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被掺假的文章

杨章林文化 2025-04-06 17:42:39
老子的《道德经》问世已经两千多年,历经了政治文化的风风雨雨,各种版本共存于世,各种解读“千姿百态”,于是就有了“千人千面”的“百花齐放”,良莠不齐也因什么“个人理解、历史原因”,“都有其不同的价值取向”。 此类毫无道理可言的理论,争相登台“亮相”。 据说,不同的版本,字词各异有几百处。 流传时间久,传抄有误很正常,这就需要解读翻译者去伪存真,而不是简单纠结于字词的正误。例如,第八章,究竟是“上善若水”,还是“上善治水”?从老子的创作思维去理解,答案不就出来了? 版本的是否“正宗”,只能从它的社会价值来取舍,只能从是否契合圣人的创作思维来判定,就是“出土”也不能成为正宗的佐证。 我们都知道,任何创作思维都是连贯的,有脉络可觅的。特别是老子这样的大家,他的思维不可能“朝秦慕楚”。 纵观整部经典,老子的创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生存智慧服务于人类。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社会生活中的人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得用你的工作服务于社会。 第五十四章中,老子提倡身心合一的教育理念。“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剑技高强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要把剑握在手里;善于摔跤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把衣服脱掉;孝顺的子孙,不是那个时候都要跪拜。并且,希望这种教育理念传遍全世界:“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观”:学习。 就是其中的批判“古之善为道者”的篇章,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扫清障碍。 第四十一章。“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在批评“下士”的同时,也对其寄予厚望。“夫唯道,善贷且成”:我谈论的“道”,只要你用心学习,就会获得新的认知。 道德经里边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离开这个认知,没人能读懂道德经。 写作的目的是要“揪出”掺假的文章,为什么要作这么长篇累牍的铺垫?上文提到的篇章,从古至今,能正确解读的基本没有,而它们正是否定下面这些篇章的有力的依据。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主张“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胸怀全人类,怎么会有这么狭隘的观点? 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倡导世界大同,这不就是“为天下先”?“慈”和“勇”、“俭”和“广”有什么内在联系?参考了一些解读,都是在那里,勉为其难自说自话,根本站不住脚。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道德经》没有具体的人名、事例、引言。叙述清楚,逻辑严密。 这一章实在是不知所云,不想辜负先哲,翻来覆去还是在五里雾中。最后只能得出结论:不是出自贤者之手,被那个不孝子孙搞混了。仅“盖闻”二字,就是麒麟皮下露出的“马脚”。圣人会把道听途说的“闻”,当作理论依据? 再稍作分析,就更加真相大白。 “陆行不遇狎虎”。 走路不遇“狎虎”?除非这个地方本身就没有“狎虎”。如果有“狎虎”,只能理解为趁“狎虎”休息的时候,抓紧通过的聪明人。再说,既然都不遇了,何来的“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有解读:说是碰到了,它们也不敢动手。怕什么呢?怕动物园的园长吧。遇到了小命还是堪忧的。 “入军不被甲兵”,“兵无所容其刃”。 当兵打仗不用穿铠甲,杨家枪刺不穿肉体?还是关公的大刀是“摆设”?老子居然会告诉你,人可以刀枪不入? 老子在第七章里就用天地不能自生所以永生,引出圣人名扬后世永垂不朽的只能是身体外的思想、精神。何来的“以其无死地"?“无死地"的只有思想、精神。 偷偷溜到圣人身边的“矮子”,永远都是“矮子”。
0 阅读:21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