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你的人生整合为一道总结题,你会如何以寥寥数字,简短地描述自己的人生呢?或者说,从你的内心对自身的灵魂发出疑问,你到底是谁?
是的,这道题属于个人专属,他人无权作答。因为在你的一生当中,你对这个世界做过什么贡献,对他人做过什么功德,对亲人付出过怎样的惯性,只能由你的记忆做参考答案。你是谁这个问题,也只能由你来诠释。
这是一个毫无正确标准的回答,所以,毫无精确可言。
同时,这也真正的给自己出了一道难度很高的题目:你是否清晰的认识你自己。
否则,你的人生,就是一张白卷。
我是谁
我是谁假如我是我,是因为我生来如此,那么,我是我,你是你。可是,假如因为你而我是我,因为我而你是你,那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孟德尔
孟德尔的这句话,很有哲理性。而且如果要明白这其中的哲理性,首先我们要了解的一件事,就是先学会中国的语言和绕口令的国粹精华。
我,就是我。你,可能是任何一个你。这里面包括外界环境中的所有人。
我们与外界环境永远都是双向塑造和单向塑造的。
比如社会环境一时无法概念,你只能被他塑造,形成另一个“自我”,这叫单向塑造。
同理,如果你喜欢一个女孩子,这个女孩子也非常喜欢你。双方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都在努力塑造对方喜欢的样子。最后,因为你而我是我,因为我而你是你,那么,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大家应该都听过本我,自我,超我。
在我看来,本我就是一张白纸,这也是自我的前奏。但是 ,如果在这张白纸上描摹,是一张地图,还是一张水墨画,还是充满意味深长的文字,都要靠自己来书写,之后这张带有墨迹的白纸,变成了自我。这在心理学中,叫我自我图式。“图”就是整张纸最后的“自我”的样子。
这张图就好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法宝“山河社稷图”,里面的一草一木,都是本我“自我图式”后的结果。
我们不断的对社会的一切信息不遗余力的加工,反馈给自身,不断的塑造,形成了我们内心的“山河社稷图”。
自我塑造成型
自我是如何塑造出来的人类是依照改变环境的决定来塑造自己的。——贺内·杜波思
几天前,我看到一个视频,视频是一只狗在学鸭子叫。后来我又看到一个视频,它又在学鸡叫,更为奇葩的是,它居然会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抱着一包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零食。
当时,我惊呆了,这简直是要成精了,作为一只狗,居然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具备了“人格”,这是不可想象的。
毫无疑问,人类的大脑发达程度是狗的好几倍。对于“自我”的塑造会更加的轻而易举。我们会通过外部情境的变化,快速而准确地进行“自我”的加工。
而加工后的成品,可能是琳琅满目的任何形容词,这便形成了具有复杂“人格”的自我概念。这在心理学中,成为自我参照效应,在生物学的角度,叫做模仿。
自身可能是坚强的,也可能是软弱的,可能是睿智的,也有可能是愚蠢的。这些形容词都显示自身的内心模板,赤裸裸地诠释着我是谁这一概念。
每个人的自我,就如同自身的指纹,与他人有或大或小的相似性,同时也具备或大或小的差异性。
然后,在根据自身的经验,技巧,回忆,对比周边所有人做比较,寻找一致性雷同的同伴,并归为同类。我是谁,你便是谁。物以类聚从宏观角度诠释着“我是谁”的分门别类。
不同的自我
我们往往对“自我”认识不清无论在什么时候,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一切。不管人们把你们评价得多么高,但你们永远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个毫无所知的人。——巴浦洛夫
我非常喜欢看名言,即使有些名言可能在某个时代是一种扭曲,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无论这句名言身处哪个时代,无疑在当时是最接近前沿的观念。就好像看古代名医的医术,在今人看来是荒唐的,但是在当时,确实最精湛的。
但是,巴浦洛夫的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无法遭受质疑的。因为人性是通用版永恒不变的,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动,只是人性的载体在不断更换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解释巴浦洛夫的这句话呢?
人是自大的动物,永远将自己处于世界的核心位置。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也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但是,这种“太阳围着我转”的倾向,本身就是一种错觉。
因为如果假设成立,那么,结果就是,你可以随意地批评别人,而别人不可能批评你。但是,事实上,结论却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假设不成立。
而真相是我们永远会高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自认为自己是所有人的核心,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自我”倾向,才会引发“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并纷争不断,口舌之争自古从未断绝。
突然间,现实给了我们一记重锤,原来我们在人群中只是扮演了一个极小的角色。
巴浦洛夫说出了真相,我们确实是一个毫无所知的人,也确实认不清自己到底是谁。
自我高估
我到底是谁之前看多一个实验,实验的过程是向100人询问是否知道冰箱是怎么工作的,几乎所有人都回答知道。但是,一旦涉及到冰箱更加细致的工作原理,几乎所有人都哑口无言。
冰箱的工作原理仅仅是固定式,估计只有真正的技术人员才会知道。
但是,人类是意识类动物,也就是说人类本身就是善变的。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变身”到何种程度。又或者说,就像巴浦洛夫说的,人类是无知的,而巨大的盲点也证明了,人根本就认不清自己是谁,只是随着人云亦云的群体指向。
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性规律,以人群关注方向为指导,以渴望为养料,不断自我激励,不断地自我塑造,日思夜想的成为梦想中的,他们眼中的“自己”而已,很无趣的自我。
最终只会形成一句话,I am no body。有归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