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之路示意图
【编者按】河西走廊,位于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山(自西向东有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起乌鞘岭北部,西至甘新交界,是一个呈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是我国三大走廊(河西走廊、辽西走廊和海上走廊)之一。河西走廊大致上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南部靠近祁连山地地带海拔达2500米。河西走廊主要由敦煌—瓜州盆地、酒泉—张掖盆地和武威盆地三个独立的内陆盆地构成走廊地带,有大黄山和黑山把走廊分为三个区域。自古以来,河西走廊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古丝绸之路经过这里通往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欧洲。沿着河西走廊,自东向西分布着威武、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它们呈现着甘肃的概貌,甘肃也因它们的存在让人眼前一亮。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
隋 . 杨广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钜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隋炀帝西巡示意图
隋炀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远涉河西走廊的皇帝。此举对开发大西北无疑是有成效的。提起隋炀帝下江南的故事,成为人所熟知,他为了到富庶的江南游玩,下令开创了几条运河,将黄河、长江连接起来,自己乘坐四层高的龙舟,率后妃、王公、僧尼、百官待从一二十万人,自京都洛阳浩浩荡荡南下江都(扬州),一路上数千艘船只首尾相衔,长达200余华里。他还下令沿河500里内的居民都得来给皇帝的船队献食,以致山珍海味堆积如山,达官贵人都吃不完,临走时掘地坑一埋了事,就算老百姓孝敬了皇帝。

隋炀帝龙舟出行图
可是隋炀帝西游的故事是一般人不熟悉的,更不知他在张掖吃了苦头。隋炀帝从京都到甘肃的陇西,西上青海,然后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到了河西走廊的张掖。在通过祁连山的山路时,正是农历六月,却在高山峡谷里遇见了大风雪,不仅士兵死了一大半,随从官员也都散失,当时在恶劣气候突然袭击下的狼狈状是可想而知的。

彩绘奏乐女俑
据史书记载,隋朝自文帝开皇以来,河西地区屡遭突厥,吐谷浑人的侵扰,西陲不安。虽几经反击,未绝其患,吐、突南北夹峙,严重地威胁着自两汉开辟的丝绸之路中段的甘凉大道,使其商旅难通,中外贸易阻塞。炀帝一即位,便致力于建立以张掖为中心的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基地。大业初年,炀帝命吏部侍郎装矩往张掖设互市,专主西域贸易。裴矩通过商人详细了解了西域四十四国山川、地势、风俗、出产等,编成《西域图记》三卷,呈奏炀帝,盛赞西域富庶,称"胡中多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炀帝"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把西征吐谷浑,开通西城,发展丝路贸易定为国策,积极准备亲巡。

伎乐图 隋
长安通西域道路,秦汉之交走回中道,即长安—槐里—雍邑(今凤翔南)—汧邑,从大震关越陇山,西达陇西,北达高平。两汉之交,开辟了漆县—北至高平—安定郡的东道后,又开辟了长安—西渭桥—茂陵—好畤(今乾县东)—麻亭—漆县—亭口—阴槃—泾川—月氏道—乌氏—泾阳—平林—朝那—萧关—高平—祖厉—媪围—居延—扑□—揟次—小张掖—姑臧一线,为汉简所记载的丝路北道。
隋唐时期,从长安朱雀街都亭驿出发,过西市,出开远门,从中渭桥至北岸临皋驿—望贤驿(陶化驿)—温泉驿—始平县槐里驿—马嵬驿—望苑驿—武功县—扶风县—龙尾驿—岐山县石猪驿,渡横水,至凤翔府治所雍县(今凤翔);另从武功县分道西北行,经好畤县(今乾县漠西)—麟游县—凤翔府治所雍县,再从凤翔府向西,沿汧水河谷北上至陇州治所汧源县(今陇县),从陇州西行入安戎关—陇山分水岭分水驿—长宁驿—过清水河谷及盘龙坡,至秦州治所上邽县(今清水县),西沿渭河而上,经伏羌(今甘谷)—落门川—陇西县(武山县西)—渭州治所襄武(今陇西文峰镇)—渭源镇,越高城岭,至狄道县(今临洮)—夏河—循化—青海民和—乐都—大同—门源—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张掖。此道为隋炀帝西巡所开,后世俗称为南道。
从长宁驿(明代称名)北上弓川寨(今恭门),西往陇(龙)城—成纪—通渭—定西—巉口—榆中定远营—兰州,从河口渡黄河,沿乌逆水(今庄浪河)至广武(今永登红城子南),逾越乌鞘岭(东晋称洪池岭,明称分水岭),从昌松县(安远驿)出漠口,达武威。此道兴于唐代,衰落于明清,俗称中道。

隋短襦及长裙示意图
隋大业五年三月(西元609年),炀帝率40万人从长安出发走丝路南道沿渭河上测,达临洮后,向青海西北行进,至覆袁川(今俄博河),他以兵部尚书段文振等四将分屯覆袁川东西南北,四面连营七八百里,将集中于覆袁川的吐谷浑人包围,一战大胜。接着又包围退守覆袁川南面车我真山的吐谷浑人,使其穷途无路,吐谷浑仙头王穷蹙,遂率部众十余万人,六畜三十余万头归降隋朝。

平定吐谷浑后,西域高昌王等二十七国朝见,献上本国珍宝、土产,表示归顺之意。炀帝于是在青海、新疆等地新设西海(治伏俟城),河源(治赤水城)、郝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南)四郡。不久,炀帝在张掖赐宴西域诸王,加深了西域诸国与隋的关系。
炀帝西巡是一次开发西北的成功之行,使两汉以来的中西交往和贸易出现了新气象。

河西走廊东起古浪峡口一带,西迄疏勒河下游甘肃新疆交界处的库木塔格沙漠东缘,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山(自西向东有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约900千米,南北宽50—120千米,面积约8.3万平方千米,海拔1000—3200米。因南北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通道,形如走廊,又地处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主要由敦煌—瓜州盆地、酒泉—张掖盆地和武威盆地三个独立的内陆盆地构成。

阿尔金山
北山山地位于甘肃西北端,海拔高度1500—2000米气候干燥寒冷,植被稀缺,几乎无人定居。南边的祁连山山势高峻,终年积雪,为河西走廊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水资源。河西走廊大大小小50多条内陆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这些河流汇集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水系。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脉冷龙岭北麓,河流短,无主次之分,全长约300千米,流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自西向东有西大河、东大河、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和大靖河等。黑河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走廊南山—托赖山之间,在祁连县与八宝河汇合后流入甘肃,再经鹰落峡流入河西走廊,过正义峡经鼎新向北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称为弱水,即额济纳河),最后注入居延海,全长956千米,流域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黑河是甘肃第一、全国第二大内陆河,主要支流有讨赖河、洪水坝河、丰乐河、肃南马营河、梨园河、大都麻河、洪水河和山丹马营河等。疏勒河发源于疏勒南山东段,自昌马峡出山,流经玉门、瓜州等地,在哈拉诺尔消失,全长945千米,流域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党河、榆林河等。河西走廊凭借三大水系的灌溉,形成了三块面积较大的绿洲,即武威绿洲(5120平方千米)、张掖绿洲(5650平方千米)和酒泉绿洲(7100平方千米),是甘肃最为发达富庶的农牧业区。河西走廊雪山与绿洲相映成趣,素有“不看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美誉。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河西走廊曾经是羌族、月氏、乌孙和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乐园。汉元狩二年(西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深入河西走廊出击匈奴,匈奴受到重创,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河西走廊正式归入汉朝版图。河西归汉是河西走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为了巩固对河西的统治,汉王朝先后向河西走廊迁入大量移民,修筑了长城烽燧,并先后设置了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还派驻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屯垦经营。魏晋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吸引了大量的内地人口,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河西文化的繁荣,特别是五凉时期,“学者埒于中原”,“凉州号为多士”。

隋唐时期,河西走廊出现了自汉武帝以来的第二个大发展高峰期。隋朝时期,河西走廊经济繁荣,贸易兴盛,大业五年(西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在燕支山(又名焉支山、胭脂山、大黄山)大会高昌王及西域27国首领、使者和商人。唐代前期,河西走廊“牛羊被野,路不拾遗”;开元、天宝之际,河西走廊“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商旅往来,无有停绝”,是天下最为富庶的繁盛之区。“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为吐蕃所控制,唐大中二年(西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起兵推翻吐蕃统治,其后甘州回鹘控制了以甘州为中心的河西大片土地,河西东部则为西凉六谷部所控制,河西走廊四分五裂。

宋天圣六年(西元1028年)党项族占领甘、凉、肃、瓜、沙诸州,河西走廊遂为西夏所统治。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河西走廊隶属于甘肃行省。明代,河西走廊是边疆战略经营的要地。清代前期,河西走廊是清廷经略新疆的“军需总汇”,由此进入继两汉、隋唐以来的第三个大发展时期。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张掖文史资料》、《丝绸之路辞典》、《河西宝卷研究》、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甘州府志》、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