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就是一部最接近生活的哲学,满载生存智慧,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塔上最耀眼的明珠。非常遗憾,经典问世两千多年过去了,圣人的智慧至今还在一片迷雾之中。
是经典晦涩难懂吗?一派胡言!是历史的漫长岁月阻碍了我们与圣人思想的交流吗?人穷怪屋基!是解读者不同,观点就大相径庭吗?荒唐至极!
“吾言甚易,甚易行”。这是圣人对自己语言表达的客观评价。
的确,只要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具有相当的阅读理解能力,读懂《道德经》其实不是什么难事。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句话就是以司空见惯的自然风雨,揭示社会生活的哲理。风雨是生命的恩人,一旦过头,恩人瞬间变仇人。提醒人们,做好事也不能过头。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遮蔽了圣人智慧的光芒?让圣人发出了“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沉重感慨?
一个“道”字,一个字典里平常的表意符号,一个多义词,一个在书本中记录生活的工具,竟然如天堑般阻隔了圣人智慧的传播。
“道”是什么?所有的回答都会让你找不着北。
“不可知、不可言,而又无处不在”。“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和法则,遵循道意味着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妄为”。“道是一种抽象的、超越物质和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涵盖了宇宙的运行,还涉及人类的道德······”。
天方夜谭!这些貌似高深的理论,实则荒唐透顶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我们随便从经典里边请出一个道字,所有的“高论”都会随风飘散。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翻译:
一、“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必须得用你的工作服务于社会。
解析:“治大国、烹小鲜”举例子罢了,由个别到一般,泛指所有的工作。“道”就是指工作,别无可能。“莅天下”:服务社会。
二、“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鬼不是神,不是鬼不想当神,是职业决定他们必须惩治坏人。神不惩治坏人,不只是神不惩治坏人,圣人也都不惩治坏人。
解析:“鬼、神、圣人”,都是不同职业群体的代表,“鬼”代表惩治坏人的职业,例如公检法。“神、圣人”代表服务人的职业,例如医生护士。
三、“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无论鬼,还是神和圣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都是为了社会有序而正常的运行,所以,德在他们的行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解析:不在于你是惩治坏人,还是救死扶伤,只要有利于人们的生活,都是有德的行为。
小议:
1、这篇文章,老子似乎在同,。读者开了个不小的玩笑。历代解读者们就揪着“治大国”和“烹小鲜”者大谈特谈,置文章的内容于不顾。
2、把“道”神秘化的解读者们,这篇文章里边的道字,除了工作,你还能有其它的诠释吗?
在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古之善为道者”就已然存在,而圣人认为他们“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不是为了开启民智,而是要愚弄百姓。这些人主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大众聪明智慧有何不好?
所以,老子在经典里边对“古之善于道者”,进行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批判。
“犹兮若畏四邻”:无所适从没安全感。“道者”的理论,空洞无物毫无依据,“安全感”从何而来?
“俨兮其若客”:内心不踏实,象寄居异乡的过客。“道者”好像不属于这个世界,随时准备离开这个纷繁的尘世。
“涣兮若冰之将释”:神情涣散,如同见不得阳光的冰雪,随时都可能消失得无影无踪。“道者”的理论不堪一击。
这样生动而又富于讽刺意味的描写,竟然差点点被众多错误解读的“口水”淹没。反对“道者”的文章,竟然成了道家经典;批判所谓道的智者,不仅成了道家,竟然成了道家鼻祖。
时至今日,披上神秘色彩外衣的道字,差不多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把一部经典弄得面目全非。
罪过!罪过!“老子天下第一冤”。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师者传播知识,必须有利于人们的生活,而不是有害;传播知识不要想着学生将来会怎么样回报自己。
这句话是老子留下经典的“收官”宣言,也是他创作经典的主要目的,更是所有师者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
无论“天之道”,还是“圣人之道”,都是师者的职业道德。这样的金玉良言,就因一个“道”字蒙尘千年。
以上的解读如果还不能把你从“道”的泥淖中拔出来,我们不妨翻开《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成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篇文章连解读的必要都没有,只要提出几个思考题,“以道解道”者将无地自容。
“大笑之”的对象,肯定是经典里边的“道”,这个“道”应该不是“古之善为道者”。如果是,下士怎么会“大笑之”?那么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带着疑问,纵观整部经典,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就是我们开启圣人智慧走进智者心灵的钥匙,当然,也是“大笑之”的对象:第一个“道”指的是经典里边所有的道字,第二个道字动词,表述言说之意,第三个道字受“非常”的修饰,“常”表永恒,“非”表否定。道是可以表述的,它的意思不是一成不变的。换言之,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
在下士根深蒂固的认知里,道是神秘的,而道德经里边的道就是一个多义词。嘲笑正常,“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了让文章的观点无可争辩,再请出几句带道字的话,看看古今“以道解道”者谁懂?
一、“天之道犹张弓者,高者抑之,低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干工作处理问题都必须根据客观实际灵活应对。天之道:灵活应对。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气体的运动中,物质出现了,随着物质的积累,地球诞生了,生命出现了。道:气体。老子认为是气体创造了物质和生命。
这句话在文章中不过铺垫罢了,作用是告诉人们自然万物喜好不同:“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告诉读者,社会中的人们喜好也不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种东西,它是由各种气混合而成,开天辟地之前就存在了。“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我不晓得怎么称呼它,就用道字替代。物——气体——道。所谓“道法自然”,准确来说,是气体法自然。
就是上面的这几句话,以“道解道者”应该都不懂,也就是老子说的:“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道德经》中的古文今义概括归纳。 -自然:宇宙诞生之前的规律,宇宙之外的逻辑。 -大:在宇宙之前由自然规律创的意识体,逻辑生物。 -道:目的,动机,企图,起因,念头,梦想,思考为什么要去做,考虑是否具有可执行性和可确定性,预先定立一个未来的结果。 -名:概念,认知,原理,定理,对事物的功能和用途的理解和命名。 -天:空间,时间,暗物质,看不到的,无形态的事物和规律。 -地:物质,看得到的,有实体,有形态的事物和规律。 -人:人间,地球生态圈,人类的活动范围,人类能接触和改变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的规律。 -万物(器):器具,工具,人造的事物,以及这些事物的用途和功能。 -为:私心,私欲,私利。 -德:行为,行动,处事方法,存在方式,有目标的活动。 -反:回报,报应,反馈,结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