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古镇改革开放致富路上小花絮——“二膗膗”的豆腐

草根爱练剑 2025-02-21 15:27:54

来自;草根春秋《古镇沧桑话演武》改革开放乡村经济发展篇;

上世纪1978年11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得改革开放的大潮吹遍了神州大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处,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发家致富欲望,成了中国许许多多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

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黑猫白猫论,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刺激了许许多多人们平静的心灵,于是人人寻找发家致富之路,个个出谋划策异想美梦成真 。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原来的自给经济半自给经济逐步开始转变,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率大大增加。但商品多了,原来的流通领域不够畅通,销售手段不够灵活。好多地方出现了好些商品买难卖难的局面。因此制约了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家庭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出现了不少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的闲散劳动力,他们有土地但不够种,或者将土地转包给他人,但离开土地又无其他致富门路。

因此,农村旧的一些小手工业者、民间手工艺人、个体商贩与时俱进发挥他们的特长,离土不离乡。他们争先恐后地搭上改革开放这辆时代快车显露身手,纷纷走向街头,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于乡村老百姓,同时也开辟了自己的致富门路。

那时候以前被禁锢的家庭作坊也获得了新生,特别是人人爱吃的豆腐坊,也相继开了几家。而比较有特色的是“二膗膗”的豆腐坊。

演武洋井街

他的豆腐坊在我们村中央水井的路北边。当时也有四十多岁了,矮矮胖胖的五短身材,大嘴巴,厚嘴唇,见人一面笑,特别是见了孩子们,经常见到他摸着孩子们的头,笑眯眯的说这说那。但他说话有点哩哩啦啦(当地土话指有点结巴),走路有点蹒跚,人们叫他“二膗膗”。

但他人膗做豆腐却是手艺精,同样的豆子他做出来的豆腐,又白,又细腻,又滑嫩,还又骨落(骨落土话指结实)。每天做出来的豆腐,好些时候是不够卖,以致那时候村里人们红白喜事待客,做饭的大师傅往往是叮咛东家要打“二膗膗”的豆腐。

他做出来的豆腐,又白,又细腻,又滑嫩,还又骨落

往往是不够卖

做饭的大师傅往往是叮咛东家要打“二膗膗”的豆腐

有时候他也挑上他的豆腐担子沿街叫卖,而他的豆腐担子也比较特别,是用木头制作的一个圆圆的合子,上下两层,豆腐放上以后,有一些水也会控出来,干豆腐不拽分量,不像有些人用的是水桶,卖的时候从水里捞出来的豆腐,水淋淋地拽分量。他是童叟无欺,货真价实。

网图 他的豆腐担子比较特别,是用木头制作的,有水会控出来

虽然“二膗膗”说话有些哩哩啦啦,不太利落,但他叫卖豆腐的声音非常有特点,有独特的韵味,好似唱京戏二黄一样,粗犷而又婉转。

而用词却是土不土,洋不洋。我们当地豆腐,土话也是叫豆腐。但他是叫“多腐”,而还要在“多腐”中间加上一个衬词“沃”,在最后面还要加一个“沃”叫起来就是“多沃腐沃”,连接起来就是“多沃腐沃,割多腐。”前四个字是由低到高,“多沃”两个字连在一起,稍停顿一下,“腐”是拉长音调;“多沃腐……沃”,而后三个字又成了由高到低了。

总之是韵味独特,回音缭绕,离半条街就能听出来他叫卖豆腐的声音,一听到他叫卖豆腐的声音,往往村里的婆姨们就会对孩子们说;“‘二膗膗’的豆腐来了,挖些儿粮食打上一疙瘩豆腐吧!”

而每每到了过年的时候,“二膗膗”的豆腐坊更是门庭若市,打豆腐的人,加工豆腐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平平常常的豆腐,虽然离发家致富还有好多距离,但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也是一种不错的致富门道。

“二膗膗”姓李,名金。一个憨厚老实,勤勤恳恳的农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