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上将与阜平的深厚情缘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3-06 09:40:50

很多开国将领跟河北,特别是阜平有很深的渊源。

开国上将王平就是其中之一。

先说一个背景,这就是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后,王平从陕北(王平家乡在湖北,一直在长江流域革命);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地区迅速沦陷,我党决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阜平地处晋冀交界,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而且1931年这里曾经建立北方首个苏维埃政权,也就成为八路军赴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目标。

1937年9月,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成立,王平成为重要领导。他就和刘秀峰一同前往阜平,担任军事部部长。出发前,王平觉得不能两手空空,就要来一份三十万分之一的地图和一本苏联版的《游击战争》,带着一个警卫员、一个马夫最终抵达阜平现场。

到达阜平第二天,王平就通过各种形式,迫使国民党县长张仲孚接受合作,将原“抗敌后援会”改造为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动委会下设多个部门,负责宣传、组织武装、筹集物资,并创办《抗敌》小报,迅速凝聚民心。

在罗荣桓支持下,王平收编地方武装,成立“抗日义勇军第二路总指挥部”,兼任总指挥。至1937年10月,冀西抗日义勇军发展为3个大队,并组建游击队。

1937年11月,日军为消灭华北八路军,集中2万余人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分8路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动围攻。王平指挥第3军分区骑兵营带领新部队在保定至望都一线车站进行破袭战,给日军以很大杀伤。此外还配合兄弟部队迎头痛击日军,最终击败这次进攻。

在阜平期间,王平这样既奋战在军事一线,又很好经营根据地的事迹很多。

1946年,歌剧《白毛女》在晋冀礼堂排练、试演,王平亲自到礼堂指导。后来《白毛女》在军区驻地演出时,王平还亲临剧场去动员青年给老人和儿童让地方,保证了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阜平县民主政府的第一任县长,王平仍然关注这里,在年老体弱的情况下还多次安排妻子、儿女到阜平慰问。90岁时,王平接见阜平中学领导,深情地说:聂帅临终遗言“阜平不富,死不瞑目”,要使阜平富起来,关键是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从学校。我要尽微薄之力,支持阜平发展教育事业。只要教育上去了,阜平就大有希望。

1995年,在纪念聂帅诞辰96周年之际,筹建了“荣臻阜平中学育人奖励基金会”,王平欣然出任名誉会长。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