敌人肯定马上就能看出咱的破绽,东边西边的敌人一追上来,那损失可就大了。”

罗荣桓耐心劝说,盼着林彪能按中央军委的指示,坚持攻打锦州,但林彪就是不听劝。这回,连罗荣桓这好脾气的人都急了,忍不住对林彪发了火。

这么多年打交道下来,林彪头一回瞧见罗荣桓发这么大的火,心里头不由得有点发怵。可即便如此,林彪还是不想让步,转头就问起了当时的参谋长刘亚楼。刘亚楼一听,立马站队罗荣桓,说完全赞成他的意见。这样一来,林彪才终于打消了撤退的念头。

第二天,毛主席拍来电报,说是指挥所得挪到离锦州前线近点的地方。罗荣桓也觉得主席说得在理,指挥所离前线太远了,指挥打仗不方便。经过罗荣桓的一番劝说,林彪虽然心里不太乐意,但还是连夜赶到了锦州西北边的马六屯。

10月份,攻打锦州的行动拉开了序幕,400多门大炮轰隆隆地朝城里猛轰。在大炮火力的掩护之下,步兵就像凶猛的老虎一样,直冲向锦州城。二纵队的两个师在往前冲的时候,被敌人的子母地堡给绊住了脚,冲了好几次都没能冲进去。而三纵队呢,他们一股作气,已经冲到了城墙根儿底下。

看到这种情况,罗荣桓就对林彪提议,说让炮兵去帮三纵队一把,好让他们快点打进去。可林彪却摇了摇头,他心里头一直认定二纵队才是主力,毕竟他们是从红军时候就打下来的底子。三纵队嘛,那是抗战刚开始时候才拉起来的队伍。林彪就是偏爱二纵队,一门心思就想着让二纵队当先锋,第一个冲进城里去。

不过,二纵队的进度就是没三纵队那么快,这让林彪心里挺不是滋味。到后来,还是刘亚楼出了个主意,林彪这才点头,让炮兵去帮三纵队一把。

就在这时,前面传来消息,说蒋介石派廖耀湘把彰武给占了,锦西和葫芦岛那边的11个师也正猛攻塔山,打算从东西两边包抄咱们的主力部队。林彪一听就急了:“你看,咱们的补给线被掐断了。”罗荣桓拿着电报琢磨了一会儿,说:“廖耀湘不一定听蒋介石的,他占彰武可能就是做样子给蒋介石看,没啥大不了的,咱们继续打咱们的。”

林彪闷声不响了,估摸着是罗荣桓的话让他觉得脸上挂不住了。

没过多久,三纵队那边传来了好消息,说他们已经撕开了敌人的防线,想让擅长巷战的十七师去帮忙。林彪一听,有些不耐烦地说:“太麻烦了,干脆让三纵队的预备队直接冲进去算了。”正准备离开去传话的作战科长,被罗荣桓给拦下了。罗荣桓说:“还是让十七师上吧,这样一来,咱们的伤亡也能少点儿。”

林彪一脸不悦,作战科长急得团团转,这时林彪开口了:“算了,就按政委说的办吧!”紧接着,三纵队和十七师进了城,二纵队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锦州城里的敌人被一下子全收拾了,锦州就这么解放了。

锦州那一仗,对辽沈战役来说真是个转折点,让我军把战争的主动权给攥手里了。仗打完以后,罗荣桓就赶紧给中央写了份战斗总结。这里面,他实实在在地说了说打仗时碰上的难题,还有林彪好几次犹豫不决的事儿。

报告写得差不多了,罗荣桓就拿给林彪看看。这时候,林彪正为辽沈战役的大胜得意着呢,结果这报告一来,就像是给他头上浇了盆凉水。林彪黑着脸把报告看完,大笔一挥签了名,然后把稿子一甩,气呼呼地就走了。

林彪对罗荣桓如实反映情况的事儿一直心里不痛快。平津一解放,他就急着想把罗荣桓从政委的位子上挪开,还写了信,想让聂荣臻回来接他的班。可聂荣臻压根儿没明白林彪的小九九,直接说军委那边工作一大堆,给婉拒了。

在第三次一起工作的时候,罗荣桓和林彪有了三次意见不合。罗荣桓多次不赞同林彪的主意,这可不是因为他想跟林彪过不去,而是想帮林彪一把,免得他一时冲动惹出大乱子。但林彪这人性格高傲,没明白罗荣桓的好意,慢慢地,他们俩之间的关系就有了裂痕。

【“看来我这个中政治部主任还是不合法的”】

平津那一仗打完后,东北野战军就换了名字,叫第四野战军,林彪当了司令员,罗荣桓做了政委。罗荣桓原本是想跟着部队往南走的,可因为太辛苦太累了,身体撑不住,病倒了,没办法,只能在天津先治病。

1950年,罗荣桓的身体稍有起色,他便急着回到工作岗位,被中央委以重任,当上了总政治部主任。可没几年,他的病情又犯了,只好辞掉这个职务,由谭政来接手。

罗荣桓在与病魔斗争那会儿,林彪升了官,成了军委的副主席,后来又当上了党的副主席。地位一上去,林彪和罗荣桓见面的机会就少了,慢慢地,两人关系也就疏远了。

1959年,在庐山上开的那个大会上,毛主席拍板让林彪来当国防部部长。虽说罗荣桓没出席会议,但他还是收到了毛主席特地发来的询问意见的信。罗荣桓琢磨着,国防部长这活儿外交事务多,挺累的,而林彪身子骨不太硬朗,所以就提议还是换个人来干比较好。

毛主席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还是决定让林彪来当国防部部长,而罗荣桓呢,还是军委委员。不过这次搭档,两人的关系并没因此变得更好,罗荣桓对林彪的行事风格很不感冒,他们之间的意见不合越来越严重。

1960年的时候,总政治部主任的位置又空缺了,毛主席考虑再三,决定让罗荣桓再次挑这个大梁。罗荣桓听到这个任命,心里头挺吃惊的,但最终还是听从党的指挥,认认真真地干起活来。不过,林彪对这事儿可不太乐意,脸上一点笑容都没有。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罗荣桓这个人原则性强,不会随便被人摆布。

林彪心里头对罗荣桓有些不满,但他不敢直接表现出来,只能背后搞点小把戏。按理说,中央下了命令后,罗荣桓当上总政治部主任这事儿得在报纸上公开,可林彪就是拦着不让发。

说到这事儿,罗荣桓不禁感叹:“瞧我这政治部主任当的,好像还不太正规呢。”

1963年12月份,罗荣桓在北京去世了。林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还在现场写了“良师益友”这四个字。但林彪当时心里怎么想的,就没人知道了。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