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光追思金门战役:打金门是谁选的28军,这个选择有没有问题?

航语的过去 2025-03-31 17:10:50

不同的部队,在武器装备、人员素质、训练水准、指挥员经验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不相同。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部队来打什么样的仗,是上级首长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那么,打金门是谁选的第28军?这个选择有没有问题?

对于历史,就要用历史事实来说话。由于截止到金门战役开始时,第28军这个番号的历史还很短,只有8个月,加上在本书第一章我们已经就第28军成军以来的作战历史作了介绍,因此我们主要看其前身华野第10纵队的历史。让历史来回答有关的疑问。

刘亚洲在《金门战役检讨》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叶飞对肖锋说:"看来大陆再也不会有什么大仗打了,你们二十八军就扫个尾吧。"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叶飞说:"进攻金门本来就是二十八军的任务,没什么改变了。我是充满信心的!"

看完刘亚洲的这段话,读者可能以为让第28军打金门是叶飞定的。事实并非如此。金门战役后,有些分析文章认为第28军历史上是一支擅长防御作战的部队,打进攻战,尤其是岛屿进攻作战选择第28军是一个失误。认真回顾一下华东解放战争史,可以发现这个怀疑是不能成立的。如果第28军真是能守不能攻,为什么将第10兵团第一次渡海登岛作战打平潭岛的任务交给第28军,而第28军又能够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那么,攻金作战到底是谁点了第28军的将?

1949年8月25日,福建军区(由第10兵团兼)正式成立,兵团司令员叶飞兼任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张鼎丞、第10兵团政委韦国清兼任军区政治委员。

张鼎丞是新四军的元老,比粟裕年长9岁。此前曾任中共华东局常委、组织部长。新四军刚组建时,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粟裕为副司令。1945年10月初,粟裕、叶飞率新四军苏浙军区(粟、叶分任正、副司令)主力北上。当时,中央初拟以粟裕为苏皖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当日电呈中央,请求"以张为正、自己副之",中央复电同意。此即广为传颂的粟裕"三次辞帅"中的首次。

张鼎丞、叶飞二人都是在福建闹革命起家的,不过张的年纪比叶飞要大十六七岁,因此看似两代人。当年,张鼎丞在领导闽西斗争时,叶飞正在闽东领导武装革命。叶飞在回忆录中说:张老在福建影响很大,特别是在闽西,老百姓把他叫"土地爷"的。

叶飞对张鼎丞极为尊重。此次中央决定张、叶二人分别主管福建政治、军事工作,也是充分考虑到这段历史。

在福建军区成立的次日,也就是8月26日,第10兵团向三野报告漳厦战役预定部署及战后剿匪部署的电报中,首次提出了对金作战问题:

拟于9月中旬发起漳厦战役,先攻厦门、金门李良荣兵团或先攻漳州地区刘汝明兵团,视当时情况再决定。漳厦平潭战役结束后……第二十九军两个师担任警备厦门、金门及漳州……

此电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战役名称是"漳厦战役",而非战史后来常说的"漳厦金战役"。可见当时在第10兵团指挥员心中,金门的地位、作用还不能与厦门比肩;二是战役结束后,准备由第29军警备漳厦金地区。至于第10兵团哪支部队打金门,则没有考虑。

4天后,三野复电第10兵团,并于9月3日上报中央军委、华东局。在粟裕赴京参加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之前的9月15日,粟裕与三野代参谋长袁仲贤、副参谋长周骏鸣联名致电中央军委、华局,报告了漳厦金的敌情和我军的战役部署:

(二)我决心与部署

……

3.二十八军……得手后派一加强师(四个团)乘船至泉州湾登陆……待命攻歼金门、小金门之敌。

通过比对第10兵团向三野的报告和三野致中央军委、华东局的报告,我们可以发现:第10兵团"8.26"电中没有涉及建议哪个军打金门,是粟裕在"9.15"电中点了第28军的将。

至此,已经回答了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是粟裕决定由第28军打金门的。下面,再回答第二个问题:选择第28军打金门有没有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先搞清两个前提:打金门与打别的仗有什么不同?第28军的特点与打金门的要求是否基本吻合?撇开岛上守军不谈,在客观上打金门的主要特点有三个:

第一,打金门是渡海登岛作战,而不是陆地作战,输了没地方撤退。

第二,大金门岛在地理上是一个缺乏战役纵深的小岛,登岛部队没有多少回旋余地。上去了就等于暴露了,没有时间、空间让登岛部队先躲一躲,等机会来了再打,一上去就得一直打到战役结束。

第三,我军在大金门岛缺乏本土支援力量,岛上没有我们的游击队和党组织,群众基础不好。在这样的地方作战是孤军奋战,而以往我军作战基本都是有当地党组织、游击武装和人民群众支持的。

前两条为"地不利",后一条为"人不和",因此打金门是一场硬仗。第10兵团所属3个军中哪一个更善于打硬仗?

第28军前身是华野第10纵队,第29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第31军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13纵是当年华野外线出击后新组建的一个纵队,是内线兵团许世友的部队;11纵是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后坚守在华中地区的管文蔚的部队;而10纵则是粟裕亲自率领的华野外线兵团的7个纵队之一。

10纵,也就是后来的第28军到底能不能打进攻战?能不能打硬仗?能不能在不利的情势下打仗?打金门的任务交给这支部队是否合适?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是让10纵自己的战史来说话。

第28军这个番号,起源于1949年2月9日华东野战军的整编。在这一天,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番号的规定,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第28军,是第三野战军新成立的第10兵团3个军之一,另两个军是第29、第31军。

三野共有第7、8、9、10兵团,其中第7、8、9兵团都是4个军的编制,第10兵团辖3个军外加两广纵队,也算是4个军的编制。但是此后不久,1949年3月,两广纵队调归四野建制。第10兵团只剩下3个军,成为三野实力最弱的一个兵团。兵团司令员叶飞、政委韦国清、副司令员成均、参谋长陈庆先、政治部主任刘培善。

第28军首任军长朱绍清、政委陈美藻、副军长肖锋、参谋吴肃、政治部主任吴嘉民、后勤部长宫愚公。下辖3个师:第82师,师长钟贤文、政委王若杰,辖第244、245、246团;第83师,师长兼参谋长朱耀华、政委李曼村,辖第247、248、249团;第84师,师长冯鼎三、政委王敬群,辖第250、251、252团。另有1个军山炮团。全军总员额5.4万余人(含非战斗人员)。

第28军的军、师领导,多数是新调任的。军级领导中,军长朱绍清是从2纵调来的,政委陈美藻和副军长肖锋算是第28军(10纵)的老人。

军长朱绍清,湖南人。此前任华野2纵4师师长、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是一员有着光荣战斗历史的能征善战的骁将。当时2纵司令兼政委是韦国清,1949年整编,朱绍清被已经担任第10兵团政委的韦国清揽到麾下,担任兵团主力第28军军长。1961年朱绍清任福州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政委陈美藻,湖北人。此前任10纵政治部主任,再早曾任华野8纵第24师、22师政委,而8纵司令员王建安(后张仁初),就是后来在三野4个兵团中编制序列居首的第7兵团司令员。陈美藻也是1955年的少将,在济南军区副政委、纪委书记任上离休。

副军长肖锋,江西人。此前任10纵第29师师长,第29师后来改编为第83师。当初与肖锋搭档的师政委李曼村,整编后改任第83师政委。不过,3个月后的1949年5月,李曼村就升任第28军政治部主任,再次与肖锋同级。打金门时,第28军军政主官和参谋长皆不在位,在前指主事的就是肖、李二人。

严格来讲,第28军作为一个军级部队的架子,其真正成立的时间不是1949年2月的整编,而要上溯至1947年2月山东、华中部队统一整编时成立的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刚开始,华野只有11个步兵纵队,序号从1到12,缺5。因为在西班牙内战中,"第5纵队"指的是打入己方内部的敌人间谍,故各野战军均不设第5纵队。此外,华野还有一个特纵,总兵力约30万。11个纵队中的第10纵队,就是第28军的前身。

10纵,是由山东的渤海军区地方部队上升到野战军的。渤海军区是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所辖的六大二级军区之一,司令员袁也烈、政委景晓村,下辖4个军分区、2个主力师,即新编第7、11师。

需要指出的是,10纵成立比其他纵队晚了两个月。1947年2月整编命令下达时,渤海军区两个师正在参加莱芜战役,因此未来得及落实整编。直到1947年4月3日,才在山东章丘县相公庄完成整编任务。

10纵司令员宋时轮、政委景晓村(后刘培善)、参谋长赵俊(后吴肃)、政治部主任肖望东(后陈美藻),下辖第28、29师,分别是由原渤海军区第7、11师改称的。第28师师长由宋时轮兼任(后王德贵),政委王若杰;第29师师长肖锋、政委李曼村。

后来参与攻打金门的第29军85师师长兼政委朱云谦,1919年生于江西莲花县,1932年参加红军,1935年入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边区独立三团政治处青年干事,少共区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参加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战爆发后,历任新四军军部教导营连指导员、特务营教导员,第5支队第15团政委,淮南圩嘉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及县委书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路东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淮南军区副参谋长,苏中军区二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31旅旅长,第三野战军第29军85师师长兼政委。建国后,历任第28军参谋长,空军陆战师师长,广州军区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学院副院长,广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于1989年1月在北京病逝。

打金门的主力是第82师,师长钟贤文在1947年整编后,大半年内连换了几个位置。1947年5月,他先在华东军区领导的滨海军区任一分区司令部参谋主任,后转赴华东军政大学,任学员队大队长,很快又上调到渤海军区军政学校任校长。应该说是独当一面,屡获重任。1947年10月,华野直属的渤海纵队组建,原渤海军区司令员袁也烈、副政委周贯五分任渤海纵队司令员和政委。已经并入10纵序列,并已改称第28、29师的原渤海军区第7、11师的番号恢复,成为新组建的渤海纵队的两个主力师。渤海军区军政学校校长钟贤文,任新组建的第7师副师长兼参谋长。从此,钟由军校进入作战部队。1949年整编时,他从渤海纵队调任第82师师长。

钟贤文是江西于都人,1915年生,1932年参加红军,1933年入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红军总司令部通信连排长,红军大学第一团区队长、队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八路军115师晋西独立支队1团参谋,滨海军区第24团团长,警备第11旅22团团长。解放后,历任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副校长,南京步兵学校校长,南京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1982年以正军级离休。

10纵是由渤海军区改编过来的,10纵的几个主要领导,除了原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是山东本地的干部之外,宋时轮、刘培善、赵俊、肖望东等都是在南方根据地成长起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干部。

说来也巧,10纵的军事首长大都是湖南人。司令员宋时轮是湖南人,景晓村之后与宋时轮搭档的刘培善也是湖南人。由喜辣食的湖南人担任首任首长,这赋予了10纵火辣辣的敢打敢拼的硬朗作风。

同时,10纵的一些主要政工领导却大都是山东人。例如首任政委景晓村是山东章丘人,第29师政委李曼村是景晓村的同乡。第28师政委王若杰是山东邹平人。李曼村和王若杰这两个师政委,都是从学校踏上革命道路的,不过李曼村原来是小学教师,而王若杰是省立师范学校的学生。山东人踏实肯干,重情义、守规矩,这又赋予了新成立的10纵一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顽强性格。至于10纵团以下的官兵构成,由于渤海纵队一直在山东,所以都是山东子弟兵。

湖南将、齐鲁兵、山东人民,共同培育了10纵坚忍不拔、敢打敢拼的作风。

由于宋时轮一直是10纵的司令员,是第28军的首任军事首长,所以他对10纵及后来的第28军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下面我们重点了解一下纵队司令员宋时轮。

宋时轮,在10纵5个主要领导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而政委景晓村年龄最小。宋时轮还是5人中唯一的一个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黄埔5期)。战争年代的宋时轮,喜光头,青筋怒突;爱敞怀,袒露胸肌;腰挎枪,把挂流苏;性如雷,出口粗鲁;上爱之,下皆畏之。就是这样一位性如炸雷的宋司令,后来成为军事科学院的院长,典型的"文官"、儒将,统一组织领导全军的军事科学研究工作。

宋时轮幼年丧母,由姐姐养大,这就决定了其性格必定外粗内细。而世人多只知其粗、不辨其巧,只知其勇、未识其谋。如果宋徒具匹夫之勇,又如何能成为开国上将?陈毅当初又如何会同意宋时轮做自己的参谋长?战功卓著、多谋善断的粟裕又如何会从十几位纵队司令员、野战军和军区机关众多纵队级领导中挑选他当第9兵团司令员?解放战争末期,粟裕又如何会亲率宋时轮的第9兵团准备进攻台湾?能被陈、粟皆如此看重,三野有几人也?

10纵成军后,虽然在三野的编制序列上几乎排在最末,但是后来的战绩,尤其是5次阻击战、两次进攻战,最终让10纵名声鹊起、军威赫赫,令国民党军尤其是老对手邱清泉领导的新5军闻风丧胆。

第一次阻击:莱芜战役中锦阳关阻击。

1947年2月初10纵参加莱芜战役,参与围攻李仙洲集团,负责攻打锦阳关,并在此阻击由胶济线南援之敌。此战10纵(此时名义上叫10纵,实际上尚未来得及落实整编方案)虽然没打什么恶仗,但毕竟是小胜。粟裕在《莱芜战役初步总结》中也表扬了10纵:"第10纵队及独立师在西北牵制敌之援兵,使我能安然解决莱芜之敌。"

第二次阻击:孟良崮战役中再阻新5军。

1947年4月打下泰安后,5月,10纵又与2、3、7纵一起打阻击,其主要对象是邱清泉新5军,防其增援被围的整编74师。

孟良崮战役中,我华野5个纵队围住整编74师,国民党军10个军(或称整编师)又包围着我军5个纵队,这个双层包围圈的核心就是整编74师。显而易见,必须坚决拿下整编74师,必须坚决阻击敌援兵。否则,华野这几个纵队就会被"包饺子"。此乃生死攸关!

要想让内线5个纵队放心打整编74师,外围各纵队必须坚决打援。打援成为此役的关键。10纵奉命进逼莱芜,吸引并阻击邱清泉的新5军。直至编整74师被全歼,新5军也没能前进一步。10纵的阵地寸土未失。阻击劲旅,初显神威!

不要小瞧了国民党新5军。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新5军的情况:20世纪20年代以来,至1949年国民党政权迁往台湾,其间以"第5军"、"暂编第5军"、"新编第5军"等命名的部队数不胜数。如: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粤军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5军,军长李福林;1925年11月,原奉军第三方面军第10军军长郭松龄倒戈反奉,将所属部队改编为5个军,其第5军军长魏益三;1926年,冯玉祥下野后,西北军整编时曾成立以石敬亭为军长的第5军;1929年,为讨伐桂系,蒋介石于3月30日编成第5军,以鲁涤平为军长。此外,湘军、晋军、桂军等地方军都曾短暂编成过第5军。

在众多以"第5军"命名的部队中,最为"正统"和著名者,当属后来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军。该军由国民党军第一个装甲团(首任团长杜聿明,少将)所编成的第200师扩编而成。1938年10月以第200师(师长由副军长杜聿明兼任)和新编第22师(师长邱清泉、副师长廖耀湘)编成新编第11军,军长徐庭瑶(兼),代理军长杜聿明。后该军又增列抗日意志坚决的伤愈兵员组成的荣誉第1师(师长郑洞国)。1939年2月又改编成第5军,仍以徐庭瑶为军长,杜聿明代理军长。6月,因该军有国民党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团,故陈诚曾有意轮流任命其他部队长官任该军军长。为此,陈诚在各部队长官调整方案中提议俞济时为该军军长,蒋介石未细看方案即予以批准。所幸俞济时尚未来得及到任,蒋介石即发现此误,立即召见杜聿明,勉励其继续代理军长,并于当年11月任命其为军长。

由此可见,第5军实际上的首任军长应该是杜聿明。

1939年9月,第5军隶属第15集团军,参加抗日正面战场的长沙会战,战后直属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年底参加南宁会战,获得昆仑关大捷。1942年该军参加远征军,曾赴缅北援助英军作战。1943年1月,该军扩编为第5集团军,杜聿明升任集团军司令,由邱清泉接任第5军军长。

该军最著名的部队,当属第200师。首任师长杜聿明,副师长邱清泉,参谋长廖耀湘,下辖2个战车团、1个汽车团、1个战防炮团、1个机械化步兵团(团长高吉人)。1939年1月戴安澜接任师长。1942年5月戴安澜率部赴缅作战,伤重殉国,后汪波、高吉人、罗又伦、廖慷等先后任师长。

1947年,第5军改编为整编第5师,以原军长邱清泉任师长,辖整编第45、96、200旅。整编第5军,成立于1947年10月,军长邱清泉,下辖整编第5、70师等部队。该整编军是蒋介石1948年组建的6个战役机动兵团之一。1948年9月该番号被撤销,恢复兵团番号。

1948年10月熊笑三接任第5军军长,辖第45、46、200师。1949年1月淮海战役期间,在陈官庄地区该军1个师被歼,2个师投降解放军,军长熊笑三逃脱。第5军在淮海战场被歼后,于1949年1月重新编成,仍以熊笑三为军长,隶属王敬久的第一编练司令部。5月,由第5军成长起来的高吉人接任军长。8月,沈向奎接任军长。不久该军由厦门退驻大小金门地区,沈向奎转任新组建的第25军军长,第5军军长由李运成接任。第200师驻防小金门岛,第45师转隶第25军,驻防大金门岛。

第5军历史上有两个关键性的人物,即杜聿明、邱清泉。

杜聿明,字光亭,陕西米脂人,1903年生。1924年入黄埔军校1期,1937年以少将军衔在原第17军军长徐庭瑶领导下创建装甲团,并由徐推荐任首任装甲团团长。1938年1月任新组建的第200师师长。后以该师为基础创建第11军,后改称第5军,杜聿明为该军实际上的首任军长。1942年,该军入缅作战。1943年1月,杜聿明任第5集团军司令。1945年,受蒋介石之命发动政变,以卢汉替代沉溺于鸦片的云南军阀龙云为云南省主席,随后即调任东北保安司令。1947年被免职,由陈诚代之。1948年10月,陈诚兵败,杜聿明复职。11月,杜聿明再次兵败退出东北,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辅佐刘峙。淮海战役中,杜聿明为我军俘虏。1959年获特赦释放,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1年病故于北京。

邱清泉,浙江永嘉人,黄埔军校2期工兵科毕业。1934年7月赴德国留学,研习战略战术。回国后,任南京教导总队参谋长。其后曾任第200师副师长、新5军副军长、重庆军事委员会侍从室参议、第5军军长。1947年,第5军改编为整编第5师。徐州"剿总"成立后,邱任第2兵团副司令、司令。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被我军击毙。

第三次阻击:外线出击中梁山阻击。

1947年6月30日,刘邓率4个纵队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在西,粟裕率华野主力6个步纵、1个特纵组成的华野外线兵团,外加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总计8个纵队在东,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全力开辟中原解放区。

1947年8月1日,10纵奉命于鲁西南梁山地区钳制阻击敌整编第5师及第84师等部。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

此时的10纵远离后方,连续作战,人员和武器弹药的损耗等还没有来得及补充,而主要之敌整编第5师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装备精良,战斗力旺盛。自8月4日战斗打响,十多天的时间中,10纵在部队极度疲劳、兵力敌众我寡、装备敌优我劣的不利形势下,实行宽大正面的运动阻击,使整编第5师5个营丧失战斗力,胜利完成外线兵团赋予的阻击任务。

梁山阻击战,开创了10纵运动防御的光辉战例。就是在这次阻击之后,陈教到10纵视察,指出"打阻击是个苦差事,消耗大、伤亡多、缴获少",对10纵进行鼓励、慰问。此战之后,10纵在沙土集战役中又组织了郓南阻击。不久又组织了定陶、巨野阻击战。在连续、艰苦的阻击战中,10纵官兵的意志承受了极大的考验。陈毅在1947年8月视察10纵后,当年10月再度视察10纵,并在纵队营以上干部会上讲话,就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我军的战略形势进行了分析,慰问部队,鼓舞士气。陈毅两度看望、慰问打阻击的10纵,说明打阻击战的困难和艰巨性,也说明对10纵的高度重视和信任。

第四次阻击:豫东战役中扬名桃林岗。

1948年5月中央决定陈毅到中原野战军工作,粟裕代理陈毅在华东野战军的一切职务。陈士渠、唐亮率第3、8、10纵随陈毅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6月4日,陈、唐率第3、8纵归建外线兵团,而第10纵仍留中原。

根据朱德5月视察华野时作的"钓大鱼"的指示,华野决心打掉邱清泉整编第5军。为调动第5军于运动中加以歼灭,粟裕、张震指挥了粟裕认为"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豫东战役。战役第一阶段就是令陈、唐率第3、8纵打开封,诱敌增援,此即开封战役。此役,仍归中野指挥的华野10纵进至上蔡地区,阻击胡琏、张轸兵团北援。

我军歼灭开封守敌、打下开封后,邱清泉部和区寿年部向我逼近,我军遂主动放弃开封,由攻城打援改为弃城打援。并决定阻击邱部、围歼区部。此后,进入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即睢杞战役。

粟裕令叶飞率第1、4、6纵及特纵组成突击集团,围歼区寿年部,命陈士渠、唐亮率3纵、8纵、两广纵队,及由上蔡归建的10纵组成阻援集团,在杞县以西阻止邱清泉部东援。10纵就是在这次阻击战中打出了威名。尤其是第28师83团(即后来打金门时的第82师245团),该团的重点防御阵地就是邱清泉部东援必经的桃林岗。

为了营救被围的区寿年兵团,邱清泉部整编第5师的第45、200旅发动了猛烈攻击。第200旅600团负责进攻桃林岗我军第83团阵地。6月29日、30日和7月1日,邱部连续3次攻击受挫。蒋介石在空军司令周至柔陪同下乘飞机亲临杞县上空督战,邱清泉严令"进攻不成,按级斩首"。7月2日,我军总攻区寿年兵团。邱清泉急了,称要"豁上200旅,消灭83团"。在第200旅旅长高吉人督战下,大炮、飞机、毒气都用上了,以数倍于我军的兵力进攻桃林岗。华野首长粟裕亲自给第83团团长毛会义、政委孙乐淘打电话,命令他们坚决阻击。

直至3日夜,第83团将阵地换防给第84团2营,邱清泉部5个昼夜被阻于桃林岗,损兵5000余人,寸步难行。虽然距离区寿年部仅10余公里,就是前进不得。此役,10纵善打阻击之名声鹊起,第28师83团9连被第10兵团授予"桃林岗连"荣誉称号。

第五次阻击:淮海战役中徐东阻击。

1948年11月4日,华东野战军发布《淮海战役攻击命令》。10纵在战役中奉命阻击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追击李延年兵团,围歼杜聿明集团。此时,国民党军已逐步放弃整编方案中的番号,恢复原来的番号,即:整编军改称兵团,整编师改称军、整编师属旅改称师。原邱清泉兵团(即编整第5军)所辖的整5师此时改称第5军,整编第5师下辖的第45、200旅统一改称师。这两个部队在我军打金门时,都在岛上,不过第200师在小金门,第45师改属第25军驻大金门。

黄伯韬兵团主力被我军围于碾庄圩地区后,徐州剿总刘峙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集中5个军12个师兵力,在百余门火炮、百余辆坦克、20余架飞机配合下,于11月12日由徐州沿陇海路两侧向东猛攻,以救援黄伯韬兵团。

为围歼黄伯韬兵团,华野首长再次让宋时轮、刘培善统一指挥第7、10、11三个纵队在徐州、东侯集、大许家之间实施阻击,史称"徐东阻击战"。

济南战役,粟裕曾让10纵司令员宋时轮任攻城西集团总指挥,指挥3个纵队攻城。时隔两个月,粟裕再次让宋时轮指挥3个纵队,但却是打阻击。可见,粟裕对宋时轮的指挥能力已经很看好,在军事上颇为倚重。这次阻击打得怎样?蒋介石后来说:"此次作战共消耗各种炮弹12万余发,而日进不及1公里,亦我革命军人之奇耻大辱。"

此役,国民党军在11天的东援作战中,付出万余人代价,损失坦克30多辆,而竟然"日进不及1公里"。尤其是李弥兵团第8军所谓的"荣誉师",从12日到17日,6天只推进了2.5公里。

以上是10纵成军后打的五次主要的阻击战。第28军善于阻击,就此成名。

当然,10纵在这期间也不全是打阻击。在1947年4月落实整编后,10纵打的第一仗就是进攻战役,即在泰蒙战役中攻打泰安。当时,华野首长粟裕的意图是围泰打援,奉命攻打泰安的只有10纵,而泰安守敌是辖3个旅的川军整编72师,约2.6万余人,兵力多于10纵。国民党军9个整编师虽在附近,但就是不来救援。打援不成,10纵只得假戏真做,索性以少打多,攻打泰安。整编72师师长及属下1.1万余人被俘,师部及两个旅被歼。这样,10纵落实整编后首役即是进攻战役,旗开得胜,军心大振。

以野战之一个军,攻打守城之一个军,攻守兵力对等,战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战例。谁言10纵不是攻坚之师?

一年后的济南战役,我军分为攻城兵团和阻援、打援集团。中央决定由粟裕担任整个战役的总指挥。攻城兵团由山东兵团全部6个纵队加外线兵团第10纵队,共计7个纵队组成,由内线兵团首长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指挥。

据说,济南战役之初的作战预令中,要求10纵打援。但宋时轮说不能让10纵光啃骨头不吃肉。于是他去向粟裕请战,要求攻城。

宋时轮说这个话是有原因的。对此,陈毅说得比较直接。

在1947年8月梁山阻击战后,陈毅视察10纵时就曾经说过,打阻击是个苦差事,消耗大、伤亡多、缴获少。也就是说,阻击是赔,进攻是赚。"以战养战"是我军的特色,打阻击缴获少,部队人员装备只有损耗,难以通过缴获补充。老让10纵打阻击,还不是"光啃骨头不吃肉"?

宋时轮火急火燎地去请战,粟裕耐心地听完他的话,不但满足了他的要求,还让宋时轮指挥3纵、10纵和鲁中南纵队,担任攻城兵团西集团司令员。宋时轮大喜,这一次请战,结果好得大大超出宋时轮的意料。济南战役也就成为10纵成军以来打的第一次有战略影响的重大进攻战役。

上述两战是10纵成军后至1949年整编前所打的两次主要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后,10纵人员和装备得到较大补充,由原来的两个师,扩充为3个师,新组建第30师,就是后来的第84师。这样10纵就辖第28、29、30师。第28师辖第82、83团和纵队特务团;第29师辖第85、87、89团;第30师辖第84、86、88团。纵队司令员宋时轮升任第9兵团司令员,政委刘培善升任第10兵团政治部主任。

第10纵队打的这几场恶仗、硬仗,尤以桃林岗阻击战、济南攻坚战、徐东阻击战影响为大。由于粟裕的倚重,宋时轮、刘培善在济南战役和徐东阻击战中两次指挥3个纵队进行兵团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这为他们日后升任兵团首长打下基础。

至此,开头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出来了:10纵,能攻善守,更擅长于在不利的敌情条件下作战,是一支善于打硬仗的部队。在当时,打金门交给28军,比交给其他两个军更加合适。这个选择是正确的。

我们不能因为金门战役最终输了,就将战败原因归咎于对登岛部队选择有误。金门之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仗打输了,随便把失败归咎于哪个方面是容易的,但是,要反映历史的真面目,要找到真正的原因,从而做到"以史为鉴",没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是万万不能的。

第28军,这支发源于山东渤海之滨,由淳朴、厚道的鲁西北人民的子弟组成的英雄部队,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中开始奋起斗争,在求温饱、求和平、求翻身的解放战争的历史洪流中不断蓬勃发展,于1947年正式成军,下泰安、攻济南、战淮海、取上海、平八闽,驰骋鲁、豫、苏、皖、浙、闽、沪等六省一市,能攻善守、战功赫赫,是在华野(三野)乃至全军都叫得响的一支部队,是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英雄部队!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百战百胜的令第28军人人自豪、骄傲,让兄弟部队感到羡慕、"嫉妒"的英雄部队,在金门战役中9000余名指战员血洒疆场,3个半团全军覆没,终成我军战史上最彻底的一次失败。从此,第28军再也没能抬起头来。

金门战败后,第28军全体指战员卧薪尝胆,积极备战,试图报仇雪恨,重振军威。为"补充金门战斗损失的建制团",经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三野首长粟裕"决定将第34军之第101师全部拨给第10兵团"。此后十年,历代第28军指战员憋足了劲,励精图治,试图东山再起。但历史没有再给他们这个机会。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抗美援朝,第28军也没能参加。1969年,苏联百万大军压境。11月,第28军从闽东前线调山西侯马归北京军区建制,1985年再调防大同,在1999年的全军精简整编中被撤销番号。

第28军从1947年2月成军(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至1999年番号撤销,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在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数万将士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金门战役短短的3天中,登岛9000余健儿全军覆没。这少许污点,丝毫遮盖不住英雄的第28军的光辉。

第28军在历次战役、战斗中牺牲的数万烈士,永垂不朽!

【王洪光,1949年8月生,祖籍山东新泰,南京军区副司令员,中将,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兼职教授。曾任坦克乘员和分队指挥员,总参谋部兵种部副部长,总装备部通保部部长,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编著有《装甲兵战术学》、《陆军武器装备》、《经典战例评析》、《机械化步兵教材》、《坦克专业教范》等专著和教材、教范。承担完成陆军建设及装备发展等论证报告。主持研制了多种新型坦克装甲车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