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可以读懂的

杨章林文化 2025-04-19 17:44:34
《道德经》是一部最接近生活的哲学,满载生存智慧。为什么历经两千多年还在一片迷雾之中呢?为什么都说深奥难懂呢?为什么说“道德经不是拿来读的,而是拿来悟的”? 以讹传讹惹的祸! 一个“道”字,一个记录语言工具,竟然成了人们通往圣人心灵的“天堑”,这方面的内容暂且不表。众多包含哲理的语句,同现代表达非常接近的语句,为什么就读不懂呢? 字面意思左右了人们的思维!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于人”:这句话,一眼看起,讲的就是缺点和优点,短处和长处、命门和优势,有什么难懂的呢?不就是说,不要让别人掌握自己的命门,也不要把自己的优势轻易暴露出来。 解读者大都被“鱼、渊、国、利器”牵着鼻子走,被字面意思所左右,往往忽略了语言的深层含义。(36章)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做好事不要过头。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好像是在描述风雨,而大家也是这样解读的。风刮不了一早晨?雨下不了一整天?殊不知,老子是以自然风雨为例,告诉人们做好事也要有度。 我们都知道,风雨是生命的恩人,一旦“过头”,灾难降临,恩人瞬间变仇人。现实社会中这样的情况还少吗?因好心被辜负,善良被糟蹋,最后落得捶胸顿足悔不当初还少吗?(23章) “是故,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不要忘掉本初。 这句话,字面意思好像就是不愿意象光滑圆润的玉,宁愿做一块粗糙的石头。老子,我们民族公认的智者,怎么会说出这么违背常理的语言?玉代表一种进步,一种努力之后的成就,有什么不好呢? 解读《道德经》,必须从全文入手。老子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有起始,包括我们头上无边无际的天,脚下广阔无垠的大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光滑圆润的玉,前身也是一块硬石头。意在告诉人们,无论今天多么有钱,地位多高,都是开始于一个呱呱坠地的小孩。(39章)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这句话,讲的不就是身心合一的吗?剑术高强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把剑握在手里;善于摔跤的人,不是那个时候都要把衣服脱掉;心中有祖宗的,不是那个时候都要跪拜。 什么“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如此解读,谁知道讲了什么?(54章) 老子的语言,形象而生动,他擅长由此及彼的类比,怎么就读不懂呢? 下期内容:“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七章) “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 “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二十六章) 目前为止,这几句话也还在迷雾之中。
0 阅读:19

杨章林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