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全世界人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战略决战阶段。在中国战场,日军遭受我解放区军民猛烈打击,处境日益危殆。为了挽救其败亡命运,它一面大举进犯湖南、广西,打通朝鲜至马来西亚的陆上交通,一面以进犯浙赣铁路的一部兵力转向东南沿海进攻,占领温州、福州等地,企图阻挠盟军的反攻,阻挡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而国民党顽固派,采取消极抗战、保存实力、排斥异己、坐待胜利的政策。处于正面战场的正规军在敌人进攻下节节败退,8个月损兵60万,豫、湘、粤、桂、黔诸省大片国土相继沦陷,日军长驱直入我国西南腹地。东南沿海港口全部丧失,成为日军对抗"盟军"在中国沿海登陆作战的基地。
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确立了发展华南、重申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1944年9月27日,中共中央给华中局发出《开展苏浙皖地区工作的指示》,要求我军为了准备反攻,造成配合盟军条件,对苏浙皖地区工作应有新发展的部署,特别是浙江工作,应视为主要发展方向。并对浙东和苏南我军提出了战略要求。指示派叶飞等同志率第1师部分主力部队渡江与苏南部队会合后执行南进任务。还提议恢复第6师师部,拟由叶飞任第6师师长。后因情况变化,第6师师部没有恢复;中央批准了粟裕同志的请求,由他亲率第1师主力执行南下任务。1944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又指示华中局:同意发展东南的部署。但新四军西进南下两大任务,应以南下为主。江北兵力尽可能逐渐抽调南下,一切工作首先着眼保证南下任务的完成。当时,华中局和新四军主要领导人陈毅、刘少奇同志都已去延安参与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在华中主持军事日常工作的是"张饶赖"(张云逸、饶漱石、赖传珠)。中央对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许多电报指示,是委托陈毅同志起草后由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签署下达的。在此前后,中央还多次指示华中局和新四军,对华中新四军部队作了具体部署:以第1师主力与第16旅担负南进任务,沿宁杭公路向东南伸进,发展太湖西南地区,造成与浙东打通联系的战略形势;浙东游击纵队除依托四明山逐步向南发展外,着重加强金华、义乌、兰溪、桐庐等地游击战,接应由苏浙边南下的部队,并加强对浦东敌后斗争的领导;浙南游击队向浙闽交界沿海敌后发展。同时,还应从第1、第2、第3师抽组第二、第三批南下部队,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待令南进。
此时,我华中各抗日根据地已进一步扩大和巩固,武装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主力部队达20.8万余人,地方武装5.6万余人,民兵自卫武装81万余人,战斗力进一步增强。苏南军民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不仅坚持了阵地,加强了根据地建设,而且开辟了郎(溪)广(德)和长兴外围地区,为我军大部队南下开辟了前进阵地。皖南地区的游击战争较前有了发展,已建立了小块游击根据地。浙东我军在粉碎顽军进攻后,恢复了四明山区。浙南、福建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也处在有利的发展形势中。而在敌情方面,华中日军已被迫进一步收缩兵力,许多地区仅由少数日军监督伪军防守。敌伪士气更加低落,矛盾更加尖锐。顽军除国民党第10战区(桂顽)部队仍与我军处于相持局面外,第3战区主力大部在日军进攻浙赣铁路、占领浙江沿海时向闽北、江西后撤,但在天目山地区仍留有重兵。
华中局、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南下部队的具体部署:第1师抽调三个主力团组成第一批南下部队,会同第16旅执行南进任务,采取逐步发展、逐步巩固的方针,首先打开苏南、浙西局面,再与浙东打通联系,控制全浙江,相机向南发展;第2师继续监视桂顽,巩固淮南津浦路西阵地;第7师继续坚持皖江地区,并担负开辟芜湖、当涂、高淳、南陵地区的任务,贯通与苏南部队的联系;苏中区组建第五(镇丹武)、第六(苏常太)两地委,恢复和扩大这两个地区的斗争局面,保障大江南北的交通联系;浙南游击队向瓯江以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福建党领导的游击队向福建沿海敌后发展。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1师师部和3旅7团及300多名地方干部,由苏北仪征渡江,经句容下蜀、龙潭间,穿过宁沪铁路敌伪封锁线,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江长兴仰峰界,与第16旅旅部会合。另特务第1、第4团在3旅旅长陶勇率领下,由苏中扬泰地区渡江,经丹北越宁沪铁路到达长兴地区。1月13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苏浙军区,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未到职)、刘先胜任参谋长,统一指挥苏南与浙东部队。2月5日,苏浙军区成立大会在长兴县槐花塌温塘村隆重召开,擂响了驱逐日本侵略者、夺取东南地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战鼓。随即整编了部队,以第16旅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君、政治部主任魏天禄。辖第1、第2、第3支队(团);浙东游击纵队编为第2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4、第5、第6支队及部分地方武装;苏中南下部队编为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院英平、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彭德清,辖第7、第8、第9支队。4月7日,根据党中央3月11日的决定,留在苏中的苏中军区司令员叶飞和第1旅旅长廖政国,率1旅旅部与1团、第1军分区特务团和部分淮海、苏中地方干部于丹北安全渡江,另2团由苏中靖江地区渡江,于4月23日到达长兴县槐花墩与粟裕会合,部队整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委韦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辖第10、11、12支队。叶飞被任命为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军区机关驻长兴县仰峰芥村。
第1师部分主力要南下,另一部分主力和地方部队要继续坚持和发展苏中抗日根据地。从部队的编组到动员,从人员到武器装备的调整与分配,还要选调数百名地方干部随军南下,又处在日伪军的残酷"扫荡"与严密封锁之下,军内军外,上上下下,各方面矛盾很多,有大量的组织工作与思想工作要做。开始,中央和华中局决定我留在苏中,主持上下内外的协调与思想教育工作。待送走粟裕同志和叶飞同志统率的两批南下部队,又参与苏中区党委编组部署好留下部队各项工作之后,粟裕同志提议,考虑到谭震林政委不能到职,要我南下苏浙军区协助他主持政治工作。经中央和华中局批准,我于1945年4月底到达苏浙军区,随同到达的有第1师宣教部长张崇文等同志。我的职务是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位置留给萧望东同志;但他也没有到职。所以对内对外实际由我行使主任职权。
苏浙军区部队经过整编,进一步进行了政治动员,号召全体指战员在进军作战中,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政策,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发扬我军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传统作风,坚决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发展东南敌后的战略任务,并抓紧时间进行了山地作战训练,对各部队确定了进军作战部署:第1纵队进至安吉、递铺以东,余杭以北,控制莫干山及杭(州)嘉(兴)湖(州)敌后地区,建立前进基地;第2纵队除继续巩固四明山地区外,逐步向西发展、策应军区主力部队的南进作战;第3纵队两个支队进至誓节渡、广德、泗安以南,配合第1纵队行动,一个支队在广德,泗安公路南北地区掩护后方交通。
苏浙军区成立前后,我英雄的新四军健儿,满怀爱国救民的热忱,以高昂的战斗意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对日伪军展开了一系列的进攻战斗,对进犯我军的顽固派,也给以必要的自卫反击。
侵华日军为了所谓"尽快地处理解决中国事变",以配合太平洋战争,于1943年下半年起,先后在向国民党统治区正面战场发动赣西、鄂西、湘北等战役攻势的同时,沿津浦、平汉、正太、同蒲各铁路大举向我解放区发动残酷的"扫荡"与"清乡"。9月30日开始,敌以三个师团各一部约5000人,分三路向苏南、浙西、皖南我抗日根据地进犯。驻苏浙皖边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15个团,虽数倍于敌,但在"避敌击匪"方针下,逃进天目山区,江南大片国土陷入日军铁蹄之下。我党我军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开辟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0月初命王必成、江渭清率16旅挺进苏浙皖边。10月15日恢复溧水、溧阳原来根据地。11月1日,旅长王必成率48团解放了高淳的东坝镇以后,趁敌军分散、伪军立足未稳之际进入郎广地区,以营为单位,打击伪化顽军,剿匪肃特,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年底,旅部和48团进至长兴县仰峰界。46团于11日发起溧(阳)高(淳)战斗,攻克新桥、东流、部村、漆桥等敌伪据点,生俘伪第3师副师长陈炎生以下700余人,毙敌大尉及伪中校参谋以下40余人。经三个月战斗,16旅收复了宣长公路以北广大农村,扩大和巩固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并初步开辟了郎广新区。1944年1月,苏皖区党委决定在郎广地区成立第4行政区,48团政委罗维道兼地委书记,团长刘别生兼军分区司令员。
16旅一系列对日伪军的作战中,杭村缴炮的故事,动人心弦。
1944年春,广德县门口塘的日军经常下乡残害人民,无恶不作。我16旅决心为民除害,命令48团派两个营,悄悄地进驻广德北乡的杭村(今新杭乡)设伏。3月29日上午,日军南浦旅团小林中队100余人和伪军300余人,由几匹战马拖着1门92步兵炮,窜到杭村附近的广宜路两侧作恶。团长刘别生(化名方自强司令)闻报,立即电告旅长王必成。并立即命令3营迅速占领杭村西南的祠谷山,断敌返路。命令1营占领杭村东南的牛头山高地,夹击敌人。当3营跑步赶到祠谷山高地时,一部分伪军枪上挂着抢掠来的鸡鸭财物,已经往回走出我军伏击圈,但大部伪军和全部日军仍在伏击圈内。3营营长徐超、教导员郑大方果断地命令部队开火,刚到牛头山上的1营营长曾旦生和教导员江淦衡,也几乎同时发出射击命令。顿时,轻重火器齐发,枪声四起,打得日军、伪军哇哇乱叫。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王必成旅长赶到牛头山,团部小炮排也随即进入战斗。王旅长发现敌人大炮以后,立即把望远镜递给小炮排排长戴文辉,命令说:"我们就是要用小炮打鬼子大炮,给你三发炮弹,干掉它!"那时我们从敌人手里缴来的迫击炮没有瞄准器,全凭目测与经验开炮。小戴一面瞄准、一面蛮有把握地回答:"一定干掉它!"话完炮响,两发炮弹就将鬼子拉炮的战马打得死的死,跑的跑,敌人乱作一团。王旅长和刘团长、罗政委随即命令部队冲锋。军号齐鸣,杀声震天。1营和3营的攻势如潮,锐不可当,将敌压缩到广宜路之西、路西村以东的一块麦地。郑大方教导员冲在部队前面高呼"为人民立功,冲啊!"率部杀向敌阵,同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1个多小时激战,歼灭日伪军70余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那门日式92步兵炮和三发炮弹也成了我军的战利品。但郑大方教导员在夺大炮、抢战马、追击敌人的过程中,冷不防被负伤装死的鬼子打了一枪,壮烈牺牲。年仅23岁。他祖籍广东中山县,1938年上高中时,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
鬼子丢了大炮,如丧考妣。据传,小林中队所在师团,是个维护了"大日本帝国皇军皇威"的"荣誉"师团。为保面子,南京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命令这个师团一定要找回这门大炮。第二天,鬼子出动1000余人外加大量伪军和特务,四处寻找我军决战,以十倍的疯狂加紧"扫荡"。我本着"敌进我退"的方针,当晚即已转移部队,神出鬼没,与敌周旋,使日军处处扑空。但因山路崎岖,大炮又重,行动太不方便,从煤山到罗界,将大炮拆开搬运,还是太劳累,最后决定用几只大木箱将炮架、炮轮、炮门、炮后座装好,选择一个隐蔽山沟埋藏,并由被服厂的几位骨干化装成老乡在罗界一带打埋伏,暗中监视敌人行动,只有炮身和三发炮弹仍由机炮连携带。
日军寻我决战不成,又得知大炮打了埋伏,就出动更多的兵力到处乱挖;还广贴布告,以20万法币高价悬赏收炮。可是,爱钱者不知情,知情者不爱钱。日军折腾了20多个昼夜,大炮仍然踪影全无。最后只好将丢炮的中队长枪毙了事。从此,广德一带的鬼子作恶有所收敛,龟缩在据点里不敢妄动。
日军"扫荡"结束后,48团重返温塘,从罗界收回大炮配件,装炮整训,很快掌握了大炮的性能。后来16旅在长兴战役中,合溪伪军固守碉堡,拒不投降;我军用这门炮射击,只一发炮弹,就将碉堡炸开。伪营长乖乖地举起了白旗。利用这门大炮,加上指战员们的英勇顽强,一夜就拔掉日伪军13个据点。在以后的反顽战斗和解放战争中,这门大炮威力大扬,屡立战功。
就这样,1944年新四军16旅在郎广地区先后发动了杭村战斗、长兴战役、周城战斗、泗安战役等一系列攻势作战,共歼灭日军1个中队、伪军10个营,毙、伤、俘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炮7门、重机枪9挺、轻机枪45挺、长短枪1400余支,收复敌据点30余处,一度攻入长兴、溧阳、溧水3座县城,给日伪以严重打击。特别是杭村之战稳定了郎广新区,长兴、泗安3座县城,给日伪以严重打击。特别是杭村之战稳定了郎广新区,长兴、泗安大捷光复国土2000余平方华里,周城战斗把郎广地区和茅山地区连成一片。这些胜利,把苏南地区由原来分散坚持的小块游击区,变成了拥有300万人口的大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为粟裕率师南下成立苏浙军区向东南发展,打通了前进的道路,奠定了巩固的后方。
苏浙军区成立后,第1纵队于1945年2月12日向敌后莫干山地区挺进,沿途积极打击敌伪,粉碎了安吉、梅溪等地的敌伪出扰,乘势控制了武康、德清两座县城,开辟了莫干山地区。
浙西三次反顽战役
一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在苏浙地区敌后的发展,坐卧不安,阴谋阻挡。
我军为顾全大局,呼吁停止内战,团结抗日。国民党军却置若罔闻。正当我军向日伪展开进攻时,第3战区指令其苏浙皖挺进军,出动第28军和"忠义救国军"所属五个团的兵力,由天目山、孝丰地区首先向我军第3纵队7支队发起进攻,企图切断我第1纵队后路,进而消灭我军,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苏浙军区为巩固阵地,继续发展敌后,被迫起而自卫。顽军大部是美式装备,拥有卡宾枪、汤姆枪、60炮等。尤其是"忠义救国军",善于山地作战,称为"猴子军"。但我7支队从黄桥决战,到强攻车桥、痛歼保田、如中遭遇,血染战旗,威震敌胆!"猴子军"可谓碰到了强猎手。1945年2月12日,"忠义救国军"以一个团兵力猛攻我7支队的上保里阵地。我军浴血奋战,阵地多次失而复得。4连指导员汪德恕,紧密配合连长指挥全连多次打退顽进攻。不久,顽军又向我阵地攻击,他跳出工事,高喊"共产党员跟我来!"带头冲锋。一颗子弹从他口中穿过,牙齿打掉了,鲜血直流。他仍忍痛冲锋,再次把顽军打下去。与此同时,粟裕司令员命令第3纵队全线出击,解7支队之围,并急调第1纵队主力参战。经5天战斗,将进犯之顽军击败,歼灭1700余人。我军乘胜解放孝丰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这就是浙西第一次反顽战役。
1945年2月24日,中共中央电示苏浙军区:在敌打通浙赣铁路以前,苏南、浙东、皖南部队应巩固现地,深入农村工作,整训、扩大部队,随时准备反击顽固派可能的进攻,准备将来大举跃进。各部对顽方的进攻应有迎击部署,取各个诱歼政策。
果然,国民党顽固派不甘心失败,不顾抗日救国的大局,第3战区又重新纠集192师、52师各一部、挺进军浙江保安第4纵队等共约12个团的兵力,于3月1日向新四军苏浙军区发动了第二次进攻,企图夺回孝丰,歼灭我军主力,将我军逐出天目山北部地区。4日,顽52师和"忠义救国军"攻占我孝丰外围白水湾、报福镇等阵地,逐渐形成对孝丰三面包围之势。6日,顽军向我坞桥阵地和孝丰正面进攻。粟裕司令员胸有成竹,沉着应战。正当顽军洋洋得意之时,我1纵队除以2支队及独立团于四明山、青明山、五峰山等阵地节节抗击外,又以第1、3支队出顽意外地向渔溪口、西圩市之顽军出击。3月7日晨,"忠义救国军"两个团分三路向我8支队3连扼守的石鼓山阵地迫近。3连以猛烈的火力和小群出击,将顽军击溃。顽军再次来攻。2排战斗英雄陈阿弟跃出战壕,端起机枪,猛扫顽军;其他同志也纷纷跃出战壕,与顽军展开白刃格斗。陈阿弟和2排大部分同志,先后壮烈牺牲。全连指战员同仇敌忾、愈战愈勇,有的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铁锨、枪托歼灭突人之顽军。经7个多小时激战,打退顽军6次冲击,毙伤顽军200余人,全连虽然只剩13名同志,但阵地分寸未失。3月8日,我军主力全线出击,全歼192师、52师所属6个营,俘顽军副团长以下1000余人。我乘胜扩大战果,1支队进占羊角岭,2支队占领章村市、孔夫关。12日,顽军192师,挺进1纵,4纵及62师再次拼凑残部向我前沿阵地反扑。我第1纵队连续发动反攻,至27日再次粉碎顽军的进攻,歼其1700余人,除巩固现有根据地外,又乘胜解放临安县城,占领了东、西天目山,取得了第二次反顽战役的胜利。至此,我军控制了浙西纵横100余公里,包括广德、孝丰、安吉、武康、德清、吴兴、余杭、临安、于潜、长兴等10个县一部的广大地区,解放人口100多万。
1945年3月11日,"张饶赖"首长致电苏浙军区:"你们在两次反顽大战中,再度创造以少胜众的新纪录,捷报传来至以为慰。特再传令嘉勉,以昭有功。顽陶(顽军第3战区苏浙皖挺进军总司令陶广)主力曾先后被我破歼,犯焰大挫。但其残余力量仍相当强大,稍加整理尚有卷土重来之可能。希研究此两次作战经验,教育部队。勿因迭次胜利而起轻敌之念,并继续努力以竟全功。"
第二次反顽战役胜利后,苏浙军区为了防备顽军新的进攻,立即部署大部主力进行整训,总结实战经验,进一步提高部队战斗力。并以第4纵队11支队南渡富春江,与金萧支队会师,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以第8支队和地方武装一部,开辟粮源充足的杭嘉湖敌后新区,以解决军粮困难。同时,在浙西区党委领导下,大力进行了新区根据地建设,先后建立了天南、天北地委、专署和杭嘉湖工委及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揭露日伪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欺骗宣传与反共内战阴谋;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初步发动和组织群众;以主力一部为骨干,建立和发展了地方武装。据1945年3月13日统计,苏浙军区第1纵队主力为7755人,配备有步马枪、轻机枪、重机枪、驳壳枪、掷弹筒、迫击炮等武器。另有地方武装4974人、民兵83239人;第2纵队主力3702人、地方武装2681人、民兵26684人;第3纵队主力6699人。连军区直属队,再加当年4月到达的第4纵队4300余人,全区总计主力部队共计22748人、地方武装7655人、民兵109923人。
1945年夏,全国解放区战场对日伪军的攻势更加扩大,收复重要城镇和大片国土的捷报频传,日军临近最后败亡。为了缩短防线集中兵力做垂死挣扎,并诱使国民党打内战,日寇相继撤出南宁、柳州、福州、新昌、兰溪等地。国民党果然乘机积极图谋向我进攻,内战危机更趋严重。
5月,苏浙地区的日伪军与国民党顽固派互相勾结,策划共同"剿共"。中旬,日伪军以10个团的兵力向我苏南地区"扫荡";下旬,日伪军又集中两个师团兵力向莫干山、杭嘉湖抗日根据地"进剿"。与此同时,国民党为与我争夺江南,秘密颁布"清剿沦陷区奸匪以配合盟军登陆之方案",企图于"盟军"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之前肃清江南新四军,并限于7月底之前达到目的。为此,蒋介石下令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调集主力14个师,42个团,共6.6万多兵力,先后由陶广、李觉两个集团军司令率领,向我天目山地区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首先以1个师进至富春江以北地区,切断我天目山与金萧地区的联系;以另一个师向我孝丰进扰;其主力分向于潜、宁国东南集结;杭嘉湖地区的残顽亦图谋向莫干山地区蠢动。
苏浙军区奋起自卫反击,揭开了第三次反顽战役的序幕。

【钟期光(1909-1991),湖南平江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中共平江县委组织部长、红5军和湘鄂赣省委秘书长、红16师政治部主任;新四军第1支队1团政治处主任、抗日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江南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第1师兼苏中军区政治部主任、苏浙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政委、军事学院政委、军事科学院副政委等职。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